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得洋
- 作品数:13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理学交通运输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干摩擦激励下含间隙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建立了干摩擦激励下的两自由度含对称间隙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别给出了系统在滑动、粘着、碰撞时的运动方程和衔接条件.描述了一般运动情形下系统的全局Poincaré映射并阐述了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利用数值迭代的方法求解和分析了系统的复杂动力学行为,并讨论了间隙和质量比对系统粘着碰撞运动的影响.
- 李得洋李飞张惠
- 关键词:干摩擦稳定性
- 多源激励下惯容复合型非线性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研究
- 2025年
- 不同的隔振单元通过能量转移或能量耗散呈现减振隔振的作用,本文建立含惯容器和负刚度的复合式非线性隔振系统。采用一次谐波平衡法求解系统近似解析解,通过系统力传递率特性,揭示系统参数与系统隔振性能的关联关系。对比分析传统线性隔振和复合式隔振1/4轨道车辆的隔振性能。研究表明:常数分量幅值及谐波分量幅值的叠加与合成幅频特性具有一致性,多源激励下解析解的准确性得到验证。在主共振区系统受鞍结分岔的诱导具有3组稳定解和2组不稳定解。较大惯质比、阻尼比与较小简谐激励幅值均能降低主共振区峰值,使主共振区向低频区域转迁。减小惯质比、常数激励幅值与增加阻尼比可扩大系统低频区隔振范围。复合式隔振对轨道车辆垂向隔振性能有一定提升。
- 吴少培刘涛柳康李国芳李得洋丁旺才
- 关键词:振动与波非线性动力学轨道车辆
-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电线破冰机器人的研制被引量:1
- 2022年
- 设计制作了一种基于ATmega2560嵌入式微处理器的线缆除冰机器人。首先,系统由地面控制台和空中破冰机器人组成,考虑到高空线缆除冰作业的特殊工作环境,使用NRF24L01无线模块实现系统的远距离通信,并采用5.8 G无线图传模块实时地将破冰机器人的工作情况回传至地面操作台显示,同时采用RS-485接口的风力传感器实时采集风力,根据风力大小调整破冰机器人的行走速度和功率;然后搭建嵌入式系统,实现了对破冰机器人的实时运动控制、破冰启停控制、破冰功率调节、摄像头云台转动及远程照明等功能,提高了线缆破冰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经过测试,破冰机器人能够在风速≤9 m/s的情况下正常工作,验证了该破冰机器人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 杨康何波张龙董盼铭吴少培李得洋李国芳
- 关键词:嵌入式机器人
- 含碰撞和摩擦振动系统黏滞-黏着运动转迁机理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针对一类含碰撞和摩擦的单自由度振动系统,通过分析相空间内自由滑动、碰撞、黏着和黏滞四种不同性质运动的发生条件,结合四种不同的Poincaré映射截面对其周期运动进行辨识,研究参数域内系统周期运动分布规律。采用参数延续算法和胞映射算法,并结合系统稳定性判定条件,揭示了系统周期黏滞-黏着运动分布及转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周期黏滞-黏着运动主要集中在低频小间隙区,系统向着周期黏滞-黏着运动转迁过程中,在擦边分岔(grazing bifurcation,GR)诱导下碰撞次数增加,碰撞速度逐渐减小,同时周期运动的周期带逐渐变窄;相邻周期运动转迁过程中主要受到GR、鞍结分岔(saddle node bifurcation,SN)和滑移分岔(sliding bifurcation,SL)的诱导,由于转迁相互不可逆性,形成GR-SN和(GR-SL)-SN等不同形式的多态共存区。系统间隙和恢复系数减小,黏滞-黏着运动频带变宽,起始点向高频方向延伸。
- 吴少培何波李国芳李得洋丁旺才
- 基于Lyapunov指数的弹性约束碰振系统的稳定性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以含弹性约束的两自由度碰撞振动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系统的Poincaré映射,将非光滑连续动力系统转化成离散时间动力系统;再通过Gram-Schmidt正交化、范数归一化和迭代的方法得出了系统Lyapunov指数谱.结合系统分岔图、相图和Lyapunov指数谱,分析了系统周期运动的稳定性与各种分岔行为.结果表明,利用Lyapunov指数谱可以有效判定此类系统的稳定性.
- 李得洋李得洋丁旺才丁杰
- 关键词:非光滑系统LYAPUNOV指数稳定性分岔
- 非线性传送带系统的Hopf分岔及极限环计算被引量:1
- 2019年
- 建立了一类单自由度非线性传送带系统的物理模型和动力学模型。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传送带系统平衡点的存在条件,对系统在参数空间中的Hopf分岔存在条件进行判定,并利用增量谐波平衡法(IHB方法)计算得到了系统在纯滑动状态下的极限环及其近似解析表达式和振动频率,同时分析了系统的静平衡状态在参数空间中的稳定性。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由IHB方法所计算出的系统极限环与四阶Runge-Kutta法计算结果十分吻合,IHB方法在求解此类非光滑系统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精度。
- 丁杰丁旺才李得洋
- 关键词:增量谐波平衡法HOPF分岔极限环
- 两自由度含弹性约束碰撞振动系统共存吸引子转迁控制研究被引量:8
- 2021年
- 针对碰撞振动系统具有的吸引子共存现象,在不改变原碰撞系统平衡解结构的前提下,采用线性反馈控制方法研究了一类两自由度含弹性约束碰撞振动系统共存吸引子转迁控制问题。建立了两自由度含弹性约束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理论推导得到了系统n-1周期运动的存在条件;利用Floquet理论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分岔及引起吸引子共存的原因;通过设计合理的线性反馈控制器实现了系统共存吸引子的相互转迁;讨论了不同的控制开始状态和控制参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所应用的线性反馈控制方法能有效控制此类非光滑碰撞振动系统共存吸引子之间的相互转迁。
- 李得洋李得洋丁旺才丁杰
- 关键词:非光滑系统线性反馈控制分岔
- 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型面非对称优化设计
- 2025年
- 为研究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型面优化问题,以外、内轨钢轨磨耗面积及滚动圆半径差为优化目标,在考虑减缓磨耗的同时对车辆通曲能力进行优化,运用克里格理论拟合目标函数得到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非均匀有理样条曲线对钢轨廓形进行参数化描述,结合第二代非支配遗传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得到优化目标对应的优化廓形,并从优化型面的磨耗性能、动力学性能、钢轨滚动接触疲劳及车轮磨耗性能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设计变量的范围对目标函数影响显著,优化设计变量范围后求解得到的最优廓形在磨耗面积和滚动圆半径差上的表现均优于初始设计变量范围对应的最优廓形;优化型面在磨耗指数、磨耗功及钢轨磨耗量方面均优于初始CN75型面,在轮对横移量等动力学性能方面也均优于初始CN75型面,可以更好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钢轨滚动接触疲劳方面,优化型面均优于初始CN75型面,其中右轨的优化效果最为显著;在车轮磨耗方面,优化型面与初始CN75型面对车轮的磨耗影响差异较小,外、内轨优化型面整体磨耗量较初始CN75型面有微幅减少,优化型面车轮磨耗性能优于初始CN75型面。
- 丁旺才张建栋葛菲元吴少培李得洋李得洋
- 关键词:轮轨磨耗
- 典型钢轨波磨病害下高速轮轨瞬态滚动接触及磨损行为分析
- 2025年
- 以典型钢轨波磨病害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考虑轨下结构及轮轨弹塑性接触的三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采用基于有限元模型的三维磨损分布计算方法,研究了匀速和牵引状态下轮轨接触特性及钢轨磨损行为的差异,以及牵引状态下不同病害参数钢轨波磨对轮轨接触特性及磨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牵引状态下轮轨纵向力受固有刚度不平顺影响更显著,波磨对相对滑移的影响与纵向力有关,且需在固有刚度不平顺影响基础上叠加,叠加效果与波磨波长和谷深有关。在波磨谷深限值内,当波磨波长较短或谷深较大时,纵向力会出现与波磨几何相似的振型,导致相对滑移分布与波磨几何相关,接触压力变化进一步影响磨损深度,使波峰附近磨损增加,波谷附近磨损减少,波磨进一步发展。由于磨损增量相位与波磨几何相位差较小,钢轨波磨有减缓趋势,波磨在较大波长及谷深下减缓较快。研究结论以期为高速轮轨波磨区段钢轨维护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 丁旺才马帅靳忠渊李得洋李得洋李国芳
- 关键词:高速铁路钢轨波磨有限元分析
- 基于LMI的分段线性系统共存吸引子转迁控制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以一类两自由度含间隙分段线性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inear matrix inequality,LMI)和线性反馈方法对系统共存的吸引子进行在预期目标轨道引导下的转迁控制。在状态平面上利用胞映射方法对系统随参数变化时的共存吸引子进行识别,并基于Poincaré映射和Lyapunov指数研究了系统共存吸引子的稳定性及转迁机理。基于LMI和Lyapunov理论,并利用系统的向量场信息和S-procedure,将系统施加线性反馈控制器后的稳定性和反馈增益矩阵的求解问题转化为LMI描述。利用数值方法验证了所应用的线性反馈控制器及其增益矩阵选取方法的可行性及正确性。
- 李得洋李得洋李国芳李国芳丁旺才丁杰卫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