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睿智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兵器科学与技术理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 3篇兵器科学与技...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3篇压电
  • 3篇压电陶瓷
  • 2篇电压
  • 2篇瞬态
  • 2篇喷管
  • 2篇辐射温度
  • 2篇PZT
  • 1篇等离子体
  • 1篇电流
  • 1篇电容
  • 1篇电势
  • 1篇电特性
  • 1篇动力响应
  • 1篇型面
  • 1篇压强
  • 1篇应力波
  • 1篇应力波传播
  • 1篇载荷
  • 1篇粘性
  • 1篇数值仿真

机构

  • 8篇沈阳理工大学
  • 1篇北京航天嘉诚...

作者

  • 8篇王睿智
  • 6篇唐恩凌
  • 6篇相升海
  • 6篇韩雅菲
  • 5篇贺丽萍
  • 4篇李振波
  • 3篇王猛
  • 3篇刘淑华
  • 2篇郭凯
  • 2篇夏瑾
  • 2篇马建军
  • 1篇于文浩
  • 1篇刘瑞东

传媒

  • 2篇发光学报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电子学报
  • 1篇兵工学报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沈阳理工大学...
  • 1篇兵器装备工程...

年份

  • 5篇2018
  • 3篇201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超高速碰撞2A12铝板产生闪光辐射的空间演化规律被引量:5
2017年
为了描述超高速碰撞2A12铝板产生闪光辐射的空间演化规律,利用瞬态光纤高温计测量系统并结合二级轻气炮加载系统,开展了弹丸以30°的入射角度和不同碰撞速度条件下的超高速撞击实验。基于闪光辐射强度和辐射温度的实验数据处理得到了超高速碰撞2A12铝板在撞击点附近产生的最大闪光辐射强度和最大闪光辐射温度,基于大量实验,建立了撞击点附近最大闪光辐射的空间演化模型。并结合Origin软件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拟合,得到了最大闪光辐射强度和辐射温度随探测点到着靶点间距离变化的拟合函数关系式。实验结果还表明:在相近碰撞速度、相同碰撞角度条件下,在同一椭球面上不同探测点位置处的最大闪光辐射强度和最大闪光温度差别不大,验证了撞击产生的闪光辐射以近似椭球的形状向外膨胀,随着等离子体云的向外膨胀,离碰撞点越远产生的最大闪光辐射强度和最大闪光辐射温度均越小;在相同碰撞角度、不同碰撞速度条件下,在同一椭球面上不同探测点位置处的最大闪光辐射强度和最大闪光温度均随碰撞速度的增加而增大。该研究在导弹拦截、天体物理及深空探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唐恩凌李振波韩雅菲王睿智贺丽萍刘淑华王猛相升海夏瑾郭凯马建军
关键词:超高速碰撞
扩张角对型面喷管的推力影响数值仿真
2017年
为了研究扩张角对型面喷管推力的影响,利用AUTO-CAD建立二维轴对称型面喷管几何模型,通过控制初始段和出口段扩张角的角度获得喷管的型面,利用FLUENT软件对喷管进行了二维粘性流动数值模拟,得到了喷管内流场的速度云图、压力云图、喷管出口的压力、轴向速度变化曲线以及喷管的质量流率,利用推力公式,运用数据处理得到喷管出口参数平均值,求得型面喷管的推力。计算结果表明:在扩张比恒定的条件下,随着喷管初始扩张角的增大,喷管的推力先增大,而后保持不变;随着出口扩张角的增大,喷管的推力逐渐减小。这项研究可为固体火箭或导弹发动机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宋颜舒相升海于文浩王孝军王利民王睿智
关键词:FLUENT粘性推力喷管
高速撞击压电陶瓷过程中储能电容对电输出特性的影响研究
2018年
为了揭示PZT-5H压电陶瓷电源复合结构在高速撞击载荷下电源外部电路中储能电容对输入电压、输入能量的影响规律,利用自行构建的一级轻气炮加载系统、电源外部电路及电输出测试系统,分别开展了长径比为1∶1的柱状弹丸在相近碰撞速度、不同储能电容容量条件下高速撞击单片和多片压电陶瓷复合结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储能电容越大,压电陶瓷输出电压峰值越小、储能电容充电电压越小,存储能量值越小;随着储能电容量与压电电容量比率的增大,压电陶瓷的能量转换率减小;此外,储能电容的存储能量随压电陶瓷层数的增加而增大;压电陶瓷的电容与储能电容的匹配对储能电容的输入电压和储能电容的输入能量有较大影响。
唐恩凌王利王睿智韩雅菲林晓初高国文贺丽萍相升海王猛
关键词:储能电容电特性
强冲击下PZT-5H压电陶瓷的动力响应及电输出特性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为了揭示冲击压力对PZT-5H压电陶瓷电输出特性的影响,利用自行建立的聚偏氟乙烯冲击压力测试系统和压电陶瓷电输出性能测试系统,以一级轻气炮作为加载手段,开展了柱状铝合金弹丸分别以195 m/s、487 m/s、532 m/s和613 m/s的速度垂直撞击复合靶板(钢片-压电陶瓷-有机玻璃)的实验。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进行弹靶碰撞的有限元分析,分析了不同速度下PZT-5H的冲击压力时程。根据实验系统建立了弹靶接触时应力波传播的简化模型,并通过模型计算出复合结构中PZT-5H压电陶瓷承受的冲击压力峰值。运用实验得到的冲击压力时程、压电陶瓷输出电压时程和储能电容充电电压时程,分析了不同峰值压力脉冲作用下PZT-5H压电陶瓷电输出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压力峰值的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实验测量结果趋势吻合;冲击压力峰值在200~700 MPa范围内时,PZT-5H压电陶瓷输出电压峰值随着冲击应力峰值的增加而增大,且近似呈线性关系;在高速撞击PZT-5H压电陶瓷过程中动能与电能的能量转化效率较低,当储能电容量与PZT-5H压电陶瓷电容量比值为5.9∶1时,压电陶瓷的能量转化率为1.1%.
唐恩凌李月王睿智韩雅菲王利相升海李振波高国文林晓初刘美许迎亮
高速撞击梯度电势靶板产生等离子体诱发的放电
2018年
针对在轨运行航天器在空间等离子体环境和空间带电粒子活动下诱发航天器表面梯度电势存在的客观现实,航天器在空间碎片的撞击下会诱发表面带电或深层电介质带电的航天器放电。为了在实验室模拟航天器表面存在电势差的真实情况,采用对航天器外表面分割的方法,在分割的表面间预留不同间距且在2靶板间加装电阻的方法创造具有梯度电势的高电势2A12铝板作为靶板。利用自行构建的梯度电势靶板的充放电测试系统、超高速相机采集系统和二级轻气炮加载系统,开展高速撞击梯度电势2A12铝靶的实验室实验。实验中,弹丸以入射角度为60°(弹道与靶板平面的夹角)、撞击速度约为3 km/s的条件撞击间距分别为2、3、4和5 mm的2A12铝高电势靶板,利用电流探针和电压探针采集放电电流和放电电压。实验结果表明: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形成了高电势与低电势靶板间的放电通道,且在梯度电势靶板间距分别为2、3 mm时诱发了一次放电,放电电流随高低电势靶板间间距的增加而减小;在梯度电势靶板间距分别为4、5 mm时诱发了二次放电,放电电流随高低电势靶板间间距的增加变化不明显。
唐恩凌刘美韩雅菲王睿智贺丽萍刘淑华
关键词:放电电压放电电流
强冲击压电陶瓷结构的应力波传播及电压输出特性被引量:3
2018年
为了研究强冲击作用下应力波在压电陶瓷复合结构(前基板-压电陶瓷-后基板)中的传播规律和压电陶瓷的电压输出特性,利用自行构建的聚偏氟乙烯(PVDF)冲击压力测试系统和压电陶瓷的电压输出测试系统并结合一级轻气炮加载系统,开展了2A12柱状铝弹丸分别以313m/s、326m/s、379m/s和397m/s的速度正碰撞压电陶瓷复合结构(不同材料的后基板)实验,采集压电陶瓷与后基板间压力传感器产生的电压信号和压电陶瓷的电压输出信号.同时,基于一维弹性波的传播理论,推导了应力波在弹体与压电陶瓷复合结构接触界面所形成的变截面问题中传播时的碰撞速度与压力峰值的计算关系式,得到了不同碰撞速度条件下压电陶瓷后表面处的应力峰值;利用压电陶瓷输出电压与冲击压力峰值间的理论计算关系式并结合Matlab编程对冲击压力的实验数据处理所得到的冲击压力峰值,计算得到了压电陶瓷的电压输出峰值.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的冲击压力峰值、电压输出峰值与实验测量所得结果均基本吻合;在碰撞速度接近时,后基板的材料性质(有机玻璃和铝合金)对应力脉冲峰值特征的影响显著,有机玻璃作为后基板的应力脉冲峰值高于后基板为铝合金时的应力脉冲峰值,且有机玻璃作为后基板的脉冲持续时间长于后基板为铝合金时的脉冲持续时间;压电陶瓷的电压输出峰值随冲击压力峰值的增加而增大且二者呈非线性关系.
王睿智相升海唐恩凌韩雅菲贺丽萍李振波宋继秋李月
关键词:压电陶瓷PVDF
销钉连接的复合结构喷管强度分析及其壳体厚度优化被引量:1
2017年
利用有限元法对复合结构喷管进行强度分析,分别得到了应力场和应变场;利用响应曲面法对喷管结构进行优化,并对设计变量的敏感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属层应力较大,其余部分较小,且最大应力点出现在连接销钉上;喷管结构在优化后质量减轻了1.9%;喷管壳体前端壁厚对喷管总质量影响最大;长尾管壳体末端壁厚对喷管壳体的最大应力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对喷管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鞠一非相升海王睿智刘瑞东杨艳羽
关键词:强度分析结构优化
高速碰撞诱发闪光辐射温度的测量及误差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为实现对高速碰撞诱发的闪光辐射温度进行实验测量及误差分析,建立了二级轻气炮加载系统及闪光辐射温度测量系统。采用聚碳酸酯弹丸分别以6 km/s、3.9 km/s的速度垂直撞击2A12铝靶,利用瞬态光纤高温计采集闪光信号,通过比色法计算不同碰撞条件下的闪光辐射强度及辐射温度。依据普朗克辐射定律计算了不同波长及温度条件下的闪光辐射强度理论值,与实验测量结果相比较并进行了误差分析;分别采用双色测温法的不同波长组合及四色测温法计算了闪光辐射温度及其平均温度,通过计算标准差分析了波长的选取对闪光辐射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较,实验测量得到的闪光辐射强度值偏低,采用双色测温法计算闪光辐射温度时波长的选取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大,波长间隔越大计算结果误差越小(误差最小值实验No.1为68.25 K,实验No.2为30.67 K);四色测温法计算得到的闪光辐射温度与平均温度相近(误差实验No.1为72.88 K,实验No.2为63.66 K),因此采用比色法计算闪光辐射温度时应尽量选取大间隔波长或多个波长参与计算以降低误差。
韩雅菲唐恩凌贺丽萍王猛郭凯夏瑾刘淑华马建军王睿智李振波
关键词:误差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