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1篇毒蘑菇
  • 1篇心绞痛
  • 1篇型心
  • 1篇型心绞痛
  • 1篇疫情
  • 1篇疫情分析
  • 1篇中毒
  • 1篇食物
  • 1篇食物中毒
  • 1篇手足
  • 1篇手足口
  • 1篇手足口病
  • 1篇中小学教室
  • 1篇住院
  • 1篇稳定型心绞痛
  • 1篇小学教室
  • 1篇流行病学特征
  • 1篇流行病学特征...

机构

  • 6篇宜昌市疾病预...
  • 2篇湖北省疾病预...
  • 1篇赤壁市疾病预...
  • 1篇国药葛洲坝中...

作者

  • 6篇杨忠诚
  • 4篇明小燕
  • 3篇王早霞
  • 2篇谢曙光
  • 2篇胡池
  • 2篇刘继恒
  • 2篇赵鑫
  • 2篇范传刚
  • 2篇曹亚军
  • 1篇李翔
  • 1篇向安莉
  • 1篇徐勇
  • 1篇潘会明
  • 1篇贺圆圆
  • 1篇王蕾
  • 1篇罗西

传媒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海峡预防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宜昌市2003-2012年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分析宜昌近10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水平,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宜昌市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宜昌市2003-2012年法定传染病报告27种168 927例,年平均发病率427.11/10万,死亡464例,年均死亡率1.17/10万,病死率0.27%。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57.65/10万,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49.05/10万,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17.28/10万,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3.13/10万。结论宜昌市手足口、流行性腮腺炎等丙类传染病上升明显,乙肝、艾滋病、梅毒、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是当前重点防治传染病,输入性传染病仍需加强监测和防控。
曹亚军贺圆圆刘继恒赵鑫杨忠诚王蕾向安莉
关键词: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
宜昌市某居民小区一起肉褐鳞环柄菇中毒事件调查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对宜昌市某居民小区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并对其毒蘑菇进行鉴定。方法对中毒事件有关病例进行流行病学,采集可疑野生蘑菇开展形态学鉴定和基因测序。结果此次事件中毒病例共2例,有共同野生蘑菇进餐史,潜伏期9~10 h,罹患率2/2;病例发病初期表现为急性胃肠道反应,后出现不可逆性肝损害,经医治无效先后死亡;野生蘑菇经湖南师范大学鉴定为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结论此次事件是一起误食肉褐鳞环柄菇导致的肝损害型毒蘑菇中毒,2例中毒者均死亡;应加强预防毒蘑菇宣教、病例监测和诊疗以及鉴定工作。
肖曼吴莉杨忠诚明小燕梁艺胡池
关键词:毒蘑菇食物中毒
极端高温天气与宜昌市居民非意外死亡关系时间分层病例交叉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极端高温天气与湖北省宜昌市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关系,为降低居民非意外死亡的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系统记录的宜昌市城区2014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46170例非意外死亡者的相关数据以及同期宜昌市城区5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每日的污染物监测数据和城区气象数据,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2.5)且持续1 d(P_(92.5)–1 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2.5)且持续2 d(P_(92.5)–2 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2.5)且持续3 d(P_(92.5)–3 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5.0)且持续1 d(P_(95.0)–1 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5.0)且持续2 d(P_(95.0)–2 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5.0)且持续3 d(P_(95.0)–3 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7.5)且持续1 d(P_(97.5)–1 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7.5)且持续2 d(P_(97.5)–2 d)和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7.5)且持续3 d(P_(97.5)–3 d)共9种极端高温事件对宜昌市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湖北省宜昌市46170例非意外死亡者的病例天数为46170 d,匹配的对照天数为157134 d;宜昌市46170例非意外死亡者中,P_(92.5)–1 d死亡3371例(7.30%),P_(92.5)–2 d死亡3041例(6.59%),P_(92.5)–3 d死亡2597例(5.62%),P_(95.0)–1 d死亡2436例(5.28%),P_(95.0)–2 d死亡2205例(4.78%),P_(95.0)–3 d死亡1960例(4.25%),P_(97.5)–1 d死亡1343例(2.91%),P_(97.5)–2 d死亡1148例(2.49%),P_(97.5)–3 d死亡882例(1.91%);在排除了湿度(RH)、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臭氧(O3)、一氧化碳(CO)以及死亡者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后,时间分层病例交叉分析结果显示,P_(92.5)–1 d、P_(92.5)–2 d、P_(92.5)
明小燕韩阳杨忠诚王早霞谢曙光范传刚
关键词:极端高温
2022年宜昌市71所中小学教室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宜昌市中小学校教室环境卫生状况,为改善教室环境卫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宜昌市71所中小学校共426间教室进行现场检测,统计描述教室环境卫生监测指标合格率,使用χ^(2)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监测指标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黑板尺寸96.45%、噪声88.73%、黑板面照度均匀度84.70%、课桌面照度均匀度81.22%、课桌面照度64.08%、教室人均面积49.30%、黑板面照度44.54%、黑板反射比27.32%、课桌椅分配符合率17.84%。中学教室课桌椅分配符合率(21.63%)、黑板反射比合格率(33.47%)均高于小学(11.28%、15.75%)(χ^(2)值依次为72.226、13.121,P值均<0.05);小学教室课桌面照度合格率(70.51%)高于中学(60.37%)(χ^(2)=4.419,P<0.05)。城区学校教室课桌椅分配符合率(21.13%)、课桌面照度合格率(70.43%)高于郊县(15.29%、59.17%)(χ^(2)值依次为24.360、5.776,P值均<0.05);郊县学校教室黑板面照度(52.78%)、黑板面照度均匀度(89.44%)合格率均高于城区(36.56%、80.11%)(χ^(2)值依次为9.741、6.154,P值均<0.05)。结论宜昌市中小学校教室采光照明、课桌椅分配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且在不同学段、不同地区间存在不均衡。教育和卫健部门应加强合作,加大投入,改善教室环境卫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王早霞杨忠诚胡池梁艺肖曼明小燕
关键词:教室环境卫生
宜昌市PM_(2.5)和PM_(10)短期暴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风险及超额住院经济负担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细颗粒物(PM_(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_(10))短期暴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住院风险及超额住院经济负担的影响,为UAP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湖北省宜昌市6家综合医院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11334例UAP住院患者的病案首页信息以及宜昌市城区5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每日的污染物监测数据和城区气象数据,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M_(2.5)和PM_(10)暴露浓度每变化10μg/m^(3)时UAP患者住院风险的变化情况和超额经济负担。结果湖北省宜昌市11334例UAP住院患者的病例天数为11334 d,匹配的对照天数为38540 d。在单污染物模型中,在Lag0、Lag1、Lag01和Lag02时间段,宜昌市PM_(2.5)和PM_(10)暴露浓度每增加10μg/m^(3),UAP患者住院风险分别增加0.92%和0.89%、0.73%和0.62%、1.00%和0.92%、0.84%和0.85%。在多污染物模型中,排除了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一氧化碳(CO)、臭氧(O_(3))、温度(T)、湿度(RH)以及病例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后,宜昌市PM_(2.5)在Lag0~Lag4和Lag01~Lag05时间段对UAP患者的住院风险有显著影响,其中在Lag02时间段的效应最大(ER=1.86%,95%CI=0.46%~3.27%);宜昌市PM_(10)在Lag0、Lag1、Lag01和Lag02时间段对UAP患者的住院风险有显著影响,其中在Lag01时间段的效应最大(ER=1.19%,95%CI=0.23%~2.16%)。分层分析结果显示,PM_(2.5)和PM_(10)对UAP患者住院风险的显著效应在性别亚组和入院季节亚组中依然存在,在男性亚组中,PM_(2.5)和PM_(10)分别在Lag01(ER=2.69%,95%CI=0.40%~5.03%)和Lag0(ER=1.59%,95%CI=0.47%~2.72%)时间段的效应最大;在暖季亚组中,PM_(2.5)和PM_(10)均在Lag02时间段的效应最大(PM_(2.5):ER=6.69%,95%CI=1.47%~12.17%;PM_(10):ER=4.80%,95%CI=2.46%~7.19%)。按中国现行空气质量二级控制标准,研究期间宜昌市因PM_(2.5)和PM_(10)超标导致的UAP患者超额住院数分别为109例和28例,产生UA
范传刚杨忠诚王早霞王婧崔秀青李翔罗西明小燕谢曙光
湖北省宜昌市2008-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分析湖北省宜昌市2008—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宜昌市2008—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和病原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2年宜昌市报告手足口病2077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4.80/10万,重症2例,无死亡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0~6岁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2.19%(19152/20774)。男性发病率为121.53/10万,高于女性的86.99/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423,P〈0.01)。宜昌市5个市辖区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34.57/10万,高于其余8个农村县市的89.8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3.08,P〈0.01)。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46.99%)和幼托儿童(46.62%)为主;发病高峰为4—7月,次高峰11—12月。实验室确诊占报告总病例的3.32%(689/20774),样本检测阳性率60.12%(689/1146)。确诊病例中,EV71型(220例)占31.93%,CoxAl6型(271例)占39.33%,其他肠道病毒(198例)占28.74%。结论宜昌市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地区、年龄、性别差异,发病逐年上升。应加强疫情监测和宣传教育力度,有针对性落实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防控措施是防控手足口疫情的关键。
曹亚军徐勇潘会明赵鑫刘继恒杨忠诚
关键词:手足口病发病率疫情分析流行病学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