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鹏程
-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一种枇杷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枇杷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及其制作方法,包括鸡粪堆肥和无机化肥;所述鸡粪堆肥由鸡粪、生骨粉添加生物发酵菌剂发酵腐熟而得,在鸡粪堆肥中添加无机化肥混合;所述鸡粪堆肥与无机化肥按干物质重量计,鸡粪堆肥占60%-6...
- 胡玉福齐鹏程何莎刘宇匡先辉王鹏
- 文献传递
- 一种茶叶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叶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及其制备方法,包括鸡粪泥炭混合物堆肥和无机化肥;所述鸡粪泥炭混合物堆肥由鸡粪、泥炭添加生物发酵菌剂发酵腐熟而得,在鸡粪泥炭混合物堆肥中添加无机化肥混合,所述鸡粪泥炭混合物堆肥及无机化...
- 胡玉福何莎邓良基匡先辉王鹏齐鹏程
- 文献传递
- 植被恢复模式对川西北沙化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研究被引量:23
- 2016年
- 为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高寒沙化草地治理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以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为研究区,以未恢复沙化草地为对照(CK),通过野外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围栏禁牧布设沙障恢复模式(WLCD)、围栏禁牧布设沙障撒播草种(RGCD)和围栏禁牧布设沙障混播燕麦草种(YMCD)3种植被恢复模式下沙化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3种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P<0.05),其中YMCD变化最显著。与CK相比,YMCD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增加了217.52%,725.26%,130.88%,387.78%,300.33%,192.32%;(2)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量碳氮、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减小(P<0.05),尤其是0—20cm土层;(3)微生物量碳氮与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多酚氧化酶与蔗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蔗糖酶与脲酶、硝酸还原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脲酶与硝酸还原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5)研究表明土壤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与硝酸还原酶可敏感地反映植被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植被恢复措施可改善表层与深层土壤的生物学性质。
- 蒲琴胡玉福何剑锋齐鹏程舒向阳杨泽鹏
- 关键词:川西北沙化草地植被恢复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
- 一种猕猴桃有机无机复混肥及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猕猴桃有机无机复混肥,包括有机肥底料和无机化肥;有机肥底料由鸡粪和菜籽饼按照干物质重量比1.74-2.21∶1进行混合,腐熟发酵20天发酵而成,将有机肥底料、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按照干物质重量比12.8...
- 胡玉福邓良基刘宇凌静何莎王钰婷蒋双龙齐鹏程刘长青马可雅
- 文献传递
- 一种猕猴桃有机无机复混肥及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猕猴桃有机无机复混肥,包括有机肥底料和无机化肥;有机肥底料由鸡粪和菜籽饼按照干物质重量比1.74-2.21∶1进行混合,腐熟发酵20天发酵而成,将有机肥底料、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按照干物质重量比12.8...
- 胡玉福邓良基刘宇凌静何莎王钰婷蒋双龙齐鹏程刘长青马可雅
- 一种枇杷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枇杷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及其制作方法,包括鸡粪堆肥和无机化肥;所述鸡粪堆肥由鸡粪、生骨粉添加生物发酵菌剂发酵腐熟而得,在鸡粪堆肥中添加无机化肥混合;所述鸡粪堆肥与无机化肥按干物质重量计,鸡粪堆肥占60%-6...
- 胡玉福齐鹏程何莎刘宇匡先辉王鹏
- 文献传递
- 川西北高寒沙地四种适生植物根际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及酶活性特征研究
- 近年来,川西北高寒地区草地由于受到长期的风蚀以及过度放牧等自然人为因素影响,部分草地呈现退化、沙化较为严重;目前,植物生态修复是治理川西北沙化土壤的重要手段之一,筛选抗劣性强,治沙效果好的生态修复植物材料是沙化土壤生态修...
- 齐鹏程
- 关键词:生态修复有机碳酶活性
- 文献传递
- 川中典型紫色丘陵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14年
- 根据94个样点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分析化验数据,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川中典型紫色丘陵区清流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4.60∽59.59kg/m2之间,平均值为20.58kg/m2,变异系数为52.32%,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土壤有机碳密度总体分布呈团状或条带状分布,其中高值区(〉28.70kg/m2)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的大清河下游,并以此为中心,向北、西和南3个方向呈辐射状逐步降低;低值区(〈17.20kg/m2)主要分布在南部、西部和北部;研究区中部土壤有机碳密度多介于17.20∽25.80g/m2。研究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母质、地形、土地利用方式、排灌方式和土壤质地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不同土壤母质、地形、土地利用方式、灌溉方式和土壤质地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
- 胡玉福邓良基王玉婷马可雅彭佳佳齐鹏程
- 关键词:有机碳密度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