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曾辉
- 作品数:30 被引量:163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境遇、机遇与新生:21世纪的中国西南传统集贸市场
- 2016年
- 中国西南传统集贸市场的社会文化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但其服务社会、优化区域资源的功能却从未消失过,尤其是作为地方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运行状态良好与否的"镜子"本质,始终存在于各个社会阶段。时下,它既遭遇了衰落的境遇,但社会又给它创设了新生的可能,关键在于找到与此前有别的建设思路,即不应当再孤立地纠结于传统集贸市场落伍与否的问题,而应当在反思它式微的根源和当前面临的各种遭遇,尤其是在吸收前人曾经反思过的思路的基础上,去探寻当代如何在民族文化框架内,去实现传统集贸市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双向创新和复兴,因为就其根本而论,传统集贸市场也是区域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了民族文化这个整体,其复兴之路定然至艰至难。
- 杨曾辉
-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被引量:13
- 2010年
- 随着人们对食用油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油茶的发展受到了大家空前的关注。而综观中国油茶产业的现状,却并没有及时地跟上人们的需求,重点分析当前我国油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
- 杨曾辉董艳琴
- 关键词:油茶产业
- 论高原寒漠环境的“碳汇”功效——兼论藏文化对二氧化碳减排的功用被引量:1
- 2010年
- 随着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威胁。为营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一直在努力探寻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良方。但时至今日,仍未能找到一条彻底的根治办法。以调查所获的藏族传统生计为依据,深入探讨我国寒漠地区民族文化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功效,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藏族传统文化对这里的特异生态环境做出了成功的适应,其社会生产效益和生态维护成效,实现了相互兼容。在充分肯定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优越性的同时,更应当对各民族本土生态知识、技术和技能积极发掘和推广利用,为我国的节能减排谋求一套成本低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寒漠带也能发挥碳汇潜能,为全球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做出积极的贡献,以支持我国经济发展。
- 杨曾辉
- 关键词:温室气体减排生态系统
- 论传统集贸市场的当代改制——以武陵山地区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世代生息在武陵山区的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起了相互交流、沟通和进行贸易往来的传统集贸市场,为这一地区曾经辉煌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下的中国,不仅是市场经济为主导,而且还处于社会结构大调整时期,更是深受全球化的影响。国内外环境的改变,迫使这一地区的传统集贸市场正逐步面临生存的危机,与现代市场和当地社会的发展无法齐头并进。挖掘这一地区传统集贸市场的优势,展现其被窒息的特殊功能,建构具有现代市场运行规律的集贸市场体系,那么不但使得该地区的传统集贸市场在当下获得转型与创新的机遇,同时也能够对当地,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 杨曾辉崔海洋李峰
- “改土归流”:土司家族政治命运的转型被引量:17
- 2011年
- 长期以来,学界习惯于把"改土归流"作为土司制度的"落幕戏"加以研究,但若细心查核"改土归流"后的当地史料,却总能发现被罢废土司的后裔们可以长期在当地担任各种行政要职,对当地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可见,对土司制度而言,实行"改土归流"仅仅意味着用人制度的转型,因而及时和适度地实施"改土归流",恰好是整个封建王朝官僚体制有效和灵活运转的标志。
- 杨庭硕杨曾辉
- 关键词:土司制度改土归流政治命运
- 文化用水与文化治水:西部文化经验在缓解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匮乏的启示被引量:2
- 2016年
- 城镇化推进所面临的水资源匮乏问题越来越凸显。其根本原因在于,城镇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城镇体"自身必须具备的截留、储养、净化和再生水资源的基础能力建设,更缺乏对水资源供给屏障带的认识、保护和修复。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发达地区的水资源屏障带,世代生息在这一地区的人们,经过历史上的磨合,已经与所处生态系统高度适应,他们的文化对水资源的认识、利用和保护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已经在相关"文化生态"单元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得到了验证。换言之,正是民族文化策略,将原本非人力所能控制的水资源样态,实现了跨时空重组,进而实现对水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和确保"文化生态"单元内各生命体的有序运行。
- 杨曾辉
- 关键词:城镇化水资源匮乏
- 昨天和今天:生态人类学在中国被引量:3
- 2012年
- 生态人类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然而,其时间跨度大致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近,但其本土化的进程和被国人所接受的事实却远远滞后于改革开放。为此,本文力图揭示生态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所遭逢过的困难与曲折,以及今后我们如何克服各种障碍,为中国生态人类学赢得发展空间,更进一步推动生态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人类学。使其在治理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问题上提供新的理论指导、资料储备和方法借鉴。
- 杨曾辉李银艳
- 关键词:生态人类学生态问题
- 清水江流域杉木育林技术探微被引量:16
- 2013年
- 对清水江流域各民族的杉木育林技术,前人早已做过了精深的研究,但查阅相关史料后发现,清水江流域,特别是低海拔区段,在不甚遥远的历史时代,并无连片的杉木林,而是呈现为以常绿阔叶树为主的亚热带季风丛林。在考虑到杉木自身的生物属性,更适合于高海拔疏松肥沃土壤的种植,足见杉木种植范围的下移,理应与当地各民族的杉木育林技术密切相关。只需对观察的视角稍加改变就不难发现,各民族的相关育林技术,必然包含着为杉木的生长营建有利生存背景这一内容。其技术指向聚焦于,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对杉木构成的危害。
- 杨庭硕杨曾辉
- 关键词:微生物控制清水江流域
- 藏族传统游牧方式与三江源“中华水塔”的安全
- <正>一、问题的提出关于三江源区域的生态建设和灾变救治问题,大部分自然科学研究者都致力于采用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方法来实现,并已研究出不少成果。如在GIS平台上,以卫星遥感信息为主要信息源,同时结合气象资料、高程、土壤类型...
- 罗康隆杨曾辉
- 文献传递
- 论我国南方丘陵山区扩大种植各民族传统特优农林产品的生态维护价值被引量:3
- 2013年
- 在历史上,我国南方各民族曾经培育出了一系列的特优农林产品,如白蜡、桐油、油茶、生漆、葛藤、优质糯米等,[1]并凭借这些优质农林产品曾经实现过我国南方地区的富裕和繁荣。可是,进入20世纪后,由于这些产品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需求,而纷纷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只能以残存的方式在农村得到有限的传承和利用。与此同时,从国外引进的农林产品,或者是靠现代育种技术培育的农林产品却在极大的范围内置换了上述各种特优农林产品。这一置换在短期内虽然赢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却埋下了生态安全的隐患,使得相关地区的生态建设蒙受了损失。本文仅就传统特优农林产品的相关生态维护价值展开讨论,以便唤起世人的关注,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现提供经验与教训。
- 杨曾辉谭卫华
- 关键词:生态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