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贵
- 作品数:43 被引量:385H指数:12
-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祁连山高寒草地不同退化程度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研究被引量:43
- 2019年
- 为祁连山康乐草原生产力恢复与提高提出有效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样方法对祁连山高寒草地不同退化程度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特性进行调查、测定和分析,并运用5个多样性指标(Margalef丰富度指数、Dominance优势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Evenness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研究了其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1)轻度退化草地(LDG)-中度退化草地(MDG)-重度退化草地(SDG),不同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密度、高度、频度、总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降低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LDG>MDG>SDG;2)研究区植物共15科35属39种,其中豆科、蔷薇科、禾本科、菊科和莎草科中的植物均具备较强生态适应性,各退化程度草地植被型分别为草地早熟禾+珠芽蓼、赖草+矮生嵩草、矮生嵩草+赖草,其中禾草是群落的优势种;3)高寒草地功能群植物呈现杂类草最多,禾草类次之,毒草类占有比例最少,其中在不同退化草地杂类草、毒草类重要值分别为75.14%(SDG)>48.67%(LDG)>30.05%(MDG)、20.81%(LDG)>18.01%(SDG)>17.11%(MDG);4)不同退化草地群落物种优势度指数在重度退化草地最高为0.23,而轻度退化草地物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为2.64、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9;5)随退化程度加重,土壤全磷、全氮、有机质和含水量呈现下降的趋势,pH呈升高的趋势,且不同退化草地土壤环境因子含量对植被生长贡献率不同。综上所述,随着康乐草地退化程度增加群落结构向单一趋势演替且环境限制因子也发生相应变化。
- 张建贵王理德姚拓李海云高亚敏杨晓玫李昌宁李琦冯影胡彦婷
- 关键词:祁连山西段高寒草地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
- 不同生防药剂对燕麦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被引量:1
- 2022年
- 为明确生防药剂对燕麦(Avena sativa)叶斑病的防效,本研究选用4种不同类型的生防药剂,以2种化学杀菌剂为对照,在甘肃省山丹县对田间自然发病的燕麦叶斑病进行防治。结果表明:第1次施药后7 d,生防药剂的防效(56.81%~63.59%)普遍低于化学杀菌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效71.11%)和43%戊唑醇悬浮剂(防效73.60%)。第2次施药后7 d,供试药剂的防效与第1次施药后7 d相比均有所提高,其中哈茨木霉(Trichoderma afroharzianum)的防效较第1次增加了27.39%,增幅最大。第2次施药后20 d,各药剂的防效较第2次施药后7 d有所降低,但生防药剂的防效降幅较小而化学杀菌剂的防效大幅降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防效最高,达80.34%。另外,1×10^(11)cfu·g^(-1)枯草芽孢杆菌处理显著提高了燕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千粒重和种子产量(P<0.05),3个指标分别较未施药区增加了26.13%、13.22%和13.09%。综合防效、持效性及燕麦种子产量等指标,微生物源杀菌剂1×10^(11)cfu·g^(-1)枯草芽孢杆菌是防治燕麦叶斑病的最佳药剂,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施,间隔7 d喷第2次,可有效控制叶斑病病情,并可通过提高燕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千粒重从而提高种子产量。
- 张睿芳赵桂琴曾亮柴继宽张建贵宫文龙
- 关键词:燕麦叶斑病防效叶绿素相对含量千粒重种子产量
- 东祁连山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被引量:28
- 2018年
- 为探究东祁连山不同退化高寒草地细菌群落分布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多样性进行分析,运用CANOCO 4.5软件对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间关系进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不同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间均差异显著,高通量测序共得到257125条有效序列,180826条优质序列,4790个OTUs.细菌群落Chao1指数依次为轻度>中度>重度;Shannon指数依次为轻度>重度>中度.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各样地土壤细菌类群分属于33个门,其中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是3种不同退化草地土壤中的优势类群.对不同退化草地土壤细菌各门所占比例分析发现,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先减少后增加,厚壁菌门反之.RDA分析结果显示,细菌优势类群与蔗糖酶、纤维素酶和磷酸酶呈极显著相关,与pH、电导率、速效氮、速效钾呈显著相关.说明东祁连山不同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间差异明显,土壤环境因子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 李海云姚拓张建贵高亚敏马亚春路晓雯张慧荣杨晓蕾
- 关键词:东祁连山退化草地细菌群落结构土壤环境因子
- 半干旱地区不同剂型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对燕麦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0
- 2020年
- 通过在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镇半干旱地区大田试验,利用不同剂型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研究其对燕麦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菌肥对燕麦的促生作用低于固体菌肥和包衣菌肥,菌肥+50%化肥和全量菌肥对燕麦促生效果低于菌肥+70%化肥。固体、包衣剂型菌肥+70%化肥处理燕麦株高、干草产量、粗脂肪含量与全量化肥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显著低于全量化肥处理,燕麦根系生物量和相对饲用价值显著高于全量化肥处理。利用固体、包衣微生物菌肥替代30%化肥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稳定燕麦产量,并能促进燕麦生长,提升燕麦营养品质。
- 李琦李琦姚拓张建贵张建贵
- 关键词:燕麦微生物菌肥化肥
- 外源褪黑素介导抗氧化和苯丙烷代谢提高燕麦叶斑病抗性的研究
- 2024年
- 为探究外源褪黑素对燕麦抗叶斑病的诱导效应及诱导抗病机理,本研究以‘牧乐思’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浓度褪黑素(0、10、100、250、500和1000μmol·L^(-1))后接种燕麦徳氏霉病原菌,以未接种病原菌为对照,接种病原菌9 d后统计病情指数和采集叶片测定抗氧化系统、苯丙烷代谢相关生理指标和相关酶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叶斑病明显抑制燕麦生长,喷施不同浓度褪黑素后叶斑病病情指数明显降低,其中100μmol·L^(-1)褪黑素处理下病原菌体外诱导效率、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量最高,分别高于只接种病原菌处理50.72%、80.32%、3.88%和148.00%;250μmol·L^(-1)褪黑素处理下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丙二醛含量最低,分别低于只接种病原菌处理28.27%和86.62%,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肉桂酸-4-羟化酶、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活性、木质素、总酚、类黄酮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解氨酶、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肉桂酸-4-羟化酶基因表达量最高,分别高于只接种病原菌处理128.23%、137.14%、74.00%、52.65%、26.73%、1.40%、10.33%、13.70%、352.56%、80.32%、65.71%、26.65%、52.65%和20.11%;500μmol·L^(-1)褪黑素处理下过氧化氢含量最低,低于只接种病原菌处理75.45%,叶绿素含量最高,高于只接种病原菌处理81.35%。综合各项指标结果,筛选出最适诱导浓度为250μmol·L^(-1),试验结果可为燕麦防治叶斑病提供新途径。
- 王正李新张建贵柴继宽赵桂琴牛奎举
- 关键词:燕麦褪黑素诱导抗病性叶斑病
- 高寒退化草地委陵菜根围丛枝菌根菌(AMF)分离鉴定及促生效应被引量:5
- 2020年
- 从祁连山高寒退化草地优势植被钝裂委陵菜根围分离丛枝菌根真菌(AMF),鉴定并研究其促生效果,为农业生产和生态修复提供服务。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提取土壤AMF孢子,按形态挑出大量相同孢子并用燕麦盆栽法扩繁;通过形态学和18S rRNA基因分析鉴定;并通过燕麦盆栽试验(CK:不接菌;处理A:接种根内根孢囊霉(AMF1);处理B:接种本研究分离菌株AMF2)探寻AMF对燕麦苗期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分离扩繁出一株含量最多的丛枝菌根真菌AMF2,经形态学鉴定发现AMF2孢子颜色为白色、奶白色、黄棕色;孢子椭球形、球状、近球形;孢子直径在90~120μm;18S基因测序获得有效序列长度为673 bp,并与NCBI blast比对发现AMF2与根内根孢囊霉相似度为100%,故结合两种鉴定方法鉴定为根内根孢囊霉,GenBank序列号MK311327。盆栽试验表明,处理A和B的AMF侵染率达到70%和61%,根活力较CK相比,分别提高了206%和123%;AMF2使燕麦苗期株高、茎粗、叶绿素b含量分别增加11%、21%和3%,AMF1对燕麦苗期地上部分促生作用较弱;两种根内球囊霉均能够增加燕麦根系总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降低根平均直径,特别是对直径0~1.0 mm根的影响,其中AMF2对燕麦苗期生长的促生效果较好。综上,本研究筛选得到的AMF2为根内根孢囊霉,不仅丰富了我国AMF菌种库,还为高寒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提供了有效途径。
- 高亚敏罗慧琴姚拓张建贵李海云杨琰珊兰晓君
- 关键词:高寒退化草地委陵菜促生作用
- 兰州地区白三叶根瘤菌分离鉴定与筛选被引量:2
- 2022年
- 为了筛选出兰州地区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高效共生固氮的根瘤菌,从兰州市安宁区绿化带白三叶根瘤内分离出6株疑似根瘤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RNA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来确定这6株菌的分类地位,并对鉴定为根瘤菌的菌株通过回接试验筛选高效根瘤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6株菌16S rRNA序列与Rhizobium anhuiense、R.laguerreae、R.leguminosarum和R.sophorae的相似性最高(99.77%~99.92%),且聚集在一个分支,是根瘤菌属的成员;回接试验显示,接种根瘤菌GAU-00001、GAU‐00002、GAU‐00005和GAU‐00006的白三叶结瘤数分别是18.2、16.7、17.7和19.2;株高分别是(15.2±0.3)、(14.3±0.3)、(14.6±0.6)和(15.1±0.2)cm;鲜重分别是(0.324±0.002)、(0.318±0.005)、(0.315±0.005)和(0.321±0.027)g;干重分别是(0.06±0.007)、(0.062±0.027)、(0.06±0.01)和(0.062±0.01)g;粗蛋白含量分别是(21.27±0.49)%、(20.2±0.26)%、(20.7±0.31)%和(21.37±0.37)%;粗脂肪含量分别是(8.24±0.01)%、(8.11±0.16)%、(8.23±1.0)%和(8.25±0.23)%,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CK、GAU‐00003和GAU‐00004的处理。由此,菌株GAU‐00001和GAU‐00006是最适宜接种兰州白三叶的根瘤菌菌株。
- 兰晓君金艳丽姚拓周恒张建贵李昌宁杨晓玫陈建纲
- 关键词:白三叶根瘤菌
- 复合促生菌剂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对青稞促生效果评价被引量:11
- 2022年
- 为研制复合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菌剂,提升菌体生物量,提高菌剂促生能力,本研究以3株分离自高寒草地的优良PGPR菌株组成复合菌系,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复合菌系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并通过盆栽试验评价优化前后菌剂对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复合促生菌剂最适发酵培养基为甘油13 mL·L^(-1)、蛋白胨9 g·L^(-1)、酵母粉5 g·L^(-1)和碳酸钙5 g·L^(-1);最适培养条件为pH=7.0、装液量30 mL(每150 mL三角瓶)、接种量10%和摇床转速220 r·min^(-1)。此配方下菌剂活菌数达4.6×10^(13)cfu·mL^(-1),较原始配方活菌数提高148.39倍。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复合促生菌剂使青稞的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总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分别提高了13.05%,22.83%,47.74%,73.21%,93.09%和161.54%,促生效果显著。研究结果为复合促生菌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 杨晓蕾李建宏姚拓陈建纲李琦张建贵王国基
- 关键词:PGPR复合菌系培养基优化培养条件优化促生效果
- 根际促生菌微胶囊剂研发及对苜蓿、燕麦促生效果评价被引量:12
- 2019年
- 为研制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微胶囊剂,探究其对苜蓿、燕麦的促生效果,本研究以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为包埋剂,CaCl 2为交联剂,对单一菌株和复合菌株进行包埋,以微胶囊操作性和成球性为评价指标,并进行包埋率、活菌数及增殖倍数测定,确定最佳配比。以液体剂型为参比,测定微胶囊菌剂的耐盐和耐碱性,并对微胶囊菌剂进行盆栽试验,测定PGPR微胶囊剂对苜蓿和燕麦株高、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根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SA 3%-CaCl 2 4%制作的微胶囊菌剂机械强度较好,包埋率达到91.70%,增殖后的微胶囊活菌数达到1.08×10^10 cfu·g^-1,增殖9.19倍。不同盐碱浓度下微胶囊菌剂菌液浓度均高于液体菌剂,显著提高了菌株对盐碱胁迫的耐受能力。PGPR微胶囊剂对苜蓿和燕麦的促生效果显著,施用微胶囊菌剂使苜蓿株高增加31.79%,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增加35.25%,40.02%和30.43%;使燕麦株高增加11.60%,总根长、根平均直径和根体积增加41.56%,25.01%和105.83%。确定PGPR微胶囊剂最佳配方为SA 3%-CaCl 2 4%,施用PGPR微胶囊剂可明显提高苜蓿和燕麦的株高,以及不同根直径下的总根长,并改善根系形态,对苜蓿和燕麦根系生长的促生效果好于液体菌剂和固体菌剂。
- 李琦姚拓阿不满杨晓玫张建贵冯影
- 关键词:根际促生菌苜蓿燕麦促生效果
- 熏蒸剂溴甲烷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土壤微生物是反应土壤健康状况最敏感的生物学指标,溴甲烷残留不仅消耗臭氧层,影响生态平衡,还会造成土壤质量恶化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为明确溴甲烷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过程的影响,以兰州市红古区连续两年种植草莓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熏蒸剂溴甲烷处理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基础呼吸、诱导呼吸和微生物代谢熵等相关指标,并运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测定不同类群微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经溴甲烷熏蒸处理至培养结束(第90天)时土壤微生物基础呼吸和诱导呼吸分别下降0.6%和16.2%,并且与对照皆差异显著(P <0.05);微生物量碳培养结束时与对照差异显著(P <0.05),且减少5.6%;总体上微生物基础呼吸、诱导呼吸和微生物量碳都呈现先下降后逐渐恢复的趋势;微生物代谢熵(q CO_2)第15天后都高于对照,但随培养时间延长,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差值逐渐降低,到培养期结束仍未恢复,相差5.1%。溴甲烷对土壤细菌(B)、真菌(F)和革兰氏阴性菌(GN)、革兰氏阳性菌(GP)都存在抑制作用; B、F含量分别较对照下降0.64%—8.72%、0.03%—5.61%;到培养期结束时,GP的量下降0.26%,GN下降10.42%,GN对溴甲烷的敏感性强于GP,且GN的变化具有滞后性;溴甲烷处理降低了B/F和GN/GP,但对GN/GP影响比对B/F的更为显著,土壤微生物压力指数增加。综上,说明施用溴甲烷使农田土壤微生物受到了长期的、持续的外源压力胁迫,溴甲烷在对有害微生物杀死的同时,也对有益微生物造成极大的伤害,不利于土壤优良性状的保持,使土壤中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下降。因此,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考虑溴甲烷对土壤微生物带来的负面影响。
- 李昌宁李建宏姚拓徐万里冉福张建贵李琦
- 关键词:溴甲烷熏蒸土壤微生物PLFA微生物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