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晨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黑龙江省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结合率
  • 1篇毒性
  • 1篇血清
  • 1篇抑瘤
  • 1篇抑瘤活性
  • 1篇制剂
  • 1篇肿瘤
  • 1篇肿瘤活性
  • 1篇羟基喜树碱
  • 1篇稳定性
  • 1篇喜树碱
  • 1篇小牛
  • 1篇小鼠
  • 1篇瘤活性
  • 1篇抗肿瘤
  • 1篇抗肿瘤活性
  • 1篇活性
  • 1篇靶向
  • 1篇白蛋白

机构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3篇李庆勇
  • 3篇刘晨
  • 2篇苏琳
  • 2篇赵修华
  • 2篇高洋
  • 2篇祖元刚
  • 1篇姚丽萍
  • 1篇陈建
  • 1篇王文超
  • 1篇邓晓秋

传媒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药房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羟基喜树碱制剂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综述了目前羟基喜树碱(HCPT)制剂类型研究的进展,包括脂质体、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脂肪乳、自微乳、纳米粒、胶束系统等多种剂型,这些剂型不仅提高了HCPT的溶解性,提供多种给药方式,而且增强了药物的稳定性,延长了HCPT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且通过EPR效应不同程度地提高了HCPT对肿瘤细胞的被动靶向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叶酸可能会成为HCPT主动靶向作用的纳米制剂的新载体。
陈建刘晨罗淑月王文超李庆勇
关键词:羟基喜树碱制剂靶向
羟基喜树碱微粉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制备羟基喜树碱微粉(nHCPT)并考察其毒性和抗肿瘤活性。方法本实验采用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制备nH-CP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形态、原子力显微镜(AFM)检测其粒径。红外光谱(FTIR)和高效液相色谱确认nHCPT化学性质。气相色谱法测定nHCPT中残留DMSO含量。以HCPT和拓朴替原(TPT)为阳性对照,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nHCPT对PC-3、MCF-7和HCT-8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显微操作系统观察HCT-8细胞对于nHCPT吸收。采用S180实体瘤模型,考察了nHCPT的抗肿瘤活性和对器官的毒性。结果超临界处理后的nHCPT以无定型形态存在,粒径为(150±40)nm,形态为不规则球状结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nHCPT中残留DMSO含量符合ICH要求。样品在4℃、避光干燥条件下储存一个月后性质稳定。nHCPT对3种细胞株的抑制率略优于HCPT和TPT,nHCPT的细胞膜渗透能力较HCPT明显增强。nHCPT的体内抑瘤活性较HCPT明显提高,与TPT抑瘤活性相近,且对器官毒副作用明显低于TPT和HCPT。结论 nHCPT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以作为进一步新制剂开发的原料药。
李庆勇刘晨姚丽萍赵修华苏琳高洋祖元刚
关键词:抑瘤活性毒性
纳米喜树碱的蛋白结合率及其在血清中的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考察纳米喜树碱与不同种属蛋白结合情况及其在不同种属血清中的稳定性。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纳米喜树碱在人白蛋白和牛白蛋白的磷酸盐溶液中的蛋白结合率,以及在小鼠、小牛、人血清和磷酸盐溶液中内酯环形式的稳定性。结果:纳米喜树碱在牛白蛋白和人白蛋白中的结合率分别为(38.0892±2.9034)%和(27.3305±4.2618)%,在小牛和人的血清中开环速度较在磷酸盐和小鼠血清中快。结论:蛋白和血清的种属差异是影响纳米喜树碱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苏琳刘晨李庆勇邓晓秋高洋赵修华祖元刚
关键词:白蛋白血清稳定性小鼠小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