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艳兰

作品数:11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撒尼人
  • 4篇旅游
  • 3篇文化
  • 2篇社会
  • 2篇农民
  • 2篇农业
  • 2篇旅游实践
  • 2篇村落
  • 1篇元阳梯田
  • 1篇整体性
  • 1篇人际
  • 1篇人际交往
  • 1篇人类学
  • 1篇山地
  • 1篇社会变迁
  • 1篇社会联结
  • 1篇社会文化
  • 1篇梯田
  • 1篇土地流转
  • 1篇农民研究

机构

  • 8篇云南财经大学
  • 3篇厦门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浙江财经大学

作者

  • 11篇史艳兰
  • 2篇卢成仁
  • 1篇陈刚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旅游学刊
  • 1篇南洋问题研究
  • 1篇西北民族研究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西南边疆民族...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与绿:元阳梯田景观农业中的土地和农民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地元阳梯田逐渐出现替代耕种或抛荒现象。为维系梯田景观,旅游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以农村合作社的形式对农民土地进行流转,再雇佣地方农业工人耕种梯田。本研究以梯田中呈现的黄、绿两种景观为线索,梳理了自耕农与农业工人耕作的异同,以阐释不同农民身份与土地的关系。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除了生产技术,还包括据不同土地发展出的经验知识。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脱离了基于地方社会、土地情结的职业耕作不是保护梯田的最佳选择。
史艳兰刘芳
关键词:元阳梯田土地流转农业工人
互惠的断裂与延续--民族旅游进程中石林撒尼人的“伴”与村落治理
互惠是人类学礼物研究的传统话题.在马凌诺斯基对特罗布里恩德岛民的互惠模式研究中,指出互惠交换的对象并不仅限于物也可以是人.莫斯以降,对互惠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讨论.莫斯认为,所谓礼物流动是在人的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社会连...
史艳兰
关键词:民族旅游社会变迁传统文化
云南石林景点导游作为景观的旅游建构被引量:11
2012年
文章在人类学田野调查基础上,以云南石林景点导游作为旅游景观的建构为切入点,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对民族身份、性别在导游准入、导游管理中的认识和变化,以及导游自身的文化展演和符号行为等,以此呈现人、人的景观被规范到自然景观中,从而成为共同旅游景观的这一实践过程,并透过这一过程反映当地人的旅游实践。同时,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脉络下,对大众旅游表现出的不同意涵,该个案希望能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史艳兰
关键词:景观旅游实践
美国和日本对东南亚山地僳族的研究——兼与中国傈僳族研究的比较
2010年
傈僳族既是中国的世居民族之一,也广泛地分布在东南亚山地地区,是这一区域内重要的跨境民族。本文在对1968-2008年美国、日本人类学东南亚山地傈僳族研究文献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阐明二者在理论和资料关注、研究脉络和研究对象认知、民族志写作等方面的差异。最后,从家户的研究问题、比较维度和联系性研究视角、田野调查和多元研究方法3个层面就美、日东南亚山地傈僳族研究与中国傈僳族研究进行比较。希望在这种比较中搭建与国际傈僳族研究对话的研究框架。
卢成仁史艳兰
关键词:傈僳族
旅游消费主义:中国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化运用
'非遗'是所有文化的共有形式.'非遗'理念与实践演进的重要线索在于发现其重要价值并促进活态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关键是使之继续生存繁衍在当代社会空间中,发挥思想、文化、经济的多元作用,而不只是作为文化的标本、档案和历史记忆....
史艳兰
关键词:旅游业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方人类学农民研究综述
2019年
农民研究包含了人类学关注的所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农民概念中的复杂性使得对其进行具体分类和厘清尤为必要。文章通过对国外人类学农民概念及农民研究的梳理,呈现出人类学农民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对农民的定义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清晰到逐渐被消解,以及当下再小农化的历史进程。总体而言,农民研究主要围绕文化和政治经济两个方向展开。20世纪以来,农民以不同的形式融入更广泛的社会组织中,农业正在以农民的方式日益重组。
史艳兰陈刚
关键词:农民研究
文化领域和界限跨越:2013东亚人类学年会会议纪要
2014年
2013年11月1513至17日,第6届东亚人类学(EAAA)国际会议在厦门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该校人类学系宋平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东亚人类学学会成立于2003年,由中国、韩国、13本等国家的人类学者联合筹建,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年会。本次会议之前,先后已由时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的王铭铭教授,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文玉杓教授,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黄树民教授,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中牧弘允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麦固敦教授主办过年会。年会是人类学教授、年轻学者以及学生间进行思想交流与学术合作的重要平台。
史艳兰
关键词:文化领域
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结的纽带:云南石林撒尼社会中的“小伴”研究
2019年
面对日益个体化的世界,需要借助一种比较的视野,洞察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在人类学传统研究中,朋友是亲属关系的附属。在施耐德新亲属关系理论的关照下,人类学朋友研究从亲属关系视角分析友谊,逐渐发展出'文化亲缘性'、'融洽关系'等概念。从丧礼这一塑造小伴关系的特定文化空间出发,透过对小伴文化意涵和社会功能的梳理,可见朋友在撒尼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结中重要的文化意义,友谊成为个人或集体联盟的一种主要形式。
史艳兰
关键词:人际交往社会联结撒尼人
土地作为财产:旅游背景下云南Y村撒尼人的户籍身份、产权话语和村落组织更迭
2021年
研究以云南一个少数民族村落Y村为田野点,呈现了村民与地方政府在户籍身份、土地流转、产权话语以及农村基层组织更迭等方面的纠葛。研究认为,土地产权话语是集体所有制下村民对土地使用权的宣言,也是现代性背景下财产观念进一步强化的体现和阐释。同时,面对危机,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渐形成的关于农民户籍身份、土地、农村基层组织的捆绑关系成为农民维系生存保障的“复合产权”。
史艳兰
关键词:财产撒尼人
村落社会结合中的个体——怒江傈僳人“伴”之地方概念的人类学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社会结合传统理论主要以血缘、地缘、业缘、趣缘作为社会结合的主要纽带,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则是以有亲至无亲个体间的差序作为社会结合的基础。相对忽略并较少讨论非血缘、有差异的个体间社会结合的过程和脉络。云南怒江娃底傈僳人"伴"的地方概念和行为是处理家人之外非血缘的朋友、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一个行动准则,对其展开的研究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有异于社会结合传统理论和差序格局系统的非血缘、有差异个体间社会结合的行动框架。
卢成仁史艳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