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冬

作品数:11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在体
  • 6篇颈椎
  • 6篇健康成人
  • 4篇节段
  • 3篇运动学
  • 3篇相邻节段
  • 3篇脊柱
  • 2篇腰椎
  • 2篇植入
  • 2篇植入物
  • 2篇枢椎
  • 2篇前路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置换
  • 2篇寰枢
  • 2篇寰枢椎
  • 2篇下颈椎
  • 2篇颈椎前路
  • 2篇骨科
  • 2篇骨科植入物

机构

  • 9篇天津医院
  • 6篇天津中医药大...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武警后勤学院...

作者

  • 11篇魏冬
  • 10篇夏群
  • 10篇李宏达
  • 9篇刘佳男
  • 7篇苗军
  • 5篇白剑强
  • 1篇宁尚龙
  • 1篇刘艳成
  • 1篇张继东
  • 1篇韩岳
  • 1篇纪经涛
  • 1篇梁威

传媒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天津医药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理载荷下健康成人寰枢椎瞬时三维运动特点的研究
研究背景:颈椎是人体脊柱中灵活性最大、体积最小但活动频率较高的的节段,位于颅骨与胸椎之间,是承载头颅和连接脊柱必不可少的结构。在人体的骨性结构当中,颈椎的解剖特点及运动特性较复杂。它不仅需要承担头颅的生理负荷,还肩负着颈...
魏冬
关键词:健康成人寰枢椎
健康成人下颈椎在体三维瞬时运动特点
目的 观察测定健康成年人生理载荷下下颈椎在体三维瞬时运动特点.方法 招募17名无任何颈椎相关疾患的健康志愿者(平均年龄25.8岁).采用双X线透视影像系统(dual fluoroscopic imaging system...
李宏达夏群白剑强苗军刘佳男魏冬
关键词:下颈椎在体运动学X线透视
颈椎轴向旋转时各节段间在体三维运动特点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测定生理载荷下颈椎轴向旋转时各运动节段的三维运动数据并分析颈椎的耦合运动特点。方法招募16名健康志愿者,排除颈椎病史、颈部疼痛不适及发育畸形,年龄22~29岁(中位年龄23岁)。采用双X线透视成像系统和CT相结合的技术,将颈椎的CT扫描图像导入计算机三维建模软件,建立颈椎三维模型;然后将模型与双X线透视成像系统捕获的最大左旋、右旋位的颈椎双平面透视的二维影像相匹配,在计算机软件的坐标系中再现颈椎的三维运动,进而算出颈椎最大轴向旋转时各节段的三维运动数据。结果 (1)颈椎轴向旋转时,C1/2旋转范围占颈椎整体旋转角度的绝大部分;下颈椎各节段中以C3/4、C5/6节段轴向旋转范围最大,C2/3最小。(2)颈椎轴向旋转时,C1/2耦合侧屈方向与轴向旋转方向相反;C2/3、C3/4、C4/5、C5/6、C6/7节段的耦合侧屈方向与轴向旋转方向相同,其中C2/3的耦合侧屈角度明显小于C3/4、C4/5、C5/6节段。结论应用二维-三维匹配技术测量颈椎轴向旋转时各节段的三维运动数据,得出颈椎轴向旋转时的耦合运动特点,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颈椎复杂运动的认知水平,并为颈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假体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梁威李宏达刘佳男魏冬夏群
关键词:颈椎生物力学脊柱外科
颈椎融合术后在体运动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通过查阅颈椎融合术后有关在体运动学文献,从融合相邻节段椎体间运动范围的改变、剩余运动节段在颈椎整体活动度中所占比例变化规律、融合相邻节段小关节运动模式以及相邻节段旋转中心的位置偏移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能发现融合术后相邻椎体退变的早期征兆,为临床上相邻节段病理改变(ASP)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目前,相关运动学研究多局限于对颈椎矢状面屈伸活动的观察,鲜有三维空间内的6个自由度(6DOF)运动数据报道。另外,相关运动学研究并没有终止争论,ASP是由过度运动引起,还是颈椎病病程自然发展的结果仍存在争议。长期随访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获得精确的6DOF运动学参数或许是解决争议的最佳途径。
刘佳男夏群李宏达魏冬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颈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先天性颈椎融合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与前路融合对相邻节段在体运动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比较颈椎间盘置换和前路融合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相邻节段在体运动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Ovid、ELSEVIER 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时间截至2014年10月),手工检索相关杂志,纳入有关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和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在体运动学研究的文献,利用Rev Man5.3(下载于Cochrane Library)进行Meta分析,选取手术部位相邻上下节段矢状面运动范围、C2~7整体矢状面运动范围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筛选,1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1 6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前路融合术后手术部位上方相邻节段矢状面运动范围增大:随机对照组[MD=-1.34,95%CI(-2.39,-0.30),P=0.01],非随机对照组[MD=-1.38,95%CI(-1.61,-1.14),P〈0.00001];下方相邻节段矢状面运动范围也增大:随机对照组[MD=-1.23,95%CI(-1.63,-0.82),P〈0.000 01],非随机对照组[MD=-1.85,95%CI(-2.82,-0.89),P=0.000 2];颈椎整体矢状面运动范围随机对照组示两种术式无差异[MD=1.70,95%CI(-3.29,6.69),P=0.50],而非随机对照组示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整体运动范围比前路融合组大[MD=8.31,95%CI(3.63,13.00),P=0.000 5]。[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活动范围比椎间盘置换增大,从一个侧面可能解释颈椎融合后相邻节段疾病发生率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高的临床现象。
李宏达夏群刘佳男魏冬胥鸿达
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颈椎前路融合相邻节段META分析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10年随访
目的 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长期疗效。方法 集中随访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行ADR治疗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21例(24个椎间盘)...
夏群苗军张继东白剑强韩岳刘艳成纪经涛宁尚龙刘佳男李宏达魏冬梁威
关键词:椎间盘腰痛长期随访
生理载荷下健康成人寰枢椎三维瞬时运动的特点被引量:7
2016年
背景:人体的颈椎是承载头颅和连接脊柱的重要结构,虽然是脊柱中体积最小,但是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的节段,同时也是人体几何形体和运动特性最为复杂的的骨性结构之一,承受了头部的生理负荷,还肩负着屈伸、侧弯、旋转等运动功能。因此,颈椎成为了人体脊柱最容易受到伤害和出现退行性病变的结构之一。而对颈椎特别是上颈椎生物力学的分析,认识和理解其正常的功能和力学机制,也将为更好的治疗上颈椎疾患提供理论基础。目的:通过双荧光透视影像系统联合螺旋CT观察测定健康成年人生理载荷下寰枢椎在体三维瞬时运动特点。方法:招募17名健康志愿者,采用双X射线透视影像系统和螺旋CT检查相结合技术,利用相关处理软件建模,并与双荧光透视影像系统捕获的X射线透视图像匹配,重现上颈椎三维瞬时运动状态,通过建立椎体几何中心坐标并进行测量,从而获得健康成人生理载荷下上颈椎在体三维瞬时运动学数据。结果与结论:1前屈后伸时,C1-2节段与C2-3节段在冠状轴位移、矢状轴位移和旋转角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左右侧屈时,C1-2节段旋转角度明显大于C2-3节段。左右旋转时,C1-2节段与C2-3节段在冠状轴位移、垂直轴位移,侧屈角度和旋转角度均有明显差异且有显著性意义;3说明双荧光透视影像系统联合螺旋CT测量能够获得健康成人寰枢椎在体三维瞬时运动六自由度数据,并发现寰枢椎活动以旋转运动为主,以及上颈椎在体生理活动范围及特点,为上颈椎疾病非固定手术方案提供了量化参考。
魏冬夏群苗军白剑强刘佳男李宏达
关键词:寰枢关节骨科植入物数字化骨科寰枢椎健康成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负重状态对下腰椎椎体间旋转中心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背景: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过度的负重运动是导致腰椎退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负重对于正常人腰椎在体运动模式的影响仍不明了。目的:探索负重状态下正常人屈伸活动时下腰椎椎体间旋转中心的位置变化特点及规律。方法:招募无腰椎疾患的健康志愿者14例,年龄(25±5)岁。采用双X射线透视影像系统和螺旋CT检查相结合技术,在计算机软件辅助下,从薄层CT扫描获取腰椎L_(4-5)、L_5-S_1节段三维重建模型,匹配到双X射线透视影像系统捕获的前屈、中立和后伸时腰椎双斜位X射线透视图像上,重现生理载荷及负重状态下腰椎椎体间三维运动状态。在L_4-S_1相邻椎体上建立三维坐标系,从而获得腰椎椎体间在前屈、后伸及整体屈伸运动中的旋转中心点。结果与结论:(1)生理载荷下:正常人L_(4-5)节段整体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点位于椎体中轴前方约1.0 mm处,L_5-S_1节段整体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点位于椎体中轴前方约0.7 mm处。(2)负重后:两节段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点仅向后方轻微移动约0.5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分别计算对比前屈后伸两部分旋转中心点的位置及其移动范围:负重10 kg后L_(4-5)、L_5-S_1节段旋转中心点的移动范围较无负重时明显增大(P<0.05),且负重后L_5-S_1节段前屈部分的旋转中心点位置较无负重时明显向椎体前方偏移(P<0.05)。(4)结果提示,负重使正常人旋转中心的运动轨迹异常增大,且腰椎椎体间处于屈曲位时更易受到影响。
刘佳男夏群苗军李宏达魏冬
关键词:腰椎骨科植入物健康成人屈伸活动
健康成人下颈椎在体三维瞬时运动特点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观察并测定健康成人生理载荷下下颈椎在体三维瞬时运动特点。方法 纳入17名无颈椎疾患的健康志愿者男8名,女9名;年龄23~41岁平均26岁。通过CT扫描联合Rhinoceros 4.0造模软件获得下颈椎三维模型,将该模型匹配到双X线透视影像系统(dual fluoroscopic imaging system,DFIS)捕获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体位时颈椎双斜位X线图像上,重现生理载荷下不同活动体位时颈椎三维瞬时运动状态通过在椎体几何中心建立三维坐标系定义X轴位于冠状面并指向左侧,Y轴位于矢状面并指向后侧,Z轴垂直于X-Y平面指向头侧。沿X、Y、Z轴的旋转角度分别定义为屈-伸旋转角度(α)、侧弯旋转角度(β)和左-右旋转角度(γ),沿X,Y,Z轴的位移分别定义为左-右位移(x)、前-后位移(Y)和上-下位移(z)从而获得健康成人下颈椎在体三维运动6自由度数据。结果屈伸活动:除C_(6、7)节段前-后位移显著小于其余各节段(P〈0.05)外,其余各节段间前-后、左-右、上-下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伸旋转角度在C_(4、5)和C_(5、6)节段最大(P〈0.05)、C_(6、7)节段最小(P〈0.05)左-右旋转角度C_(4,5)节段明显大于C_(5、6)和C_(6、7)节段(P〈0.05);各节段间侧弯旋转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弯活动:除C_(3、4)节段前-后位移显著大于C_(4,5)节段,C_(6、7)节段上-下位移显著小于C_(3、4)和C_(4、5)节段(P〈0.05)外,其余各节段间各项位移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C_(3、4)节段左-右旋转角度显著大于C_(5、6)及C_(6、7)节段(P〈0.05)外其余各节段间各项旋转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活动:除C_(3、4)节段左-右旋转角度显著大于C_(4、5)和C_(6、7)节段(P〈0.05)外,其�
李宏达夏群白剑强苗军刘佳男魏冬
关键词:下颈椎
腰椎峡部裂滑脱相邻节段三维瞬时运动特征的在体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有临床症状的腰椎峡部裂滑脱(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IS)患者生理载荷下相邻节段三维瞬时运动特征。方法选取有临床症状需手术治疗的L_4 IS患者14例为研究组;以15名无腰痛症状和脊柱疾病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双X线透视影像系统和螺旋CT检查结合技术,从受试者腰椎薄层CT获取腰椎三维重建模型,匹配到由双X线透视影像系统捕获的不同活动体位时腰椎双斜位X线透视图像上,重现生理载荷下不同活动体位腰椎滑脱节段三维瞬时运动状态。通过在椎体几何中心建立三维坐标系测量相邻节段(L_(3、4)和L_5、S_1)椎体间的活动度和相对位移,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对照组L_(3、4)在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和左侧弯-右侧弯时,L_5、S_1在左旋-右旋和左侧弯-右侧弯时,沿主要运动轴(主运动轴)的活动度均较相应耦合运动轴(次运动轴)活动度有增大趋势;但研究组这种趋势消失,主次运动紊乱。L_5、S_1由于椎间小关节方向偏冠状位,前屈-后伸时沿主要运动轴活动度较相应耦合运动轴活动度变小;但研究组这种趋势消失。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L3、 4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和左旋-右旋时存在位移失稳(P<0.05);研究组L_5、S_1椎体间在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和左侧弯-右侧弯时沿x、y、z轴的相对位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临床症状的L_4 IS患者相邻节段主次运动模式紊乱,且相邻头侧椎间运动存在位移失稳,而尾侧椎间运动趋于稳定。
胥鸿达刘佳男李宏达魏冬苗军夏群
关键词:腰椎运动学脊柱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