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超
-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体外培养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及表面标记物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体外培养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特征,探讨体外培养的细胞与原发肿瘤组织的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取15例原发多形性腺瘤进行体外培养,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表面标志物CK5/6、CK7、CK8/18、CK14、CK20、α-SMA、Caplonin、P63及vimentin及肌上皮表面标记物α-SMA、calponin及p63在细胞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发现体外培养的多形性腺瘤细胞呈多样形,可同时表达角蛋白、肌上皮表面标记物及波形蛋白。提示体外培养的多形性腺瘤细胞可能大部分来源于肌上皮细胞及导管上皮细胞等,由闰管细胞或者闰管储备细胞分化而来,这为研究涎腺多形性腺瘤肿瘤生物学多样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 孟超高岩王衣祥李盛林
- 关键词: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细胞复发
- 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SCC-PKU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
- 背景及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体外培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是研究肿瘤癌变机理、转移机制及筛选抗癌药物的常用体外实验模型。1954年Eag...
- 孟超李盛林王衣祥葛兮源傅嘉俞光岩王存玉
- 人颊黏膜鳞状细胞癌细胞系SCC117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建立中国人颊黏膜鳞状细胞癌(BMSCC)细胞系SCC117,分析并鉴定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纳入2011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例BMSCC患者(59岁中国男性),采用改良组织块培养法对其原发灶手术标本进行体外原代培养,连续传代稳定生长后建立人BMSCC细胞系SCC117。光学显微镜和电镜观察SCC117细胞形态特征,通过生长曲线、染色体核型、异种移植裸鼠成瘤实验等分析其基本生物学特征,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CK14)、肿瘤相关蛋白视网膜母细胞瘤抑制蛋白(RB)、P53、上皮钙黏素(E-cadherin)、P21、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表达情况,PCR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携带情况。基因组DNA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析鉴定细胞系身份。结果人BMSCC细胞系SCC117已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超过150代。SCC117细胞呈多角形镶嵌状生长,失去接触抑制,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的细胞桥粒结构及张力原纤维。免疫组化显示,SCC117细胞CK14阳性,倍增时间为40.16 h。染色体众数集中在67~69条之间,为亚三倍体。接种SCC117细胞的4只裸鼠均成瘤,SCC117细胞系具有异种致瘤能力,HE染色显示,裸鼠移植瘤与人原发肿瘤组织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一致,均为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人原发肿瘤及裸鼠移植瘤组织中RB、P53、E-cadherin均为阳性,P21弱阳性,PTEN阴性。PCR结果显示,SCC117细胞系的HPV检测为阴性。STR序列分析结果显示,SCC117细胞系来源于原发肿瘤组织,未被其他细胞系交叉污染。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中国人BMSCC细胞系SCC117,可为无HPV感染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尤其是BMSCC的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模型。
- 孟超孟超李盛林王衣祥傅嘉
- 关键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颊黏膜细胞系原代培养短串联重复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