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龙
- 作品数:20 被引量:253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度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9
- 2013年
- 目的系统评价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收集国内2002—2012年间发表的苦碟子注射液治疗AC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苦碟子注射液的疗效及临床辨证用药情况。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共检索到文献208篇,最终纳入RCT 26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死率苦碟子组与西药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3,95%C(I0.19,2.09),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苦碟子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23,95%C(I-3.74,-0.71),P<0.05]、苦碟子组与其他中药注射液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4.51,95%C(I-6.06,-2.97),P<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对改善ACI神经功能缺损可能有效,但目前临床上该药治疗ACI尚缺乏辨证使用。
- 刘姣夏芸路遥李新龙刘文娜
- 关键词:苦碟子注射液急性脑梗死
-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分析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探索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动态演变。方法以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为对象,采集患者入院时、发病第14天、发病第30天的证候要素,应用关联分析法,构建复杂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核心算法,抽取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核心关系网络,分析证候要素在不同时点的动态演变。结果共纳入缺血性中风患者60例,患者入院时证候要素以风证、痰证、血瘀证为主;发病14天、发病30天均以痰证、血瘀证为主。在具体表现方面,入院时以病情数变、神情躁扰不宁、发病即达高峰、高黏滞血症、脉细或细数等表现为主;发病14天时以脉滑或濡、脉弦、舌紫黯为主;发病30天时以高黏滞血症、脉滑或濡、脉弦、舌紫暗为主。结论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在不同时点呈现动态演变,痰证、血瘀证贯穿了病程始终,并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步显现。
- 黄权立李新龙张晗黄仟韩学医刘霞陈宝鑫贺立娟刘文娜
-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复杂网络
- 基于证候要素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研究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研究包括证候要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对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影响。方法收集246例2004年7月—2014年11月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病历资料,随访观察患者缺血性中风复发及死亡等预后情况,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因素对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影响。结果颅内多部位梗死患者其复发风险是单部位梗死患者的4.328倍,入院至发病第14天痰证显现患者其复发风险是未显现患者的3.463倍,急性期使用中药汤药患者其复发风险是未使用患者的49.3%。结论多部位梗死、入院至发病第14天痰证的显现是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期口服汤药治疗为保护因素。
- 李新龙钟非贺立娟何丽云刘霞韩学医刘文娜
-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复发证候要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主题的可视化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基于中医"证-治-效"关系模型,初步梳理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主题及其关系结构。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库,系统检索《中医杂志》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发表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相关文献,并人工标注纳入文献的研究主题,对作者、机构、关键词及研究主题的共现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结果纳入文献1826篇,发表5篇文献及以上作者113人,形成10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机构是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及中医药大学为主。关键词分析显示"名医经验""中医药疗法""中医证候"等为主要研究热点;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包括医师个体、病、证、症、体质、法、方、药、效等主题元素。结论医师个体、疾病、治则治法、证候、症状体征是中医临床疗效主要的研究主题,又以医师个体-治则治法、医师个体-方剂、疾病-方剂为主,体质主题研究较少。
- 李新龙刘岩周雪忠商洪才何丽云毛树松孙塑伦刘保延
- 关键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主题可视化分析
- 基于现代文献的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机研究被引量:55
- 2013年
- 目的通过对现代文献的分析研究,总结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要素的特征,进而分析其病机特点。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DA-TA)上检索近5年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文献,对证候要素进行频数、频率的统计分析。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共72篇,涉及证候要素9种。其中证候分型调研文献13篇,涉及总病例数3606例,证候要素由高至低为血瘀(74.13%)、痰浊(62.92%)、热邪(43.01%)、阴虚(29.37%)、血虚(25.01%)、气滞(23.29%)、气虚(19.72%)、毒邪(12.76%)、阳虚(9.87%);医家论点文献为59篇,涉及医家59位,证候要素由高至低为血瘀(93.22%)、痰浊(74.58%)、气虚(54.24%)、阴虚(30.51%)、毒邪(28.81%)、热邪(23.73%)、阳虚(8.47%)、气滞(3.4%)、血虚(1.7%)。结论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机制。
- 王椿野赵振武李新龙李麒豫董洪坦郭蓉娟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机证候要素
- 失眠症中医证候与双臂同测血压规律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索原发性失眠患者中医证候与双臂同测血压规律。方法: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原发性失眠患者为试验组,以年龄和性别为主要匹配因素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内体检健康的职工为正常对照组,运用双臂同测血压仪连续2次采集受试者双臂同测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脉压差(Pulse pressure,PP),运用秩和检验比较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组间血压差异及组内两臂间血压差异,同时采集失眠患者中医证候信息。结果:共采集原发性失眠患者47例,匹配正常人群58例,结果显示:失眠组患者SBP、DBP、PP低于正常组,失眠组患者右臂DBP高于左臂,失眠患者右臂PP低于左臂,失眠组患者主要中医证候为肝郁证(40.43%)、血虚证(31.91%)、脾虚证(17.02%)。结论:原发性失眠患者两臂同测血压表现出不平衡现象,失眠组患者中医证候多见肝郁证、血虚证、脾虚证。
- 李新龙何丽云吴秉俊闫世艳吴桂云李鹏王祥配李洪皎雒琳张昕侯爱娟闫东宁赵丽嵋
- 关键词:原发性失眠中医证候
- 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复发影响的研究
-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随机对照试验,探索中医药对患者复发结局影响的循证医学证据;评析缺血性中风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通过临床回顾-前瞻性观察,筛选影响缺血中风复发的因素,探索基于证候要素的缺血性...
- 李新龙
-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复发中医药证候要素
- 文献传递
- 双臂血压差异与血管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7年
- 近年来,随着国外对双臂同时测量血压的重视,国内相关研究也逐渐发表,本文对双臂血压差异或臂间血压差异(inter-armbloodpressuredifference,IAD)概念的提出、双臂血压测量的不同方法及其对IAD的影响、IAD在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多种疾病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旨在梳理出双臂血压变化与人体健康状态的关系,探索双臂同时测量血压方式的应用价值。
- 何丽云李新龙吴秉峻吴桂云闫世艳侯爱娟闫东宁赵丽媚
- 关键词:血管相关疾病血压差异同时测量血压测量血压变化
- 寸口脉诊与双臂血压的关系探讨被引量:4
- 2016年
- 本文对寸口脉诊与双臂血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应用双臂血压心率数据客观反映寸口脉象脏腑气血功能变化的设想,脉诊与双臂血压的关系可能是疾病诊断新途径的研究思路。笔者针对近年来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的分析。通过对中医脉诊和双臂血压之间的关系探讨,分别从中医脉诊与双臂血压测量部位的关系,双臂血压与寸口脉在测病的医学原理方面的关系,脉诊与双臂血压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剖析了脉诊与血压数据结合的可行性,从脉诊与血压数据结合应用这一方面列举了一系列的研究进行论证,同时说明了双臂血压心率指标可能是连接中西医诊断的关键因素。在最后一个部分分析了双臂血压数据应用于脉诊客观化的优势与不足。血压测脉诊断方法还刚刚起步,血压测脉的普适性和准确性还需要经过反复的临床试验和观察,其理论依据和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也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 闫东宁何丽云吴秉峻李新龙侯爱娟
- 关键词:脉诊寸口
- 一种基于相似患者匹配的中医个体化智能方药推荐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相似患者匹配的中医个体化智能方药推荐系统。该基于相似患者匹配的中医个体化智能方药推荐系统,包括患者信息导入模块获取待匹配患者对应的患者匹配信息;相似患者匹配模块根据待匹配患者的患者匹配信息,在病例数据...
- 商洪才赵晨魏旭煦张心怡蒋寅李新龙关之玥赵梦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