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勇
- 作品数:3 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1975~2008年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10年
-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及印度气象局(IMD)公布的1975~2008年热带气旋资料,对34年来发生在北印度洋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特征、逐月个数分布及强度变化特征、生成源地分布、移动方向和生命期特征,并结合海表温度的分布特征,指出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逐月变化与海温变化和夏季SW季风有着极大的关系,而且海温也极大的影响着热带气旋的生成源地分布。
- 韩晓伟周林梅勇王博萧中乐
- 关键词:北印度洋热带气旋海表温度
- 北印度洋—南海海面风速和有效波高的年代际变化被引量:3
- 2011年
- 采用1958年1月—2001年12月ECMWF ERA-40的10m风场资料,以及由该风场资料驱动WAVEWATCHⅢ得到的北印度洋—南海海域44a的海浪场资料,通过EOF分析、正交小波分析和M-K检测方法,分析了北印度洋—南海海域海面风场和有效波高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印度洋—南海海域存在3个大风、大浪区,其中亚丁湾以东洋面风力最强,有效波高最高;表面风场和有效波高存在35、15和3a的主周期变化,并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年平均风场和有效波高均存在明显增强趋势,1977年为突变起始年;年平均海表10m风速和有效波高随时间增大主要是由冬季和春季海表10m风速和有效波高随时间增大引起的;冬、秋季海面风场与有效波高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较一致,冬季以35~40a的周期为主,秋季以11~12a的周期为主。
- 周林梅勇王慧娟郑崇伟
- 关键词:海面风速有效波高
- 北印度洋-南海海域海浪场、风场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9
- 2010年
- 利用1957年9月~2002年8月共45年的逐6小时ERA40 10 m风场,驱动WAVEWATCHⅢ海浪模式,得出北印度洋-南海海域3小时一次,分辨率为0.5°×0.5°的海浪场;对上述海浪场和对应风场进行EOF分析,讨论它们的年际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指出:亚丁湾以东洋面、孟加拉湾和南海都存在海浪和风速场的高值变化中心,尤其是亚丁湾以东洋面风力最强,有效波高最高;赤道印度洋中东部有效波高为高值区可能是南印度洋西风带产生的涌浪向北传播引起的;北印度洋-南海海域海面风速和有效波高呈线性增强趋势,海面风速还存在3年左右的周期变化现象。
- 梅勇宋帅周林
- 关键词:EOF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