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广
- 作品数:3 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近代地方城市建设中的困境——以1929年无锡拆城筑路事件中的报刊舆论冲突为例
- 2014年
- 在1929年无锡拆城筑路事件中,拆城派认为城墙是封建社会的权力象征,拆除城墙是自己践行革命意识最实际的行动表达,"拆城即革命"成为拆城派不自觉的话语体系;而反对拆城者,囿于传统的城防观念,将城墙作为一种安全治安的保障,官方革命行动的象征符号功能表达意识与民间的传统城防观念形成了激烈的对峙和笔战。剖析报刊上的舆论战,一方面可以深层理解无锡拆城筑路背后政府、绅商、市民各自之间复杂的观念与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反映出无锡报界利用报刊这一传播媒介将简单的城市建设工程——拆城筑路,型塑为革命行为象征符号的实践过程。
- 洪煜刘永广
- 关键词:报刊舆论
- 地方报刊与大众娱乐文化观念的变动--以1935年无锡滩簧改良事件为例
- 无锡滩簧作为一种地方曲艺,自产生之初,就被官方定位为"淫词艳曲",频遭禁止,这种精英话语作为一种历史记忆,成为滩簧最早的原罪。后来的大众舆论媒介——报刊,继承了官方碑刻、文书的话语语境,建构出无锡滩簧...
- 刘永广
- 关键词:报刊大众娱乐
- 话语、叙述与历史记忆——近代无锡滩簧形象建构与自我救赎(1840-1935)
- 2015年
- 晚清地方文本中有关滩簧的话语叙述,成为滩簧最早的原罪,后来的大众舆论媒介——报刊,继承了官方话语模式与叙述策略,建构出滩簧的负面形象。演滩簧,看滩簧,成为一种社会病态的隐喻与象征,以至民众谈"簧"色变。为此,滩簧曲艺多次改易名目演出。在1935年禁演滩簧风波中,官方利用报刊发起对滩簧的舆论围剿,地方艺人为了缓解来自官方的压制,被迫进行改良,改良新剧《克宝桥》试演大获成功,滩簧曲艺的社会教育功能获得官方认可,滩簧改名无锡文戏,从而实现了自我救赎。双方的互动角力既重塑了文化精英对滩簧戏曲文化社会价值的认识,也反映出三十年代无锡滩簧改良契合了当时民族主义运动的政治文化需要。
- 洪煜刘永广
- 关键词:历史记忆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