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苹
- 作品数:30 被引量:108H指数:6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生活盛宴的局外人:《悲痛往事》和《伤逝》比较被引量:2
- 2006年
- 比较分析了乔依斯和鲁迅描写知识分子的两篇小说《悲痛往事》和《伤逝》,阐述了两个悲剧产生的原因,如启蒙话语和行动问题、爱情和生活问题、两性差别问题等。还分析了男性叙事模式和反讽写作技巧所产生的效果,结合作者经历深入挖掘其背后所隐含的菲勒斯中心主义。
- 王苹
- 关键词:启蒙话语
- 文明与欲望的较量:《偶遇》与《肥皂》比较被引量:2
- 2009年
- 乔伊斯的《偶遇》和鲁迅的《肥皂》都勾画了他们同胞"精神瘫痪"或"国民劣根性"的精神状况。从历史语境、人物刻画、作者经历和叙事技巧等方面看,这两篇作品中的爱尔兰变态老头与四铭、爱尔兰叙述者男孩与四铭儿子学程存在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令人窒息的社会中的悲剧人物和牺牲品。两篇小说都承载着文明与欲望、帝国和殖民地、现代和传统、新老一代之间的较量、冲撞。
- 王苹
- 关键词:《偶遇》《肥皂》
- 乔伊斯《对手》中法林敦形象的病理解剖被引量:1
- 2011年
- 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第9个故事《对手》,被称为"猪之歌",它体现了作者对身陷英帝国主义、天主教会统治下的爱尔兰社会的尖锐批判。本文运用后殖民理论,解读小说主人公法林敦,展示在后殖民语境下导致小知识分子堕落的复杂心理和病理情况。
- 王苹
- 关键词:《对手》病理解剖
- 告诉我她在唱什么:《孤独的割麦女》的后殖民解读被引量:7
- 2011年
- 本文运用新历史主义、后殖民理论和文化符号学方法解读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麦女》,挖掘隐没于浪漫主义诗篇闲情逸趣下的历史真相、话语暴力、种族危机与文化矛盾,揭示帝国内部殖民的内幕、浪漫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与殖民主义既斗争又共谋的复杂关系。
- 王苹
- 关键词:浪漫主义殖民主义
- E.M.福斯特——殖民和反殖民双音齐鸣被引量:3
- 2004年
- 福斯特是一名自觉的反欧洲民族中心主义斗士还是一个彻底的殖民主义者 ?文章从福斯特对大英帝国的双重认识、对福斯特人物形象理解、福斯特与康拉德比较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反驳了上述两种观点。指出福斯特的矛盾性和两面性使他作品中出现殖民和反殖民双音齐鸣的现象 ,并对阅读现代文学中易出现的误区提出克服的办法。
- 王苹殷凤娟
- 关键词:殖民主义者自卑情结民族主义E.M.福斯特
- 《两骑士》的后殖民主题解读被引量:1
- 2012年
- 乔伊斯认为《两骑士》是《都柏林人》中最好的故事之一,它揭露了爱尔兰社会的堕落。但该小说还未被充分认识。运用葛兰西霸权理论和法农及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剖析该小说,从政治社会、市民社会、属下阶层三个层面,可以揭示英国殖民者是如何通过"政治高压"和"主动赞同"来维护权力统治的。研究表明,殖民者的价值观变成全民共识,这种文化诱使被统治的爱尔兰人认同殖民者,有助于维护殖民统治地位而不是反抗压迫。
- 王苹张建颖姚旦墅
- 关键词:乔伊斯后殖民理论《都柏林人》
- 《使女的故事》中的权力和抵抗被引量:25
- 2005年
- 《使女的故事》是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著名畅销小说之一。本文结合福柯的权力微观物理学的理论,探讨《使女的故事》中基列国的权力策略,揭示权力与身体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抵抗,如女性箝制与主体的追寻以及女性书写与语言的颠覆力等主题。全面理解《使女的故事》可以促使我们保持高度警觉,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 王苹张建颖
- 关键词:阿特伍德畅销小说女性书写颠覆警觉
- 《印度之行》中的生态诗学被引量:3
- 2006年
- 当代人类陷入了空前的生态危机,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迫使人类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发展模式以及生活方式作全面、深刻、痛苦的反思。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从生态诗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疏离、种族性别与自然不同的反映,以及对自然的超越。福斯特对人类世界既立足于错综复杂的现实、又超然于哲学高度的探索之旅,探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 王苹
- 关键词:生态文学种族
- 伊夫琳与子君形象的存在主义解读
- 2007年
- 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伊夫琳》和鲁迅的《伤逝》都是与易卜生《玩偶之家》的二度对话。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悲剧证实了存在主义的观点:世界充满了荒谬,人类特别是妇女无可选择。这两篇小说都从哲学层面探讨了妇女面临的矛盾:存在与自由、选择与无从选择、选择和责任等等,批判了市民文化中的愚昧、落后、保守方面。而两作家对婚姻和爱情的选择也是一个存在主义的回答。
- 王苹梁君
- 关键词:存在主义市民文化
- 历史、文化身份与语言艺术--《“飞翔号”纵帆船》的后殖民解读被引量:4
- 2009年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里克.沃尔科特的中篇叙事诗《"飞翔号"纵帆船》是诗人的自我画像和生活写照,其中的主人公——黑白混血水手诗人沙比恩——寓言了加勒比人在过去殖民主义和奴隶制下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他们在今天寻找自己的历史、身份和语言时所遇到的困境。通过混杂、挪用和摹仿等策略,沃尔科特借助西方经典文本的话语和言语模式,对历史、文化和民族身份进行了想象性的建构,创造出后殖民表述艺术方式,旨在治疗民族的创伤和颠覆帝国的权威。
- 王苹
- 关键词:诗歌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