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彬
- 作品数:5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利用NCⅡ设计,对几个玉米改良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较优组合为昌7-2×MD-6、昌7-2×MD-2、四-144×MD-1.株高、穗位高、百粒重受加性基因控制,环境影响也较小,秃尖、穗粗的受非加性基因控制,环境影响较大.
- 李兴李志刚张建华王东白雪曹芳于德彬魏鸿鹏
-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配合力
-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碳的影响被引量:8
- 2017年
- 以农牧交错带代表区域内蒙古民族大学科技园区开展试验,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农田N、撂荒L、天然草地H、人工苜蓿草地M)对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碳含量随土层的加深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天然草地最高,1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农田>苜蓿>撂荒,60~80cm不显著.4种土地类型土壤0~10 cm易氧化碳含量表现为天然草地>农田>撂荒>苜蓿草地;10~40 cm易氧化碳含量表现为农田>天然草地>撂荒>苜蓿草地;60~80 cm不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碳在0~40 cm显著性相关,综合表明草地有机碳含量高于农田,易氧化碳含量低于农田土地类型,说明草地土壤稳定性优于农田土地.
- 魏鸿鹏李志刚张蕾李兴李兴于德彬
-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
- 大豆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6年
- 大豆是典型的自花授粉农作物,天然异交结实率不到1%。大豆雄性不育利用为大豆杂交育种开启了一扇大门,有效地挖掘了大豆的生产潜力,为大豆产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大豆雄性不育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被发现,现在已挖掘出来的大豆雄性不育材料中,多数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的,少数是由细胞质控制的。我国在选育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方面是遥遥领先的。综述了大豆雄性不育的分类和利用杂种优势上所取得的进展,探讨了利用大豆杂种优势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展望了大豆雄性不育在杂种优势利用方面的前景。
- 曹芳李志刚李旭新于德彬
- 关键词:大豆雄性不育杂种优势
- 大豆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4
- 2017年
- 为研究不同方法测定大豆花粉活力的问题,选取‘绥农4’、‘吉林47’和‘CK-P’为研究对象,通过蔗糖、琼脂、硼酸、温度单因子正交试验筛选出的培养基进行离体萌发,比较I2-KI染色法、TTC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3种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的不同。结果表明:I2-KI染色法容易操作,因这种方法较离体萌发法简单,测定结果比较准确,成本低,所需时间短,常用来观测大豆花粉活力。TTC法染色效果与I2-KI染色法接近,没有差异,也可作为检测大豆花粉活力的方法。离体萌发法测定大豆花粉活力的方法和很多因素有关,与I2-KI染色法和TTC染色法有显著差异,且其培养基的配制繁琐,所以用I2-KI染色法和TTC染色法来测定大豆的花粉活力。
- 曹芳李志刚李旭新于德彬郭宇
- 关键词:大豆花粉活力离体培养染色法
- 大豆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花器特性及花蕾生化特性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为探明大豆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机理,以大豆的花器官为试验材料,对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的花芽分化、花器外部形态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蕾生化特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花芽分化结果显示,相对于大豆恢复系N1,不育系M2花芽发育进程较缓慢,形成数量较少、大小不等和形状不规则的花粉粒。花器外部形态比较结果表明,N3M4的处理最好,其花长、旗瓣宽、花瓣大小和龙骨瓣开张度分别可以达到9.59 mm、7.66 mm、73.51 mm2和7.83%。除不育系M7和M8外,所有不育系大、中、小花蕾的SOD活性均比3个恢复系高。在中花蕾和大花蕾时期,8个不育系的POD活性均显著高于3个恢复系。随着花蕾的发育,所有不育系的CAT活性都显著低于3个恢复系。在花蕾发育的各个时期,不育系的MDA含量均显著高于恢复系。
- 于德彬李志刚刘鹏向殿军
- 关键词:大豆雄性不育系恢复系花芽分化丙二醛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