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光恒

作品数:4 被引量:4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天文地球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高空气球
  • 1篇电子束
  • 1篇行星
  • 1篇行星探测
  • 1篇学科
  • 1篇载人
  • 1篇载人航天
  • 1篇探空火箭
  • 1篇微波
  • 1篇相邻学科
  • 1篇空间站
  • 1篇火箭
  • 1篇航天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空间机电...
  • 2篇北京控制工程...
  • 2篇北京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近...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上海卫星工程...
  • 2篇中国科学院空...
  • 2篇中国科学院国...
  • 2篇中国科学院微...
  • 1篇中国科学院等...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赵光恒
  • 3篇顾逸东
  • 2篇周徐斌
  • 2篇张效信
  • 2篇范斌
  • 2篇肖国青
  • 2篇袁利
  • 2篇焦维新
  • 1篇陈龙威
  • 1篇王功
  • 1篇任兆杏
  • 1篇李亮
  • 1篇刘鸣
  • 1篇刘亦飞
  • 1篇刘兵山
  • 1篇高铭

传媒

  • 1篇空间科学学报
  • 1篇核聚变与等离...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卫星与网络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国空间探测领域40年发展
2021年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的40年,是中国空间探测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40年,空间探测极大推动了空间科学和相邻学科的发展,也影响到经济、军事和日常生活诸多方面。本文简要回顾了从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成立的1980年至今,中国空间探测领域的主要发展历程,包括探空火箭、高空气球、科学卫星、月球与行星探测、载人航天空间探测、遥感卫星地面站等主要项目、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对未来空间探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顾逸东赵光恒吴季孟新陈虎范斌焦维新刘建波袁洪肖国青袁利张晓敏张效信周徐斌朱振才
关键词:相邻学科行星探测高空气球载人航天探空火箭
中国空间探测领域40年发展被引量:9
2021年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的40年,是中国空间探测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40年,空间探测极大推动了空间科学和相邻学科的发展,也影响到经济、军事和日常生活诸多方面.本文简要回顾了从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成立的1980年至今,中国空间探测领域的主要发展历程,包括探空火箭、高空气球、科学卫星、月球与行星探测、载人航天空间探测、遥感卫星地面站等主要项目、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对未来若干年空间探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顾逸东吴季陈虎范斌焦维新刘建波孟新肖国青袁洪袁利张晓敏张效信赵光恒周徐斌朱振才
关键词:高空气球
我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被引量:31
2015年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进入空间站阶段。文章介绍了近期将发射的"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和"天舟"1号货运飞船上的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以及我国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及主要方向,概述了这些研究方向的重要性及重点,介绍了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的研究设施、科学实验平台和天地支持系统。文章强调,空间站工程是我国推动空间科学及应用发展、实现突破的历史机遇,需要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做好实施工作,并大力开展国际合作。
高铭赵光恒顾逸东
关键词:空间站
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阴极电子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介绍了实验室研制的微波电子回旋共振(ECR)等离子体阴极电子束系统及初步研究结果,该系统包括微波ECR等离子体源、电子束引出极、聚焦线圈等。通过测量水冷靶电流和靶上的束斑尺寸,实验研究了微波ECR等离子体阴极电子束的流强、聚束性能等随电子束系统工作条件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输入功率越高、引出电压越高,引出电子束流强越大;工作气压对电子束流强的影响较复杂,随气压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在7×10-4Pa的极低气压下电子束流强可达75m A,引出电压9kV;能量利用率可达0.6;调整聚焦线圈的驱动电流,电子束的束斑直径从20mm减小到13mm,电子束流强未有明显变化。
李亮刘亦飞刘亦飞陈龙威王功刘鸣刘兵山任兆杏
关键词:电子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