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妍
- 作品数:19 被引量:67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生物信息学分析萝卜硫素上调RAB7交互溶酶体蛋白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自噬的关联
- 2022年
- 目的研究萝卜硫素(sulforaphane,SFN)抑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细胞自噬溶酶体形成的机制。方法利用免疫荧光共聚焦技术观察溶酶体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中的亚细胞定位;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分析SFN(20μmol/L)处理A549细胞后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SFN(0,10,20,30μmol/L)处理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RILP蛋白的表达。利用TCGA及UNLCAN数据库分析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RAB7交互溶酶体蛋白(RILP)及ATP6V0D1蛋白的差异表达;利用ONCOLNC数据库分析RILP及ATP6V0D1与肺癌患者生存期的关联;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在肺腺癌和肺鳞癌组织中RILP与自噬相关蛋白LC3Ⅱ、RILP与ATP6V0D1、ATP6V0D1与LC3Ⅱ的相关性;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RILP蛋白与微管蛋白TUBB/TUBA1A、LC3Ⅱ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在SFN处理的A549细胞中观察到溶酶体发生核周聚集。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分析表明:在SFN处理的A549细胞中,380个蛋白表达上调,278个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随着SFN浓度(0,10,20,30μmol/L)的升高,RILP的表达显著上升(P<0.05)。TCGA数据库结果显示:RILP、ATP6V0D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低表达(P<0.05)。与高表达RILP、ATP6V0D1蛋白的患者相比,低表达RILP、ATP6V0D1蛋白的肺癌患者生存期短(P<0.05)。STRING数据库结果显示RILP蛋白与微管蛋白TUBB/TUBA1A以及自噬相关蛋白LC3Ⅱ相互作用。同时,TCGA数据库显示在肺腺癌和肺鳞癌组织中,RILP蛋白与ATP6V0D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RILP蛋白与LC3Ⅱ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ATP6V0D1蛋白与LC3Ⅱ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SFN通过上调RILP的表达,从而加强RILP与溶酶体ATP6V0D1蛋白及LC3Ⅱ的关联,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自噬溶酶体形成。
- 张彤周妍吴巍
- 关键词:微管自噬非小细胞肺癌
- N-乙酰半胱氨酸萝卜硫素通过上调Bak和下调Bcl-2蛋白表达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究N-乙酰半胱氨酸萝卜硫素(D,L-sulforaphane N-Acetyl-L-cysteine,SFN-NAC)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前列腺癌细胞DU145和PC-3分别培养在6孔板中,当细胞密度达到70%-80%时,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加SFN-NAC)和加药组(加入终浓度为30μmol/L的SFN-NAC),继续在37℃培养24 h。利用AnnexinⅤ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程度;利用Western blot检测Bak、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加药组的细胞凋亡率增高(P<0.01)。加药组细胞Bak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Bax蛋白表达也有少量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cl-2蛋白表达下降(P<0.05);Bax/Bcl-2比值增加(P<0.01);细胞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 N-乙酰半胱氨酸萝卜硫素通过上调Bak、下调Bcl-2蛋白表达,活化Caspase-3,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说明N-乙酰半胱氨酸萝卜硫素通过线粒体途径发挥抗癌作用。
- 杨高祥周妍田华吴巍
- 关键词:前列腺癌BAKBAX/BCL-2
- 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模式探讨被引量:16
- 2020年
- 医学基础科学研究与临床医学实践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然而,医学本科新生对科研的理解多半比较模糊。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是一个课题。文章旨在通过分析目前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现状,对医学院校本科学生在科研创新培养中的误区提出改进建议,有利于引导学生热爱科研、不忘初心、融入科研实践。
- 周妍毕晓郁吴巍
- 关键词:高等教育
- 中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被引量:1
- 2022年
-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对医学院校分子生物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中医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基于传承与创新理念,通过探索中医传承创新的维度,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在教学目标、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过程中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构建中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全课程思政体系,使课程思政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强中医学专业学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使命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医学专业科学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
- 王雅梅周妍卢雅彬李纤
-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
- 华裔科学家陈志坚发现感知DNA免疫监控的cGAS-STING信号通路——2024年拉斯克奖基础医学研究奖
- 2024年
- 北京时间2024年9月19日,生物医学领域重要奖项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揭晓,华人学者陈志坚博士(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因发现感知自身及外源DNA的环鸟嘌呤-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GMP)-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synthase,cGAS],阐明了DNA如何刺激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荣获基础医学研究奖。
- 周妍吴巍
-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 2023年
-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建立于1960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系现有教师28人,27人具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教授7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副教授8人,讲师10人,教辅人员3人;6位教授为首都医科大学近年从海外引进人才,还汇聚了北京市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等优秀人才。近3年培养博士研究生26人,硕士研究生41人。
- 周妍
-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科院院士教辅人员
- 互联网时代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的创新被引量:7
- 2021年
- 生物化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由于生化代谢过程繁杂,不便于学生理解,讲授难度大。在网络及计算机多媒体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将生物化学的教学与互联网科技更好地结合,呈现给学生一堂集真切的视听感受、多样化的内容编排、灵活的师生互动等效果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生物化学课程,是教学研究的课题。文章简要回顾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对全新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实施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为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 周妍毕晓郁吴巍
- 关键词: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教学改革
- PBL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讨被引量:17
- 2016年
- 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学科,内容抽象,难于理解,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以问题为导向教学(PBL)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领域已逐渐开展。文章探讨PBL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深化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 周妍吴巍
- 关键词:生物化学PBL教学教学模式
- 口腔鳞状细胞癌与干燥综合征的交叉免疫基因预测分析
- 2024年
-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法筛选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与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在转录水平的交叉免疫基因(cross immune genes,CIGs)并分析免疫浸润状态,为OSCC在SS患者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OSCC和SS数据集,使用limma R软件包结合Venn图筛选OSCC和SS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再与免疫基因数据集进行交叉筛选获得CIGs。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算法筛选核心CIGs。利用CIBERSORT R软件包分析浸润的免疫细胞类型及比例。结果从OSCC数据集中筛选出2885个DEGs,从SS数据集中筛选出2472个DEGs,交叉分析得到55个CIGs;经LASSO回归分析后二次交叉筛选出RASGRP3为潜在的核心CIGs,在OSCC和SS中表达均上调。另外,在OSCC和SS中,记忆CD4+T细胞、巨噬细胞和活化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浸润均与RASGRP3相关。结论癌基因RASGRP3可作为OSCC和SS的潜在治疗靶点,并对二者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RASGRP3与浸润的NK细胞、巨噬细胞、CD4+T细胞等密切相关,为探索针对SS患者OSCC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 袁文思吴亚珩吴冬雪周妍
-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干燥综合征免疫细胞生物信息学分析
- 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助力研发抗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荣获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引量:2
- 2023年
-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匈牙利裔科学家卡塔琳·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美国科学家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进而为研发有效的抗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 CoV-2)疫苗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将介绍两位科学家的简历、主要科学贡献和他们科学发现的意义。
- 周妍吴巍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