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心病
  • 2篇心力衰竭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衰竭
  • 2篇利钠
  • 2篇利钠肽
  • 2篇内皮
  • 2篇老年
  • 2篇冠心病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1篇代偿
  • 1篇代偿性
  • 1篇蛋白
  • 1篇低密度脂蛋白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心肌
  • 1篇心肌保护

机构

  • 6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黄志坚
  • 5篇叶伟祥
  • 4篇李骞
  • 4篇张强
  • 1篇蔡晓祯
  • 1篇林天来
  • 1篇魏思灿
  • 1篇李才辉

传媒

  • 2篇心血管病防治...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白求恩医学杂...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左西孟旦治疗对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左西孟旦治疗对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ADHF)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60例ADHF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左西孟旦治疗,观察组予以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左西孟旦治疗。对比两组血管内皮功能、血清炎性细胞因子、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一氧化氮(NO)水平高于对照组,内皮素-1(ET-1)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ADHF患者实施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左西孟旦治疗,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性反应等方面效果显著,能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副作用,安全性较高。
李骞叶伟祥张强李秀研黄志坚
关键词:重组人脑利钠肽左西孟旦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血管内皮功能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23年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采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口服治疗,每次2.5 mg,bid,试验组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口服治疗,起始剂量每次50 mg,bid,之后根据血压调整剂量,最大剂量每次200 mg,bid,并维持最大剂量。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压和心率水平变化、心脏功能和结构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均纳入40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36例/40例)和70.00%(28例/4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收缩后分别为(122.35±7.86)和(126.76±7.31)mmHg;心率分别为(69.27±4.33)和(73.32±4.54)time·min^(-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47.13±1.60)%和(42.51±1.38)%;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ESD)分别为(42.32±1.47)和(47.36±1.54)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分别为(52.53±1.50)和(55.51±2.80)mm;试验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0%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比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更佳。
林天来黄志坚魏思灿张洪玲李才辉蔡晓祯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利钠肽临床疗效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0月行冠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101例),行躯体化症状自量表(SSS)评分,低分组为对照组34例,高分组又分为观察组34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观察治疗后三组慢血流变化情况和治疗组各因子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LAD慢血流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LAD、LCX及RCA慢血流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用药前后慢血流血管改善有效率为25.6%,观察组为25.0%,治疗组为47.9%,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因子、A因子分值治疗前后分别为(24.4±6.6)、(18.3±3.5)分及(10.1±4.5)、(7.0±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S因子(OR=1.196,P=0.014),A因子(OR=1.051,P=0.048)与冠脉慢血流存在相关性。结论:心理性因素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
李骞叶伟祥张强黄志坚李秀研
关键词: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慢血流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在苯扎贝特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炎症中的作用
2018年
目的探索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在苯扎贝特(BZF)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炎症中的作用。方法将HUVEC与ox-LDL 50 mg·L^(-1)和(或)BZF(25~100μmol·L^(-1))共孵育24 h,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m RNA的表达。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TNF-α,IL-6,ICAM-1,VCAM-1和NF-κB(P65)的磷酸化水平。采用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探索AMPK用于进行分子对接的蛋白结构是AMPKα与β复合物,与BZF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原代HUVEC与BZF 25~100μmol·L^(-1)孵育24 h后,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p-AMPKα和AMPKα表达水平。BZF与AMPKα抑制剂Compound C5μmol·L^(-1)共孵育HUVEC 24 h,观察AMPKα对BZF抑制ox-LDL诱导HUVEC炎症的影响。结果与细胞对照组比较,ox-LDL刺激24 h,HUVEC的TNF-α,IL-6,ICAM-1,VCAM-1和p-P65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不同浓度BZF显著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中TNF-α,IL-6,ICAM-1,VCAM-1和p-P65表达的升高(P<0.01)。分子对接模拟显示,BZF与AMPK结合力为-8.66 kcal·mol-1。与细胞对照组比较,BZF能显著升高HUVEC中p-AMPKα的表达(P<0.01)。与ox-LDL+BZF处理组比较,AMPKα抑制剂ox-LDL+BZF+Compound C组TNF-α,IL-6,ICAM-1和VCAM-1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 AMPKα的激活在BZF抑制ox-LDL诱导HUVEC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骞张强叶伟祥黄志坚李秀研
关键词:苯扎贝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血管内皮细胞炎症
尼可地尔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应用尼可地尔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其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对本院8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在术前给予患者瑞舒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给予尼可地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P>0.0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比对照组85%有明显的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的hs-CRP、hs-cTnT、Tnf-α以及IL-10水平,对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术前给予尼可地尔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应用于临床。
黄志坚张强叶伟祥李骞李秀研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冠心病瑞舒伐他汀尼可地尔
老年冠心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调查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我科门诊及收治住院的18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108例未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77例;AR24例,AS161例。通过对比Hhcy患者和非Hhcy患者及AR和AS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分析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Hhcy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显著低于非Hhcy患者,Hcy水平、CD62P水平、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非Hhcy患者,AR发生率、服用钙拮抗剂比例均明显高于非Hhcy患者,以上各项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患者的Hhcy比例为75.00%(18/24)明显高于AS患者55.90%(90/161),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hcy是引起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05,95%CI:1.201~4.820,P=0.012);以hcy水平为因变量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cy水平与肌酐水平、患者年龄及BMI呈正相关关系(P<0.05,见表2所示)。经相关性分析显示,hcy水平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趋势(r=0.030,P=0.565)。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AR发生率显著增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老年冠心病患者AR发生的高危因素。
黄志坚叶伟祥李秀研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阿司匹林抵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