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 作品数:14 被引量:164H指数:7
-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韭菜灰霉病菌对嘧霉胺和咯菌腈抗性评价及抗性菌株适合度分析
- 2023年
- 为研究韭菜灰霉病菌对嘧霉胺和咯菌腈的抗性水平及抗性菌株适合度的影响,在甘肃不同区域采集并分离出54株韭菜灰霉病菌,采用抗药性MIC法(最低抑制浓度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嘧霉胺和咯菌腈对灰霉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及抗性菌株的敏感性,以此划分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确定其抗性水平,分析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及适合度。结果表明,嘧霉胺和咯菌腈对54株灰霉病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4.80和0.15μg·mL^(-1),抗性频率分别为35.19%和9.26%。灰霉病菌对嘧霉胺和咯菌腈的抗性分别表现为中抗、高抗和低抗水平;低抗菌株抗嘧霉胺特性不能稳定遗传,转代培养后有向敏感菌株发展的趋势。对嘧霉胺产生抗性的菌株,其适合度显著低于敏感菌株,在与敏感菌株的竞争中不占优势;对咯菌腈产生抗性的低抗菌株,其适合度与敏感菌株相当。
- 张艳丽陈娟张艺潇陈燕玲
- 关键词:韭菜嘧霉胺咯菌腈抗性评价适合度
- 水氮耦合对固定道垄作栽培春小麦根长密度和产量的影响
- 【研究背景】甘肃河西灌区传统小麦生产以翻耕加大水漫灌为主,为追求高产而盲目氮肥施用量高,灌溉不科学。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灌溉制度和施肥技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氮利用效率低下、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高量灌溉和高施肥量容易产生地...
- 马忠明陈娟吕晓东刘婷婷
- 关键词:水氮耦合固定道根长密度春小麦
- 文献传递
- 北方高原山地区氮磷化肥投入阈值及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 马忠明唐文雪连彩云王智琦王平生杨虎德魏焘罗照霞欧阳威杨军陈娟薛亮吕晓东杜少平王景才
- 该项目属于农业领域。 主要科技内容、技术经济指标和应用推广情况为: 1、探明了不同生态区氮磷地表径流规律和地下淋溶规律,研究集成了农田氮磷减排技术模式。2010-2017在甘肃省天水市、河北省唐山市和甘肃省张掖市定位监测...
- 关键词:
- 关键词:氮磷化肥
- 黄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业轮作模式综合评价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以不同轮作模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优化兰州市旱地区作物种植制度。[方法]以马铃薯(P)、玉米(M)、蚕豆(B)为供试作物,开展9种年际间轮作模式试验,分别为:(P-P-P),(M-M-M),(B-B-B),(P-M-P),(P-B-P),(M-P-M),(M-B-P),(B-B-P),(M-M-B)。测定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马铃薯轮作模式(P-M-P,P-B-P,M-P-M,M-B-P及B-B-P)能显著减少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对40—60cm土层的土壤容重没有显著影响;不同作物轮作下土壤含水量、耗水量影响大小相似:玉米>马铃薯>蚕豆,水分利用效率受作物种类影响大小为:马铃薯>玉米>蚕豆,其中轮作模式以M-M-M下土壤含水量最低、耗水量最大,B-B-P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同种作物轮作产量均高于连作产量,如2016年P-M-P,P-B-P,M-B-P,B-B-P较连作P-P-P产量分别提高了40.37%~79.28%,M-M-B蚕豆轮作较B-B-B连作增产23.56%,M-P-M轮作较M-M-M连作玉米产量提高10.51%;不同轮作模式经济收益大小与连作相比,轮作更利于产量与经济收益的提高。[结论]综合土壤容重、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经济效益,P-B-P与P-M-P轮作模式,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产量与经济效益可作为主推轮作模式。M-B-P轮作模式经济效益次之,但水分利用效益较高,能作为协调水分利用的种植模式。
- 王平陈娟王国宇胡建萍李世煜魏珑
- 关键词:旱作农业轮作模式水分利用效率
-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6
- 2016年
- 【目的】依托8年长期(2005~2012)固定道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在0—90 cm土层的分布特征,为优化中国西北干旱区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包括固定道垄作(PRB)、固定道平作(PFT)与传统耕作(CT)三种耕作模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微生物量磷(MBP)、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及小麦产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在0—90 cm土层,不同耕作方式下的TOC、POC、MBC、MBN、MBP、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均随着土层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下降后增大的分布特征;在0—60 cm,固定道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增加心土层作物生长带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机碳储量大小为PRB〉PFT〉CT;PRB、PFT较CT可以显著增加0—10 cm作物生长带TOC、POC、MBC、MBN、MBP含量、蔗糖酶、脲酶活性,其大小为PRB〉PFT〉CT;耕作方式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显著;TOC、POC、MBC、MBN、MBP、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论】PRB较PFT、CT能够提高耕作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增加作物产量,增大0—6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耕作方式(PRB、PFT及CT)对10 cm以下土层土壤环境改善作用不明显。
- 陈娟马忠明刘莉莉吕晓东
- 关键词:固定道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
- 兰州市旱作区马铃薯品种(系)比较试验被引量:7
- 2019年
- 为了加快兰州市北部干旱山区马铃薯品种的更新换代,筛选出高产、优质、抗性强的马铃薯主栽品种,试验以‘陇薯7号’为对照,对选用的20个马铃薯品种(系),进行抗病性、农艺性状与丰产性等性状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陇薯10号’、‘陇薯7号’、‘陇薯12号’、‘陇薯9号’均具有较好的商品性、抗旱性、抗病性与丰产性。其中‘陇薯10号’产量达到36175.90 kg/hm^2,较CK增产9.05%,产量最高,稳产性高、口感好、综合表现最好,可大面积推广;而从丰产性与抗晚疫病考虑,应适当扩大种植‘陇薯7号’。综上所述,可以选用‘陇薯10号’为兰州市北部干旱山区的主栽品种进行种植。
- 王平郭小俊谢成俊陈娟王国宇胡建萍
- 关键词:马铃薯品种干旱山区农艺性状晚疫病
- 适量有机肥与氮肥配施方可提高河西绿洲土壤肥力及作物生产效益被引量:41
- 2016年
- 【目的】河西绿洲灌溉农业区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及玉米制种基地,结合当地耕作制度进行土壤有效培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以河西灌漠土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探讨了长期施用一种或者多种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为筛选出适于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除对照外,在施磷肥(P_2O_5)150 kg/hm^2的基础上,再设12个处理:单施用农家肥120 t/hm^2(M);单施绿肥45 t/hm^2(G);单施秸秆10.5 t/hm^2(S);单施氮肥375 kg/hm^2(N);农家肥60 t/hm^2+绿肥22.5 t/hm^2(1/2MG);农家肥60 t/hm^2+秸秆5.25 t/hm^2(1/2MS);农家肥60 t/hm^2+氮肥187.5 kg/hm^2(1/2MN);绿肥22.5 t/hm^2+氮肥187.5 kg/hm^2(1/2GN);秸秆60 t/hm^2+氮肥187.5 kg/hm^2(1/2SN);农家肥40 t/hm^2+绿肥15 t/hm^2+氮肥124.5 kg/hm^2(1/3MGN);农家肥40 t/hm^2+秸秆3495 kg/hm^2+氮肥124.5 kg/hm^2(1/3MSN);农家肥30 t/hm^2+秸秆2625 kg/hm^2+绿肥11.25 t/hm^2+氮肥94.5kg/hm^2(1/4MGSN)。调查了耕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变化以及几种主要土壤酶活力,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综合比较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质量与经济收益的影响。【结果】长期不施肥、单施氮肥(N)、氮肥配施绿肥或者秸秆均会造成土壤钾素匮缺,较1988年初测土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下降了16.59%、39.37%、25.04%、23.31%;M、G、S三种有机肥单施或与氮配施均能提高土壤碱解氮、土壤有效磷、土壤有效钾、土壤有机质(SOM)含量,不同施肥方式下,其含量大小总体表现为高量有机肥>减量有机肥+减量N>N>CK;M、G、S、N单施或1/2MN、1/2GN、1/2SN处理均能提高蔗糖酶、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G、1/2GN处理对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的活性的效果最显著,M、G、MN、GN处理对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效果最显著
- 马忠明王平陈娟包兴国
- 关键词:长期施肥土壤养分土壤酶活作物产量
- 水氮互作对固定道垄作栽培春小麦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6年
- 为探讨固定道小麦栽培方式下适宜的水氮组合,以低水1200(W_1)、中水2400(W_2)、高水3600 m3·hm^(-2)(W_3)为主处理,0(N_0)、低氮90(N_1)、中氮180(N_2)、高氮270kg·hm^(-2)(N_3)为副处理,采用裂区设计,对固定道垄作栽培方式下水氮互作对春小麦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氮互作能显著影响春小麦根干质量密度(RWD),RWD随着小麦生育期的进程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灌浆期达最大;RWD对施氮量的响应取决于灌溉量,在W_1下,RWD在N_1处理下最大,在W_2下,RWD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N_2处理下最大,在W_3下,RWD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N_3处理下最大;不同灌溉处理下RWD表现为W_2>W_3>W_1;施氮与灌水显著影响RWD,表现为灌水>氮肥>水氮互作,在W_2N_2处理下最大.根冠比随着灌水量与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在W_1N_0处理下根冠比最大;85%以上的小麦根系分布于0~40 cm土层,产量与0~40 cm土层RWD呈显著抛物线回归关系,与40~60cm土层RWD呈显著线性正回归关系.W_2灌溉条件可以促进小麦根系向中下层(40~60 cm)分布;灌水施氮能显著影响春小麦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生物产量随着施氮量和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籽粒产量在W_2N_2最大;灌水生产力随灌水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氮肥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在固定道垄作栽培方式下,施肥量与灌水量控制在N_2(180kg·hm^(-2))与W_2(2400 m^3·hm^(-2))条件下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进而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是河西灌区固定道小麦栽培方式下适宜的水氮组合.
- 陈娟马忠明吕晓东刘婷婷
- 关键词:固定道水氮互作春小麦根系籽粒产量
- 不同覆盖方式对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9年
- 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及作物增产的效应。试验设白色半膜垄作(BB)、白色半膜垄作+垄沟秸秆覆盖(BJ)、黑色半膜垄作(HB)、黑色半膜垄作+垄沟秸秆覆盖(HJ)、秸秆覆盖垄作(JL)、裸地垄作(CK)6个处理。结果表明:BB、BJ、HB、HJ4种覆膜处理与CK相比马铃薯生育期内0~5 cm土层土壤温度分别提高了2.54℃、1.91℃、1.52℃、1.10℃;而JL覆盖处理与CK相比土壤平均温度降低了0.96℃,且在马铃薯生育前期降温、生育后期则具有增温作用,但日温差缩小。BB、BJ、HB、HJ及JL覆盖处理与CK相比,马铃薯生育期内0~10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提高了13.28%、19.52%、19.47%、26.99%及11.4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84.64%、101.87%、68.16%、102.12%及28.51%,马铃薯产量提高了73.30%、87.87%、56.00%、81.53%及19.60%。即在6处理中以BJ和HJ处理效果最优。因此,应优先推广使用地膜(白色半膜或黑色半膜)垄作+垄沟秸秆覆盖方式,这两种覆盖方式栽培马铃薯可有效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效率,实现稳产高产。本研究结果为该区确立高效覆盖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 谢成俊王平陈娟
- 关键词:旱作区不同覆盖方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马铃薯产量
- 不同轮耕方式对旱作区土壤容重、水分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8年
- 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旱作田土壤容重、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为试区玉米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耕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4~2016年在兰州市榆中县清水驿乡孟家山村玉米田开展连续免耕(NT)、连续深松(ST)、连续翻耕(PT)、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ST/NT/ST)、免耕、免耕和深松轮耕(NT/NT/ST)、翻耕、免耕及翻耕轮耕(PT/NT/PT)、翻耕、免耕及深松轮耕(PT/NT/ST)和深松、翻耕及深松轮耕(ST/PT/ST)8种耕作模式试验,测定了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0~60 cm土层,随土层的增加土壤容重呈先增后降,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最高。轮耕模式均能降低土壤容重,以ST/PT/ST轮耕模式最低,其次为ST/NT/ST,较PT提高了1.24%、0.25%;玉米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变化与降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同步性,免耕有益于提高耕层土壤水分,深松与翻耕轮耕则会促进土壤水分的下渗,免耕与深松轮耕更有利于深层土壤水分的提高;NT/NT/ST轮作能显著提高玉米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ST/NT/ST次之,较单一耕作(NT、ST、PT)相比,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1.20%、4.80%、19.77%,0.78%、1.89%、16.45%;3年产量比较,ST/NT/ST轮作模式显著高于其他耕作处理,ST/NT/ST较单一耕作(NT、ST、PT)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5.97%、3.56%、15.75%;轮耕模式下的WUE较单一耕作(NT、ST、PT)高,以ST/NT/ST轮耕模式最高。在8种轮耕模式下,ST/NT/ST(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模式下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最佳,生产能力最强,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旱作区玉米田最适宜轮耕模式。
- 贺建华王平陈娟王国宇
- 关键词:轮耕春玉米连作水分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