李元超
- 作品数:17 被引量:190H指数:8
- 供职机构: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琼东海域橙黄滨珊瑚骨骼生长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被引量:5
- 2016年
- 基于珊瑚骨骼X射线照片,使用CoralXDS软件,对海南岛(琼)东部海域的橙黄滨珊瑚生长特性进行研究,获取了百年来的年生长率(ER)、骨骼密度(D)和钙化速率(CR)3种生长参数.结果表明:该橙黄滨珊瑚ER的变化范围为0.49~1.10 cm·a^(-1),年均值0.76cm·a-1;D的变化范围1.11~1.35 g·cm^(-3),年均值1.22 g·cm^(-3);CR的变化范围为0.55~1.41g·cm^(-2)·a^(-1),年均值0.94 g·cm^(-2)·a^(-1).统计分析表明,研究海区表层水温(SST)是橙黄滨珊瑚骨骼生长参数变化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对ER和CR的控制较强,对D的影响较弱,但总体上3项生长参数都随SST升高而增大.光照、盐度和水动力条件等是次要影响因素.台风和强热带风暴对琼东海域橙黄滨珊瑚骨骼密度条带分布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复杂的气候环境,赋予了橙黄滨珊瑚骨骼多变的生长模式.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琼东海域年平均表层水温显著上升,气候倾向率为0.15℃·(10 a)^(-1),SST上升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和80年代初,人类活动加剧和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琼东海域SST显著上升的原因.
- 江巧文曹志敏王道儒李元超倪建宇
- 关键词:表层水温
- 海南岛东、南部珊瑚礁生态健康状况初步分析被引量:21
- 2011年
- 为评价海南岛东、南部珊瑚礁生态健康状况,2004年8月对陵水的分界洲岛,三亚的鹿回头湾、榆林湾、蜈支洲岛,琼海的潭门港、龙湾港,文昌的铜鼓岭和长圮港等区域沿岸珊瑚礁进行监测,采用LineIntercept Transect断面法进行调查。通过对造礁石珊瑚种类、覆盖度、死亡率、补充量和发病率等指标分析海南岛东、南部近岸造礁石珊瑚的生态特点。结果表明:海南岛东、南部近岸珊瑚礁发育良好,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共发现造礁石珊瑚13科32属77种。由于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等人类开发强度加大,该地区近岸部分区域的珊瑚礁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珊瑚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长圮港、潭门港及铜鼓岭珊瑚健康状况较差;三亚鹿回头等区域局部珊瑚生态健康状况良好,生长呈恢复趋势;远离海岸的岛屿区域,如蜈支洲岛和分界洲岛,由于来自陆地的污染和影响小,珊瑚健康状况呈现良好。
- 吴钟解吴瑞王道儒李元超
- 关键词:珊瑚礁
- 三亚珊瑚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 2006至2009年采用断面监测法对三亚蜈支洲、亚龙湾、大东海、鹿回头和西岛这5个区域的珊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东海、西岛、亚龙湾活珊瑚覆盖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死珊瑚覆盖率则逐渐升高。鹿回头活珊瑚覆盖率处于较低水平,...
- 吴钟解王道儒叶翠信李元超陈敏陈春华
- 关键词:珊瑚礁群落结构生态危机环境保护
- 水下远程监控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下远程监控装置,其包括摄像模块、视频传输模块、基站和监控模块,该摄像模块通过数据线与该视频传输模块连接,该视频传输模块通过无线信号网络传输数据,并与该基站连接,该基站通过数据线或网络与该监控模块连接...
- 王道儒李元超吴世儒涂志刚
- 文献传递
- 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洋资源调查及其管理保护机制探讨被引量:9
- 2012年
- 文章通过2008—2009年对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珊瑚礁、海草、游泳动物、大型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等进行初步调查,发现大洲岛海域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造礁石珊瑚48种,平均覆盖度为27.17%;海草4种,平均生物量为48.31g/m2;大型底栖动物63种,平均生物量为0.19g/m2;浮游动物38种,平均生物量为0.121mg/m3;浮游植物85种,平均分布密度为426.3×104ind/m3;游泳动物79种,平均量为2.44×10-3kg/m3。可见大洲岛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但大洲岛周边海域为传统渔场,自20世纪50年代起,当地渔民已在大洲岛及其海域开发。1990年建立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的管理下海岛海洋生态系统有所改善,但保护区建设、管理、保护与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 吴钟解李成攀陈敏张光星李元超
-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海洋资源
- 三亚珊瑚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被引量:12
- 2012年
- 2006至2009年采用断面监测法对三亚蜈支洲、亚龙湾、大东海、鹿回头和西岛这5个区域的珊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东海、西岛、亚龙湾活珊瑚覆盖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死珊瑚覆盖率则逐渐升高。鹿回头活珊瑚覆盖率处于较低水平,团块状珊瑚优势度高于枝状珊瑚,群落结构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分析表明长期的人类活动包括海洋工程、生活污水排放、旅游活动造成了这些区域的珊瑚退化,但这些区域新生珊瑚的补充量相对较高,说明珊瑚生长的自然环境基本没有改变。只要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区域的珊瑚还具有恢复的可能性。蜈支洲活珊瑚覆盖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死珊瑚覆盖率较低,珊瑚补充量较高,分枝状珊瑚的优势度高,珊瑚群落结构相对稳定,这说明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旅游活动可以促进珊瑚礁的保护。
- 吴钟解王道儒叶翠信李元超陈敏陈春华
- 关键词:珊瑚礁
- 一种水下珊瑚培植装置
- 一种水下珊瑚培植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框架;该框架包括圈架和至少三条固定在圈架上的支撑柱;该圈架上设置有支撑网;所述框架通过支撑柱上下叠放连接,并形成具有多层圈架的塔状结构。通过具有多层圈架的塔状结构的框架,可以适用于不同的...
- 李元超王道儒王道行梁文陈石泉
- 文献传递
- 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的可行性研究
- 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不断变化当中,有衰退的区域,也有恢复的区域,这就需要一个务实的方法来鉴别这种不确定性。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可以应对对珊瑚礁群落结构起重要作用的自然干扰,是可以从严重干扰中恢复过来的,但是完全恢复可能...
- 李元超刘一霖黄洁英王道儒
- 关键词:珊瑚礁生态系统
- 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域珊瑚的分布及其健康状况评价被引量:3
- 2014年
- 沿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岸南北两侧沿岸布设8个站位,采用断面监测法调查了珊瑚的种类多样性、覆盖率、死亡率和补充量等指标,并利用健康指数(CI)评估了铜鼓岭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遭受环境压力的程度.本次调查共发现铜鼓岭造礁石珊瑚11科23属40种,软珊瑚8种,造礁石珊瑚和软珊瑚覆盖率分别为13.8%和19.4%,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好和健康.铜鼓岭珊瑚的覆盖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北侧珊瑚覆盖率为0.1%~9.8%之间,远低于南侧的水平(8.1%~66.1%).从珊瑚补充量来看,铜鼓岭北侧珊瑚的恢复能力基本为零,而铜鼓岭以南的区域可以有0.4个/m^2珊瑚新个体.通过比较2006年以来珊瑚种类、覆盖率、死亡率、补充量、健康指数等方面的调查数据,认为铜鼓岭保护区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
- 李元超陈海洲郑新庆王道儒
-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珊瑚补充量
- 啃食性端足类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三种大型海藻的摄食选择性被引量:13
- 2013年
- 在室内开展了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3种优势大型海藻,即石莼(Ulva lactuca)、根枝藻(Rhizoclonium sp.)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的摄食实验研究,并以海藻的干湿比、总有机碳、总有机氮、碳氮比和蛋白质含量为指标,分析了大型海藻的营养价值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性产生的影响。无选择性摄食实验的结果显示,强壮藻钩虾摄食率与3种海藻的干湿比和鲜海藻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该端足类存在着明显的"补偿性摄食"行为。选择性摄食实验的结果显示,强壮藻钩虾对石莼和根枝藻有明显的摄食偏好,其摄食率与鲜海藻的总有机碳和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海藻的总氮含量则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海藻的营养价值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性并未产生可以预见的影响。
- 郑新庆黄凌风李元超林荣澄
- 关键词:总有机碳摄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