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纪阳

作品数:32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文学
  • 4篇文化
  • 4篇现实主义
  • 4篇乡土
  • 4篇乡土文学
  • 3篇小说
  • 3篇民族
  • 3篇民族认同
  • 2篇都市
  • 2篇都市想象
  • 2篇新文学
  • 2篇政治小说
  • 2篇台湾文坛
  • 2篇台湾文学
  • 2篇台湾作家
  • 2篇同性恋
  • 2篇作家
  • 2篇文化选择
  • 2篇文坛
  • 2篇乡土意识

机构

  • 14篇漳州师范学院
  • 10篇闽南师范大学
  • 6篇中国人民大学
  • 5篇汕头大学
  • 4篇厦门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连云港师范高...

作者

  • 30篇徐纪阳
  • 2篇刘建华
  • 1篇李贵苍
  • 1篇刘建华
  • 1篇朱双一
  • 1篇陈园园
  • 1篇张长青
  • 1篇郑琰

传媒

  • 3篇华文文学
  • 2篇汕头大学学报...
  • 2篇台湾研究集刊
  • 2篇鸡西大学学报...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漳州师范学院...
  • 1篇浙江档案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北方工业大学...
  • 1篇芜湖职业技术...
  • 1篇集美大学学报...
  • 1篇池州师专学报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年份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7篇2006
  • 1篇2005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漂泊与还乡——论《台北人》的“离散”主题
2008年
白先勇的代表作《台北人》真实刻画了饱受悲欢离合的台湾移民群体的人生百态。作品深刻描绘了漂泊、离散者对故园的无限追忆和他们在夹缝中的生存困境、身份认同的危机意识,以及青年一代未知的命运。
徐纪阳郑琰
关键词:漂泊
文学台湾与民族认同——以陈映真的现代性思考为例
2007年
台湾文学与"现代性"语境下的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同的文学叙述背后的"民族认同"取向亦迥然而异。台湾作家陈映真以其坚定的统一立场著称于海峡两岸。他从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反省出发,长期思考着台湾社会现代性问题,并自觉地将之作为论述国家统一的依据,从文化根源上驳斥分离主义,代表了台湾"民族认同"的正确方向。
徐纪阳
关键词:文学史民族认同
穿越历史的后街——论陈映真文学写作中的政治叙事
近代以来,民族逐渐成为历史的主体,民族主义成为现代性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社会的历史意识无可争辩地为“民族-国家”所支配。在文学研究领域里,要编写一种整体的民族文学史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整个结构要参照那些本质上是“非文学”的...
徐纪阳
关键词:文学写作政治叙事
文献传递
从“乡土”到“政治”——“乡土文学”论战后陈映真的创作转向
2006年
1977年台湾爆发“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派”大获全胜。但是,“乡土派”在论战中的胜利并未使这一文学流派得以发展,相反,论战之后“乡土文学”风流云散,乡土文学的作家直接或间接地相继转入符合各自利益立场的政治叙述———“统”、“独”论述众说纷纭。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映真坚持通过“乡土文学”论战所找回的台湾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策略性地避开政治权力的压制,逐步转入政治小说的创作,寻找论证国家统一的历史、文化依据。
徐纪阳
关键词:乡土文学政治小说现实主义
东亚文学场域与鲁迅台湾传播的多重路径——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台湾文坛的鲁迅接受
2018年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复杂的东亚文学场域中,台湾知识分子对鲁迅的接受呈现了多路径的特征。1930年代初期,台湾知识分子通过阅读日本左翼作家的译介,接受了作为"战士"的鲁迅形象。1935年前后,左翼作家杨逵经由日本作家的中介及胡风的文学译介工作,使他与鲁迅产生了间接的精神联系。鲁迅去世以后,郁达夫在日本参加《大鲁迅全集》的编辑会议,并将台湾知识界所关心的关于鲁迅的信息带到台湾。中日战争时期,钟理和、蓝明谷等知识分子则在大陆接受鲁迅影响。历史地看,1928年之后,台湾文坛开始由前期关注鲁迅的小说转向更重视鲁迅的杂文以及与杂文紧密相关的抗争精神,并形成文化上的反殖民论述。
徐纪阳
关键词:台湾文坛日本文学
台湾新文学发生期的鲁迅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以启蒙为目的的台湾白话文运动乃是受到中国大陆的新文化运动影响而发生的,随之而起的台湾新文学运动更担负了文化抵抗的救亡使命。台湾新文学发生期,鲁迅作品成为台湾文坛语体和文体的典范;在思想层面,则是将鲁迅作为中国大陆新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从启蒙与救亡两个方面加以接受的。台湾青年与鲁迅的交往,也表明台湾青年对鲁迅的深刻了解。
徐纪阳
关键词:白话文台湾新文学
从伪装到自白——邱妙津的“女同志”认同之路被引量:2
2008年
邱妙津作为首位以女同性恋者身份进行女同性恋主题书写的作家,其创作体证了"女同性恋"自我认同由否定到肯定、由排斥到认可的变异发展。尤其是其通过"女——女"情欲关注女同性恋的探索,突破了之前"女同"情欲规避的传统,在台湾女同性恋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其作品主角一般具有强烈阳性认同的规律,这一方面能批判既定性别规范对同性恋的压抑与约束,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存在将女同性恋模式僵化的拟异性化的危险。
徐纪阳刘建华
关键词:女同性恋情欲男权社会
“‘语堂世界世界语堂’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2年
2012年10月28至30日,由漳州师范学院主办的“‘语堂世界世界语堂’两岸学术研讨会”在林语堂家乡福建省漳州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台湾林语堂故居的60余名两岸林语堂研究专家,围绕林语堂的美学思想、
徐纪阳
关键词:世界语两岸林语堂研究
鲁迅与日高清磨瑳——关于《台湾日日新报》上新发现的一篇文章
2014年
《台湾日日新报》上署名日高生的《支那文坛第一人者鲁迅氏の印象》一文首次将作为"战士"的鲁迅形象介绍到台湾文坛。由这篇文章所透露的信息,可将鲁迅与日高清磨瑳第一次见面的时间从目前鲁迅研究界认定的1936年2月6日前推到1932年12月1日。
刘建华徐纪阳
噉名与守旧:理解苏雪林“反鲁”的两个关键词被引量:1
2016年
综观两岸的苏雪林研究,大陆学界注重探讨苏雪林大陆时期的文学活动,台湾学界则较愿意谈及苏雪林赴台以后的学术研究。而具体到苏雪林的"反鲁",双方虽立场不同,但都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苏雪林"反鲁"背后的名利动机;同时,也因强调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导致双方都以简单的政治对立情绪遮蔽了苏雪林文化与道德观念上的保守倾向。实际上,名利动机是苏雪林"反鲁"中非常重要但又为学界所忽略的原因之一,它和苏雪林的保守观念相互作用,在特定的意识形态环境下持续发酵,从而造就了苏雪林半生的"反鲁"事业。苏雪林及苏雪林研究中的这些独特现象正是"内战-冷战"构造下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学术界必须着手处理的问题,它提示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两岸视野融合的必要性。
徐纪阳
关键词:苏雪林意识形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