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文刚

作品数:2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城建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遥感监测
  • 1篇时间序列
  • 1篇围填海
  • 1篇海岸
  • 1篇海岸带
  • 1篇斑块

机构

  • 2篇天津城建大学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2篇陈文刚
  • 1篇汪东川
  • 1篇黄勇
  • 1篇蔡体久
  • 1篇王凤友
  • 1篇王倩倩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天津滨海新区海岸带变化遥感监测与动态模拟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为满足人类生存空间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围填海活动。在2006年我国制定全国性的围填海规划之前,天津滨海新区围填海工程存在规划、监督管理、工程审批等...
陈文刚
关键词:海岸带围填海遥感监测
文献传递
环渤海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轨迹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对变化轨迹的目标、特征等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变化轨迹斑块的意义,通过轨迹斑块将复杂的时空动态现象用二维图谱表示出来。同时,基于变化轨迹方法,对环渤海地区土地覆盖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选取占所有发生变化面积91.25%的30种主要的变化轨迹,生成变化轨迹空间分布图谱,并结合格局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耕地"属于人类干扰最为剧烈的地类,其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的流失上;(2)"耕地"向"人工表面"的转换是研究区最大的变化类型,其中2005-2010年变化面积远大于2000-2005年,占用耕地进行开发建设现象更加严重;(3)"海域"向"人工表面"的转换主要发生在2005-2010年间,主要由人工围填海造成;(4)湿地面积总体上变化不大,但其转入、转出比例均较大,证明湿地内部变化剧烈,湿地的破坏和人工湿地的补充同时进行;(5)研究区内主要变化轨迹类型大都来源于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人类干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为研究区景观格局提供了清晰的时空动态刻画与分析,为有关部门在土地合理利用、耕地和生态用地保护等方面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黄勇王凤友蔡体久汪东川王倩倩陈文刚
关键词:时间序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