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良

作品数:8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艺术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3篇史剧
  • 3篇舞台
  • 3篇历史剧
  • 3篇革命历史剧
  • 2篇内在逻辑
  • 2篇舞美
  • 2篇舞台美术
  • 2篇物质性
  • 2篇逻辑
  • 1篇当代话剧
  • 1篇电视纪录片
  • 1篇新中国
  • 1篇新中国初期
  • 1篇幽灵
  • 1篇织体
  • 1篇质感
  • 1篇认识论
  • 1篇世界主义
  • 1篇躯体
  • 1篇躯体化

机构

  • 7篇扬州大学

作者

  • 7篇邓良

传媒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戏剧(中央戏...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浙江传媒学院...
  • 1篇河北民族师范...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18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眼见之实”的深化与固化——论十七年话剧舞美中的质感营造被引量:1
2015年
物质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话剧舞美写实能力的成熟。十七年期间,随着演剧体系化的推进,舞美界的技术与物质条件得以改善,幻觉型舞美亦获得了一种优势地位。在这个过程中,话剧舞美中物质感的营造不断被推进,发展出稳定的类型与操作方式,在既有的技术条件与美学框架中,充分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潜力。与此同时,其缺陷也暴露无遗,即受制于"再现的框架"与"有限生活"。
邓良
关键词:写实主义舞美
拟像织体中的“格里尔逊幽灵”——电视纪录片《国家记忆》(第一季)影像体系的认识论考察
2018年
电视纪录片《国家记忆》第一季中运用的拟像手段,体现了近年来同类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这些拟像手段加深了纪录片创作与解读中的一个传统焦虑——"创造性处理"与"真实"之间的紧张。《国家记忆》在因应这一焦虑上,出现了一些创新性操作。但这些与历史有关的创新性影像,因无法突破拟像的认识论框架,而与"历史本真"的关系始终若存若亡。同时,也因为这些拟像实践的充分展开,《国家记忆》在影像体系与受众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从而将难以解决的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抛给了芸芸受众。
邓良
关键词:格里尔逊认识论
鉴真纪念堂:世界主义的暧昧客体
2021年
扬州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常被视作传统文化复兴或中日友好的代表,但这两种叙事都是不完整的。纪念堂的设计来自世界建筑史的理念世界,体现了梁思成建筑思想背后"文化—世界主义"与"道德—世界主义"两种立场的缠绕。纪念堂的营造则紧随冷战世界格局演变的两个重要时刻——1962年与1972年,是以功利主义为底色的世界主义实践的产物。作为鉴真纪念堂的纪念对象——鉴真与梁思成,二者不断被强化的民族主义叙事背后,是被压抑与遮蔽的世界主义生命记忆。上述世界主义场景不断激发着我们在个体与共同体层面对跨界认同难题的思索,其中关键就在于如何守护生命的本真性。
邓良
关键词:世界主义本真性
物质性舞台与革命记忆之场--新中国革命历史剧舞美风格定型的内在逻辑
革命历史剧是新中国话剧的常见类型.其舞台美术在处理革命历史题材中内化一种历史总体意识,并在创作中形成两种典型的舞美风格:如画型和纪念碑型.这两种革命历史剧的舞关风格的定型,一方面是新中国十七年间舞台物质性的内在要求,舞台...
邓良
关键词:当代话剧革命历史剧舞台美术
十七年话剧舞台灯光的技术升级与风格演变
2018年
随着剧场艺术的正规化,十七年话剧舞台灯光的技术得以全面升级,从之前的一穷二白提高到能适应大多数创作要求的程度。写实性灯光设计从技术升级中获益最多,曾长期困扰舞美界的灯光与戏景配合的诸多问题,亦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从美学角度来看,支配着舞美界的"再现"框架也开始出现松动,其中灯光设计功不可没。以上因灯光软硬件的改变而出现的种种新气象,集中体现在十七年期间重点剧院的演出中,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后人记取。
邓良
关键词:光源幻灯焦菊隐
外形塑造、躯体化与崇高客体:新中国初期革命角色的表演路径
2022年
世界革命题材的革命历史剧引导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剧场艺术风向。在处理相关角色时,演员动用了两种表演技术:外形塑造与躯体化。外形塑造,来自演员对无法内摄的角色(客体)的外部“投射”;躯体化则关涉原始“心理创伤”的回忆及“客体关系”失衡中的“心位转移”。这两类表演技术与成熟的斯坦尼演剧法存在落差:外形塑造只注重表象,而没有生成情感逻辑,缺乏深度;躯体化的相关操作与斯坦尼强调从行动逻辑激发情感逻辑的教诲相悖,难以复制。除了演技本身的问题,革命历史剧角色的特殊性,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剧本中的革命者角色对大多数普通演员来说都是难以消化的崇高客体。
邓良
关键词:新中国表演革命历史剧躯体化
物质性舞台与革命记忆之场——新中国革命历史剧舞美风格定型的内在逻辑
2018年
革命历史剧是新中国话剧的常见类型。其舞台美术在处理革命历史题材中内化一种历史总体意识,并在创作中形成两种典型的舞美风格:如画型和纪念碑型。这两种革命历史剧的舞美风格的定型,一方面是新中国十七年间舞台物质性的内在要求,舞台物质性成为风格构成的某种相对独立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历史总体性规划的非经验性介入的结果,为革命记忆之场添加新时代意识形态内涵。新中国话剧舞台上的革命记忆之场,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复杂多样的风格场景:既没有出现舞台去物质化论者描述的那种断裂式的风格蜕变,也不像艺术认识论批判者臆想的那般铁板一块毫无变化。
邓良
关键词:舞台美术历史剧物质性内在逻辑舞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