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余龙

作品数:8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文化
  • 1篇带给
  • 1篇代文
  • 1篇读书
  • 1篇心理
  • 1篇修辞
  • 1篇修辞学
  • 1篇优秀传统文化
  • 1篇战时
  • 1篇战时动员
  • 1篇政权
  • 1篇政权更迭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教育
  • 1篇治教
  • 1篇中华优秀传统...
  • 1篇诗社
  • 1篇史实
  • 1篇史实考证
  • 1篇书屋

机构

  • 8篇四川大学
  • 1篇塔里木大学
  • 1篇阿坝师范学院

作者

  • 8篇胡余龙

传媒

  • 3篇宜宾学院学报
  • 1篇重庆广播电视...
  • 1篇科学咨询
  • 1篇昌吉学院学报
  • 1篇塔里木大学学...
  • 1篇宁夏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闻一多与新诗社的关系考论被引量:2
2018年
本文主要论述了作为指导老师的闻一多如何在各种集会活动中影响到新诗社的萌发与成长,以及新诗社如何自觉践行闻一多的诗学观念。新诗社在西南联大最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闻一多一手培养起来。闻一多给新诗社刻上了专属于他的印记,其中蕴藏着丰厚的生命体验和充沛的时代情感。闻一多与新诗社之间不仅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还共同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西南联大的朗诵诗运动起到过重要作用。
胡余龙王茜
关键词:闻一多
民国新疆政权更迭下的现代文学
2015年
过去对新疆现代文学的研究往往把文学与政治(或意识形态)相剥离,以达到保持文学主体性和独立性的目的。然而在梳理新疆文学史的过程中发现:新疆现代文学产生发展的环境十分特殊,文学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很多情形下政权更迭对文学起着不可缺少的促进作用,传统研究方法已不再适用。引入"民国机制"所主张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还原历史现场,廓清新疆政治与现代文学的互动机制,拉近与文学、历史真相的距离。
胡余龙
关键词:民国机制政权更迭
青年·读书·革命:鲁迅与北新书屋的往来史实考证被引量:1
2019年
过去研究者非常关注鲁迅与北新书局的关系,却忽视了对鲁迅与北新书屋二者关系的考察。从预先筹备到最终关闭,北新书屋几乎贯穿了鲁迅的整个广州时期。鲁迅与北新书屋之间相互勾连的重要史实,一方面还原出北新书屋的基本历史轮廓,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广州时期鲁迅的革命思想。北新书屋承载了鲁迅对青年、读书、革命等诸多方面的理想和规划,它的倒闭象征着鲁迅理想的破灭和规划的落空。
胡余龙王茜
关键词:青年读书
符号修辞学视野下的《库车行》
2014年
符号修辞学是二十世纪"新修辞学"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一观点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符号修辞主要包括比喻、象征、反讽以及各种变体。从符号修辞学的角度来考察《库车行》中的文字、绘画与图像,分析其中蕴含的比喻和象征,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于库车、人类和世界的深沉思考。从这个角度而言,《库车行》不仅仅是一个关乎生命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乎时空的故事。
胡余龙
关键词:比喻文化意义符号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被引量:1
2023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度强调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数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足见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坚定文化自信的作用。“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方法。本文将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现实可能性,阐释其学理根据和现实着眼点,论证其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进而为寻找进一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胡余龙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多浪河边》的叙述视角与民族心理转换
2015年
周非的《多浪河边》是十七年时期新疆小说最美的收获之一,在迎合当时阶级斗争的政治主题的基础之上,尝试了一些此前新疆小说鲜有的叙事技巧。本文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剖析小说中的叙述视角与民族心理的转换问题,以及双重转换的内在联系。
胡余龙
关键词:民族心理
大众化与方言化——战时动员视域下的客家方言长诗《鲁西北个太阳》被引量:1
2021年
中国诗坛社对方言诗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中国诗坛社的重要成员,蒲风在方言诗运动的历史进程里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蒲风历来被视为诗歌大众化的标志性人物,而方言诗运动被他当作推行诗歌大众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客家方言长诗《鲁西北个太阳》与《林肯,被压迫民族的救星》正是诞生于此种背景之下。与《林肯,被压迫民族的救星》不同的是,《鲁西北个太阳》和中国抗日战争有着直接关联,它不仅体现了蒲风的诗歌大众化尝试,也反映了蒲风的战时动员理念。《鲁西北个太阳》兼具“抗战热”和“政治热”的质素,通过考察这部方言长诗,既可以加深对蒲风抗战活动的认识,也可以窥探政治动员与方言诗运动的关系。
胡余龙
关键词:蒲风抗战宣传
“被时间冲向寒凛的地方”——论1940年代从军经历带给穆旦的“死亡体验”被引量:2
2018年
就穆旦的诗歌创作生涯而言,1940年代的应征从军经历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生命体验,尤其是两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给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诗歌风格。如何排解"死亡体验"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成为穆旦长久困惑却又始终无法彻底解决的难题。
胡余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