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勤涛

作品数:20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台州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化学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一般工业技术
  • 6篇金属学及工艺
  • 4篇化学工程
  • 2篇电气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圆锥
  • 5篇纳米
  • 4篇
  • 3篇锥角
  • 3篇离子束
  • 3篇溅射
  • 3篇场发射
  • 3篇场发射性能
  • 2篇低能
  • 2篇碳纳米管
  • 2篇相变
  • 2篇离子溅射
  • 2篇纳米管
  • 2篇合金
  • 2篇
  • 1篇刀具
  • 1篇低能离子
  • 1篇低能离子束
  • 1篇典型案例分析
  • 1篇电子器件

机构

  • 13篇台州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上...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中国计量学院

作者

  • 20篇李勤涛
  • 6篇赵先锐
  • 4篇朱德彰
  • 4篇冯尚申
  • 4篇巩金龙
  • 4篇朱志远
  • 4篇倪志春
  • 2篇史勤益
  • 2篇薛双喜
  • 2篇程虎
  • 2篇熊双喜
  • 2篇杨树敏
  • 2篇陈红
  • 1篇贺周同
  • 1篇吴建波
  • 1篇方晓霞
  • 1篇戴晟
  • 1篇马李
  • 1篇左敦稳
  • 1篇俞国军

传媒

  • 4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物理学报
  • 2篇核技术
  • 1篇新型炭材料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热加工工艺
  • 1篇材料导报
  • 1篇复合材料学报
  • 1篇材料热处理学...
  • 1篇技术物理教学
  • 1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2006年全...

年份

  • 1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能氩离子束对多孔铝阳极氧化膜表面的刻蚀效应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用低能氩离子束(Ar+)处理了多孔铝阳极氧化膜(AAO)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Ar+束刻蚀不仅可以有效地去除AAO反面阻挡层,还可使AAO表面产生多种特殊的形貌,如采用倾角入射可使其表面产生波纹,倾角入射同时旋转样品台,可实现表面抛光.并结合Bradley和Harper提出的无定形材料表面波纹的形成和演化理论解释了AAO表面波纹的特征.
王森俞国军巩金龙李勤涛朱德彰朱志远
关键词:离子束刻蚀
高速钢刀具常见材料失效典型案例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阐述了高速钢刀具失效分析的重要性,综述了失效的主要形式,分析了主要失效原因。通过对典型的高速钢刀具失效案例分析,说明了脆断、热处理开裂和硬度不足等失效形式以及解释了原材料成分不合格、过热和脱碳等失效原因,并说明了从原材料成分、金相检验到热处理金相检验等失效分析的方法和过程。最后,总结了与失效相关的材料检验项目及检测技术和方法。
赵先锐冯尚申李勤涛马李
关键词:高速钢刀具
离子束诱导碳圆锥室温生长锥角的可控性研究
2007年
采用荷能Ar^+束室温倾角溅射石墨的方法制备可控锥角的碳纳米纤维/圆锥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样品表面产生的圆锥密度达1×10~9—1×10^(10)·cm^(-2),沿离子束方向排列,且在每个圆锥上都有碳纳米纤维长出。随着入射倾角由30°增大到60°,碳圆锥的锥角从33°降到20°、长径比从250nm/150nm增大到1200nm/400 nm。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加,离子束诱导的表面原子有效扩散系数减小和溅射速率增大是碳圆锥的长径比增大、碳圆锥的锥角减小及其密度增加的原因。随着离子束流强度由200μA·cm^(-2)增加到800μA·cm^(-2),碳圆锥的锥角从90°降到20°、碳圆锥的高度从100nm增加到1200nm。相同时间内,随束流强度的增大,碳圆锥表面单位面积内离子的注入剂量增大,导致溅射出来的碳原子数目增多。这是随离子束流强度增大形成碳圆锥的锥角变小且高度增加的原因。
李勤涛倪志春杨树敏巩金龙朱德彰朱志远
关键词:锥角
定向生长Ni_(50-x)Mn_(29+x)Ga_(21)(x=0~4)合金的相变与磁感生应变
2010年
采用定向凝固方法制备Ni50-xMn29+xGa21(x=0~4)系列多晶合金,并研究合金组分对马氏体相变温度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x≤3时,合金的马氏体相变温度Ms随着x的增大而升高,而马氏体相变滞后△T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3时,Ms升高到309.6K,居里温度Tc为360K;但是随着合金中Mn继续替代Ni,即x=4时,Ms降低到283.2K,Tc为362K。室温下测量Ni47Mn32Ga21样品的磁感生应变,无应力下其饱和磁感生应变值达到了–700×10-6,对应的磁场强度为4.5×105A/m。
薛双喜冯尚申蔡培阳李勤涛吴建波周英陈卫平
关键词:磁感生应变相变滞后居里温度定向凝固磁场强度
P20钢塑料模具的断裂失效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P20钢塑料模具调质后发生断裂。采用直读光谱仪、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模具淬火前的材料成分、非金属夹杂物、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和断口形貌等项目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严重的枝晶偏析组织,使得淬火组织应力过大,以及在随后的切削应力作用下发生模具开裂。
赵先锐霍艳秋苏兹聪李勤涛
关键词:P20钢淬火
专升本高校新开设专业学生的管理问题探讨
2009年
作为一个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一线教师,笔者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发现学生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对于新开设的专业,问题尤多.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学校管理的稳定,新专业的建设、发展,更关系到学生对大学的态度、大学的四年生活,乃至他们将来的就业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类、分析、总结,来探讨专升本高校新开设专业学生的管理方法、模式等.
李勤涛
关键词:专升本新专业学生管理
304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处理工艺研究被引量:22
2011年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304奥氏体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304奥氏体不锈钢试块进行1 050℃保温30 min固溶处理,分别在水中和在空气中冷却。结果发现得出组织均为单相奥氏体,水中冷却不锈钢硬度更高,说明水冷后获得更大的内应力。原材料进行650℃保温60 min敏化处理和800℃保温60 min敏化处理,对比得出在800℃保温60 min时更容易发生晶间腐蚀。因此,304不锈钢热处理时应避免在敏化温度区间内较高温度停留较长的时间。
史勤益颜余仁赵先锐李勤涛程虎
关键词: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固溶处理
新型磁致伸缩材料Fe-Ga合金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9年
Fe-Ga合金具有饱和磁场低、磁导率高、强度高、脆性小和温度特性好等优点,而且价格较低廉,使Fe-Ga合金在磁致伸缩器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该合金最近的研究工作,包括磁致伸缩机理、制备与热处理工艺以及提高和改善Fe-Ga合金性能的途径,并展望了今后Fe-Ga合金的发展。
薛双喜李勤涛冯尚申
关键词:磁致伸缩FE-GA合金
金刚石薄膜为掩膜离子束室温溅射可控制备硅纳米圆锥阵列被引量:1
2009年
以金刚石薄膜为掩膜,采用低能Ar+束室温倾角溅射的方法制备密度和形貌可控的硅纳米圆锥阵列。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离子束溅射后得到的硅纳米圆锥密度与作为掩膜的金刚石薄膜颗粒密度相当;硅纳米圆锥的形貌与离子束入射角有密切关系,随着入射倾角由30°增大到75°,得到的硅纳米圆锥的锥角由73°减小到23°,其长径比从500nm/360nm增大到2400nm/600nm。由于金刚石比硅材料的溅射速率更低,因此以金刚石薄膜为掩膜可以制备较大长径比的硅纳米圆锥阵列;随着入射角的增大,离子束溅射诱导的表面原子有效扩散系数减小和溅射速率增大是硅纳米圆锥的锥角减小、长径比增大的主要原因。
谢巧玲李勤涛杨树敏贺周同周兴泰朱德彰巩金龙
关键词:离子束溅射金刚石薄膜
Ar离子溅射诱导硅纳米圆锥阵列的场发射性能
2010年
利用碳薄膜作为模板,采用能量1.2keV的Ar离子束室温溅射的方法制备了大面积高密度的硅纳米圆锥。硅纳米圆锥的密度约为(1—2)×109/cm2。场发射性能测量结果表明硅纳米圆锥阵列的场发射性能和碳纳米纤维的场发射性能相当,比已经报道的硅纳米圆锥的场发射性能更好。
史勤益姜海霞赵先锐方晓霞陈苏丹李勤涛
关键词:离子溅射场发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