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祥
-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幼儿急疹8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了解幼儿急疹的临床表现。方法对80例幼儿急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4-24个月,其中6-12个月为高峰,热程3-5 d后自然骤降,出现皮疹、消化道伴随症状常见。结论18个月以内的患儿,如骤发高热,体温虽高,但小儿精神仍好,且无典型症状及体征解释其高热时,应考虑为幼儿急疹,用中药注射液治疗,疗效较好。
- 张宝忠张家祥蔡梦云
- 关键词:幼儿急疹人类疱疹病毒
- 危重症手足口病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相关因素的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危重症手足口病并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pulmonaryedema,NPE)病例的临床特征,寻找早期干预治疗指征。方法选取2008年5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就诊于我院儿科的危重症手足口病并NPE患儿41例(NPE组)及同期重症手足口病未并发NPE患儿70例(非NPE组),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NPE组中收缩压升高值为(35.78±13.72)mmHg(1minHg=n133kPa)、舒张压升高值为(26.43±11.95)mm Hg,明显高于非NPE组[(15.44±9.57)mmHg、(8.50±8.02)mm Hg],且呼吸节律改变例数(39/41)及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发生例数(41/41)明显高于非NPE组(9/70、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NPE组与非NPE组患儿的年龄、CRP、CK-MB水平及抖动/惊跳、嗜睡、抽搐发生隋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NPE组收缩压升高值为(43.46±14.49)mmHg、舒张压升高值为(33.31±11.29)mmHg,明显高于早期NPE组[(30.33±10.33)mm Hg、(21.56±10.00)mm Hg],且死亡、严重并发症及后遗症例数明显高于早期N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易发生NPE,血压升高、呼吸节律改变是危重症手足口病并发NPE的早期信号,早期干预处理可以降低危重症手足口病并NPE的病死率及严重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率。
- 翁开枝朱少波叶小玲周火旺付思源杨燕珍张家祥
- 关键词:机械通气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神经源性肺水肿
- 介入封堵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18例疗效分析
- 2006年
- 目的探讨应用进口或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安全性。方法超声心动图确诊的1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8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患者,均在X线透视及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引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术后24小时,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分别行TTE、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0例PDA经造影测量PDA最窄处直径为2.5~8.5mm(平均4.2±1.6mm),选择封堵器直径6~14mm(平均8.5±1.8mm);8例PMVSD造影测量VSD直径2.8~6.5mm(平均4.4±2.1mm),选择封堵器直径5~9mm(平均6.5±1.8mm)。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1例VSD存在残余分流,6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其余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心室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肺动脉压下降。结论应用进口或国产封堵器经导管置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是适合儿童部分类型PDA及PMVSD的介入方法。
- 林惠泉付思源张家祥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 介入封堵治疗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PWVSD)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安全性。方法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25例,均在X线透视及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引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术后24小时,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分别TTE、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5例PMVSD造影测量VSD直径3~7(3.5±1.5)mm,选择封堵器直径5~10(平均6.5±1.8)mm。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1例VSD存在残余分流,6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1例出现封堵器移位,经胸外科手术关闭VSD,其余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心室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肺动脉压下降。技术成功率为96%。结论应用封堵器经导管置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是适合于儿童合适类型PWVSD的介入方法。
- 林惠泉付思源张家祥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过敏性紫癜顽固性皮疹26例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探讨采用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简称丙球 )治疗过敏性紫癜顽固性皮疹的疗效。方法 将过敏原因不详 ,且经过抗过敏治疗 ,皮疹反复出现或难于消退病例 5 4例过敏性紫癜 ,随机分为丙球治疗组 2 6例 ,地塞米松治疗组 2 8例。结果 丙球治疗组皮疹消退时间在 7天以内者 2 0例 ,占 76 .9% ;而地塞米松治疗组仅 8例 ,占 2 8.6 %。两者治疗有效天数比较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t=4.12 4,P<0 .0 1)。丙球治疗组复发例数仅 5例 ,占 19.2 % ;而地塞米松治疗组有 18例 ,占 6 4.3%。结论 大剂量丙球静脉输入治疗过敏性紫癜顽固性皮疹有较好疗效。
- 张家祥连莲淑
-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免疫球蛋白静脉内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数量,并分析它们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鼻咽部分泌物的呼吸道合胞病毒。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71例RSV感染(轻度、中度和重度)细支气管炎患儿及48例正常婴幼儿外周血mDC及pDC的数量。结果 RSV感染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mDC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婴幼儿(P<0.01),pDC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婴幼儿(P<0.01)。重度RSV感染细支气管炎患儿入院时外周血mDC、pDC数量均明显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V感染细支气管炎患儿早期外周血mDC明显升高、pDC降低。mDC数量越高,提示其病情越轻;pDC数量越低,提示喘息越重。
- 张家祥翁开枝梅序桥张宝忠郑源海柯专叶吴阿阳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细支气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