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悦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系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景观
  • 2篇红树
  • 2篇红树林
  • 2篇城市
  • 2篇城市化
  • 1篇强度分析
  • 1篇网格
  • 1篇景观指数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
  • 2篇香港城市大学

作者

  • 2篇余世孝
  • 2篇昝启杰
  • 2篇谭凤仪
  • 2篇宋悦
  • 2篇李喻春
  • 2篇陈保瑜
  • 1篇岳钥
  • 1篇田莉

传媒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深圳湾近30年主要景观类型之演变被引量:9
2012年
将深圳特区城市化过程划分为城市化初期、发展期、加速期和后期4个阶段,借助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包括1979年的MSS,1989、1998、2003、2009的TM,采用景观分类、景观转移和景观指数分析等一系列技术方法,分析了深圳湾地区基围、红树林和滩涂3种湿地景观类型的动态特征变化。结果表明:①深圳湾景观类型丰富,有较高多样性,但不同类型所占面积差异较大。人为干扰是深圳湾景观格局和景观类型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围垦填海和城市建设严重破坏了深圳湾滨海湿地,海岸线不断向浅海延伸。②从1979年至2009年的30年间,研究区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08.95 hm2增加到2 072.52 hm2,最大斑块面积指数从2.94%增加到17.55%;③基围景观受人为干扰最严重,其面积在城市化初期表现为增长的趋势,1989年在景观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最高峰时的7.72%,此后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得基围景观逐渐演变为建成区或其他景观类型,且斑块形状趋于规则,由非正方形的形状趋于偏向正方形。在城市化的后两个阶段,基围景观发生转入和转出的斑块数量都很少,主要分布在进行了几次大规模围海工程的南山区;④城市化的前两个阶段红树林总面积持续减少,1998年后开始恢复增长,面积由52.65 hm2增加到2009年的81 hm2。景观指数分析表明,红树林景观没有趋于破碎化,反而形成了较大的景观斑块,景观连通性增加,保护区的建立对红树林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⑤滩涂景观在过去30年间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和反复性,总的来说,面积从1979年的634.5 hm2减少至2009年的377.28 hm2,景观趋于破碎化,稳定性下降。
陈保瑜宋悦昝启杰谭凤仪李喻春岳钥田莉余世孝
关键词:城市化红树林景观指数
深圳湾景观类型转移强度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将深圳特区城市化过程划分为城市化初期、发展期、加速期和后期4个阶段,采用100、200和300 m3种不同尺度的网格分析方法,定量描述了深圳湾地区基围、红树林和滩涂3种湿地景观类型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发展期阶段的基围处在中强度转移的很多,并集中在城市化速度最快的福田区,说明基围在发展期遭受了严重的人为破坏,大量的基围在该区域转化成建成区。从1989年开始,基围发生转入的网格比例很小,且强度较低。②红树林转移的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附近,其转入基本处于低转移强度。1989年至1998年间,红树林发生了高强度的转出。③滩涂的转移情况较为复杂,一方面体现在空间上转移范围的非连贯性,一方面体现在时间上转入转出的反复性,作为海岸交错的连接带,滩涂的转出基本沿着海岸带分布。围海造田等人为干扰使得滩涂等自然景观不断地向城市建成区等人工景观转移,深圳湾的海岸线逐渐向浅海延伸,海岸线的长度正在不断地缩减。④3种尺度分析都是建立在Jenks自然分类法基础上的转移强度网格,尺度的大小对四类转移强度的空间分布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同一阶段同一目标景观的转移强度,会因为网格尺度的不同造成差异。总体上来讲,200 m的网格大小是本研究最适宜的研究尺度,因为它比300 m的尺度保留了尽可能多的景观信息量,同时又剔除了100 m尺度上的信息噪音。
陈保瑜宋悦昝启杰谭凤仪李喻春余世孝
关键词:城市化红树林网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