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升
- 作品数:1 被引量:22H指数:1
-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感染鳗弧菌对花鲈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2
- 2011年
-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海水鱼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病。以A组:1×106 cfu/mL、B组:1×107 cfu/mL、C组:1×108 cfu/mL 3组不同浓度的鳗弧菌菌液通过腹腔注射感染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在其感染后不同时间取血,通过测定呼吸爆发、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酚氧化酶(PO)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趋势来研究感染鳗弧菌对花鲈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呼吸爆发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时,B组和C组与对照组比较极显著下降(P<0.01);PO活性,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60 h、84 h、108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下降(P<0.01);ALP活性,在鳗弧菌感染60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下降(P<0.01);ACP活性,在60 h、84 h、108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升高(P<0.05);SOD活性,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60 h、84 h、108 h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在半致死的实验中,鳗弧菌浓度为1×106cfu/mL、1×107 cfu/mL、1×108 cfu/mL的实验组的50%的致死时间分别为12d、11 d、8 d,对照组则无死亡。结果表明:在感染期间,实验组鱼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如尾鳍溃烂、鳃丝发白、内部有黄色粘稠腹水等;鳗弧菌浓度越高,达到50%的致死时间越早,花鲈的死亡率和鳗弧菌的浓度成正相关。
- 郭伟荣刘利平张宗锋林升
- 关键词:鳗弧菌非特异性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