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非非

作品数:11 被引量:31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增雨
  • 5篇降水
  • 4篇人工增雨
  • 2篇对流云
  • 2篇云系
  • 2篇增雨潜力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同化
  • 2篇人工增雨条件
  • 2篇降水机制
  • 2篇层状云
  • 2篇催化
  • 2篇值模拟
  • 1篇滴谱
  • 1篇雨滴谱
  • 1篇预报效果检验
  • 1篇云物理
  • 1篇云物理过程
  • 1篇三维数值模拟
  • 1篇上升气流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河南省气象局
  • 1篇唐河县气象局

作者

  • 11篇周非非
  • 4篇周毓荃
  • 3篇肖辉
  • 2篇洪延超
  • 2篇于翡
  • 2篇徐枝芳
  • 2篇江源
  • 2篇黄美元
  • 2篇邓莲堂
  • 2篇黄丽萍
  • 1篇陈德辉
  • 1篇黄毅梅
  • 1篇刘晓天
  • 1篇李娟
  • 1篇陈小敏
  • 1篇马占山
  • 1篇刘奇俊
  • 1篇胡江凯
  • 1篇陈英英
  • 1篇庄照荣

传媒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大气科学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FY-2C反演云产品和观测资料及数值模式研究黑龙江内蒙大火增雨作业条件
本文主要利用国家气象中心人工影响天气室FY-2C反演云参数产品,并结合探空资料、多普勒雷达、地面小时雨量、红外云图等多种资料,对“5.25”黑龙江内蒙森林大火后期出现在火区及附近的云系宏微观结构和演变特征作了分析,并利用...
周非非周毓荃
关键词:增雨潜力
文献传递
人工抑制上升气流对冰雹云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被引量:29
2005年
利用三维对流风暴云数值模式,模拟研究了短时间施加人工抑制上升气流的方法对强冰雹云和降水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雹云发展阶段的早期,对云中上升气流施加人工抑制将对冰雹云的发展和降水过程产生明显的影响,使地面降水量增加,尤其是使降雹量显著增加;而在云发展阶段的后期,这样的抑制不会导致地面降水明显的增加。当抑制强度足够大且范围较大时,只有在云发展到旺盛阶段时进行人工抑制才能使影响云的降雹量和固态降水总量明显减小。最后,文中还分析了人工抑制上升气流影响云中冰雹形成的微物理机制。
周非非肖辉黄美元李子华
关键词:冰雹云降水
云系人工增雨条件的卫星监测识别与数值预报业务技术
刘奇俊周毓荃周非非马占山毕宝贵李娟陈小敏吴门新章建成黄毅梅胡江凯濮江平陈英英
我国的人工增雨作业规模处于国际前列,但主要以地方为主。国家级气象业务部门直接参与的力度不大,更缺乏专门的技术系统和业务服务手段,这些都制约了实际人工增雨效益的提高。气象卫星能对大气进行大范围长时间监测,但长期以来我国缺乏...
关键词:
关键词:人工增雨卫星监测
层状云系人工增雨潜力的数值研究
出于防灾抗旱的需要,我国广泛开展着人工增雨作业,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之最。北方春秋季出现的大范围层状云系是人工增雨的主要对象,因此通过催化作业云系能否增加降水,即云系是否具有人工增雨潜力这一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减少...
周非非
关键词:层状云系数值模拟降水机制
文献传递
CMA-MESO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被引量:31
2022年
基于GRAPES-MESO 10 km系统,提高模式动力框架计算精度和稳定性,选择调试适合高分辨率模式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组合,建立面向数值天气预报的全国雷达质量控制拼图系统,通过云分析系统融合全国三维组网反射率因子拼图,建立面向中小尺度系统的对流可分辨同化系统和陆面资料同化系统,实现雷达径向风、风廓线雷达、FY-4A成像仪辐射率、卫星云导风、卫星GNSSRO、地面降水观测以及近地面资料等非常规局地稠密资料的同化应用,发展快速循环技术,建立全国3 km间隔3 h的快速循环同化预报系统——CMA-MESO(GRAPES-MESO3 km)并实现业务化运行。2020年6—9月汛期业务检验结果表明:CMA-MESO预报的近地面要素(降水、2 m温度、10 m风场)检验评分全面超越GRAPES-MESO 10 km结果;CMA-MESO的24 h累积降水TS评分略低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结果,但逐3 h累积降水预报TS评分尤其是对于较大降水阈值评分明显优于ECMWF结果;同时,对于能够表征模式对降水时空精细化特征预报能力的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等检验,CMA-MESO对我国汛期的预报准确率超过了ECMWF细网格模式结果。
黄丽萍邓莲堂王瑞春庄照荣江源徐枝芳朱立娟张进王莉莉于翡孙琴王丹王皓周非非徐国强
河南干旱年地面雨滴谱特征被引量:59
2001年
采用PMS公司生产的GBPP 1 0 0型地面雨滴谱仪 ,对河南省唐河地区 1 7次降水过程进行了连续观测 ,其中层状云降水 1 4次 ,积云降水 3次。 1 7次降水量都很小 ,5次有降水而无量 ,8、9月总降水量分别为 8.3mm和 31 .3mm ,占常年降水量的 1 5.6 % ,属特别干旱的季节 ,该文利用观测获得的 1 392 8个样本 ,分析了干旱年降水的微结构特征。
周毓荃刘晓天周非非黄毅梅李子华
关键词:雨滴谱人工增雨
河南省2002年秋季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观测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在涡旋云系和低槽切变云系的先后影响下,2002年10月16—20日河南省产生了主要由层状云形成的小到中雨天气。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层结和偏东偏南暖湿气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较厚的云体多为混合相结构,雷达回波普遍有明显亮带,过冷云区冰相粒子含量较过冷水高,暖云区云水含量偏低,雨水浓度基本随雨滴直径指数递减,较大雨滴对雨强的贡献大。推测总体降水机制可能为,冷云过程强于暖云过程,冰粒子凝华增长是其主要增长方式,冰粒子融化对地面降水有较大贡献。云系宏微观结构和降水特征都表明在层状云系不同部位存在不均匀性。
周非非廖菲苏爱芳周毓荃
关键词:层状云降水特征
GRAPES_Meso V4.0主要技术改进和预报效果检验被引量:87
2017年
针对GRAPES_Meso V3.0存在的降水量偏大、模式运行不稳定、近地面温度预报偏差较大、可同化资料偏少以及分辨率偏低等问题,开展了多方面的改进工作:引入变分质量控制以及探空湿度的偏差订正,实现了GPS/PW资料、FY-2E云导风资料以及无线电掩星资料的同化应用,提高了模式分辨率,引入四阶水平扩散方案,调整了微物理参数化方案与动力框架的耦合方案,完善了地面辐射能量平衡方程以及优化了后处理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的诊断方案,并集成所有改进成果形成新的业务化GRAPES_Meso V4.0。批量试验结果表明:GRAPES_Meso V4.0降水ETS评分普遍提高,同时预报偏差明显降低,月平均降水更接近实况,且能够较好地刻画雨带细节;2 m温度预报偏差有较为显著的改善,大部分地区24 h预报有1~2℃左右的降低,有些地区有3~5℃的降低;GRAPES_Meso V4.0对高度场、温度场和风场的改进效果比较显著,500 hPa的温度、风速、位势高度场的相关系数均有显著提高,850 hPa的均方根误差也明显降低,整体性能明显高于GRAPES_Meso V3.0。
黄丽萍陈德辉邓莲堂徐枝芳于翡江源周非非
关键词:模式分辨率
人工抑制上升气流影响强对流云降水的数值模拟
本文对人工抑制上升气流影响强对流云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文章围绕自然云的模拟、人工抑制上升气流的数值试验、人工抑制上升气流对云中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的影响等进行了论述.
肖辉周非非周丽娜崔雅琴
关键词:人工防雹上升气流
文献传递
强降水云物理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68
2004年
利用改进的三维完全弹性强对流云模式 ,模拟了 1 998年 7月 2 1日晨发生在武汉附近的特大暴雨个例 ,结果显示 ,该模式模拟得到的降雨量与实测接近 ,计算得到的雷达回波强度最大值也与实际观测相一致 ,说明该模式对实际对流性强降水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 ,通过冷云和暖云两种不同情况的比较分析 ,研究了云微物理过程在强降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模拟结果表明 ,详细云物理过程的考虑对深入理解武汉这次强降水的形成过程是有意义的。该个例雨水的形成主要是暖雨过程 ,冰相微物理过程对该对流性强降水过程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形成雨水的冷相过程中 ,霰的融化及其在 0℃层下碰并云水形成雨水的过程是主要的。模式云在 0℃层附近存在明显的雷达回波亮带 ,亮带中间含有强回波核和及地下挂回波。分析表明 ,这种强回波核和下挂回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冰相粒子在 0℃层融化形成的 ,融化的冰相粒子与云滴碰并又加速雨水的产生。在这些融化的冰相粒子中 ,贡献最大的是霰粒。文中还分析了该强降水暴雨云维持长时间强降水的云物理机制。在低层大气温暖高湿和环境风切变有利条件下 ,倾斜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之间的准稳态结构可能是暴雨强降水得以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
肖辉王孝波周非非洪延超黄美元
关键词:强降水云物理过程三维数值模拟对流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