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正
- 作品数:30 被引量:356H指数:11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 基于财富500强中国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空间联系特征被引量:55
- 2019年
- 基于2015年世界财富500强中的102家中国企业数据,根据企业组织特征构建了反映企业—城市间关联的折衷网络模型,借助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中国地级城市间和典型城市群之间的网络联系。研究发现:①城市网络总体连通性较差、向心集中性强,发育不够完备;城市网络连接具有明显的行政中心指向、沿海指向和资源指向;网络节点城市对外经济依赖度高,网络结构扁平特征明显。城市群网络存在权力分散、地位分化和外部联系依赖特征。②城市网络中省域、城市群和俱乐部边界效应明显,区域内外的中心城市规模和数量对省域行政区经济、城市群经济和俱乐部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③城市在多尺度网络中的功能分化明显,大城市和区域型中心城市比中小城市拥有更加完备和均衡的功能体系。沿海三大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其他城市群的优势功能有待突出。④城市(群)跨尺度区域功能互动效应显著,城市(群)的自我经济集聚能力与城市(群)的对外辐射带动功能之间存在密切的正向关系。研究为城市网络模型拓展及理解中国城市网络空间联系特征提供了支撑。
- 赵新正李秋平李秋平芮旸李同昇
- 关键词:城市网络
- 健康社区研究与规划建设综述被引量:9
- 2023年
- 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健康社区建设研究是健康城市与“环境—行为—健康”模式的研究热点。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行为—健康”模式及健康社区的研究梳理发现:“环境—行为—健康”的研究尺度不断细化,已由早期的区域尺度发展到如今居住区、社区层面。在实践层面,健康社区的建设从最初的硬环境建设扩展到了软环境建设;健康社区的治理对象从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宏观策略,转向关注全体及弱势群体利益的具体措施两个维度。在评价与影响因素层面,政府、开发商、居民和物业之间的博弈构成了影响健康社区建设的关键因素;健康社区评价指标正沿着马斯洛需求层次不断拓展,但是高层级的评价指标面临着理想指标偏少以及可获得性偏低双重挑战。当前健康社区研究存在实践研究偏弱、建设多围绕低层级需求进行、评价体系缺少主观层面及高层级研究、影响因素对多主体的博弈关注较少等问题,未来研究应完善理论研究体系、增加健康社区实践研究的比重、开拓健康社区建设维度、拓展健康社区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广度与深度、使用便携设备注重个体时空行为研究等。
- 赵新正张得康高玮李磊李同昇李同昇朱菁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文化产业成长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以西安市核心区为例被引量:20
- 2021年
- 基于扩展强度指数、等扇分析法、核密度分析及空间句法等方法,运用1998年、2008年、2018年3个时期的文化产业企业地理数据、夜间灯光数据及城市道路网轴线模型分析西安市核心区文化产业空间成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探究二者空间关系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西安市核心区文化产业沿"东北-西南"走向扩展,其空间集聚格局逐渐由"单核""一带两核"向"一轴一带两核"演变。②核心区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沿"东北-西南"走向扩展,内部空间形态由"团状单核""条带状主次双核"向"团带状双核"演变。③核心区文化产业成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呈显著的关联性,即不同时期二者空间扩展方向基本一致,空间形态格局演变高度耦合。④核心区文化产业先导型发展模式推动城市外部空间形态的扩展,而填充型发展模式,包括在城市建成区的空间扩展与向既有产业集聚区的持续集聚推动着城市内部空间形态的优化。研究对完善文化产业空间研究体系,提升产业空间支撑城市空间转型的协同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李留通张森森赵新正权东计权东计
- 关键词:文化产业城市空间形态
- 多重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基于有向多值关系视角被引量:36
- 2018年
- 从有向多值关系视角,以中原城市群为案例区,对比分析静态网络、百度信息网络、综合交通网络的空间结构,选择经济、文化、行政、时间距离方面的7个因素构建关系回归模型,剖析3个网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3个网络之间的相关系数表现为:百度信息网络与综合交通网络>百度信息网络与静态网络>综合交通网络与静态网络且其值均高于0.582,表明整体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②在空间结构上,3个网络均表现出以郑州为中心,以京广线和陇海线为发展轴,郑州、开封、新乡、洛阳、许昌构成了骨干网络,并形成辐射与集聚优势共存的中心片区;在中心片区之外,3个网络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网络节点的辐射与集聚能力在百度信息与综合交通网络中均是正相关,而在静态网络中则是负相关;③关系回归模型的7个因素均对3个网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企业合作、行业结构相似、经济制度邻近是影响3个网络相似性较强的因素,而收入差距、文化相似、行政隶属、平均时间距离是影响它们之间差异性的因素。本研究为关系转向下的城市体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宋琼赵新正李同昇刘静玉
- 关键词:空间结构影响因素中原城市群
-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经济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基于多源灯光数据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7
- 2019年
- 基于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构建夜间灯光总量集成序列,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重心转移模型及地理探测器等定量方法,系统比较1995-2015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三大城市群经济规模呈东中西梯度递减特征,经济增速呈西中东梯度递减特征。总体差异、群内差异及群间差异均逐年缩小,群间差异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②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均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在期初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经济空间分布均呈西北-东南走向,但呈现出不同的离散趋势。③政府投资、市场水平及对外开放是推动三大城市群之间及各城市群内部经济差异的核心因素,人口规模、医疗水平、文教水平及交通水平等因子的作用随城市群区域及阶段的变化而有所差异。
- 晁静赵新正李同昇青雨馨
-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经济差异长三角协调发展
- 基于REOF-EEMD的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区域分异特征被引量:27
- 2020年
- 西南地区是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特殊地区,探究其气候变化区域分异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中选用REOF方法开展研究区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的空间分区,借助EEMD与BG分割算法等方法细致辨析了不同气候分区的气候演变特征。结果显示:①西南地区年均温和年均降水变化均可划分为3个亚区,各自的空间界限高度相似,但降水Ⅱ、Ⅲ区的界限更偏南。②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气温亚区的年均温显著升高,川渝气温变化与全球变暖同步,黔西、黔中、滇北散布若干点状冷区。各降水亚区的时空差异明显,相较Ⅲ区,Ⅰ、Ⅱ区年均降水的波动性及年代际变化的差异更显著。③ENSO事件对研究区气候变化的影响深远,不同气温、降水亚区对其的响应不尽相同。④不同气温亚区年均温序列突变点的收敛性较强,大致发生在1997年前后。不同降水亚区年均降水序列突变点的收敛性较弱。⑤各气温亚区年均温增加的持续性较强,Ⅱ、Ⅲ区尤甚。降水Ⅰ、Ⅱ区降水变化趋势不甚明显且具有一定的随机性,Ⅰ区的可能呈减速趋缓的减湿趋势,Ⅱ区的可能出现弱度减湿趋势,Ⅲ区降水趋于弱增。
- 刘晓琼孙曦亮刘彦随张健赵新正芮旸
-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区划
- 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中国城市网络外部性的空间异质性比较研究
- 2024年
- 本文以全国A股上市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数据构建的城市经济网络和以合著论文数据构建的城市知识网络为基础,借助多尺度地理加权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全国2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嵌入上述两类网络后在经济增长方面所受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实证研究和比较。结果表明:(1)嵌入不同类型城市网络后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不同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差异。相比于嵌入城市经济网络,嵌入城市知识网络对于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嵌入城市经济网络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或负向抑制两种差异化影响且呈现出小尺度溢出特征,嵌入城市知识网络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呈现大尺度溢出特征。(2)不同规模城市嵌入两类城市网络后在经济增长方面所获得的收益存在较大差异。特大超大城市嵌入城市经济网络后有较大概率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大城市和小城市分别在嵌入城市知识网络和城市经济网络后有较大概率获得高经济收益,中等城市嵌入两类城市网络后在获得高经济收益方面均无明显优势。(3)不同区域城市在嵌入两类城市网络后获得的经济收益呈现出总体上的区域性差异特征和局部地区的地理临近相似特征。东部沿海和西北地区城市从城市经济网络中获得的经济收益最高,与这些城市相临近的中西部地区城市获得的经济收益次之,内陆其他中西部地区城市获得的经济收益最低。城市嵌入城市知识网络后获得的经济收益呈现明显的由北向南梯度递减特征。
- 姚雯雯赵新正马海涛马海涛
- 关键词:空间异质性
- 中国渔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1
- 2017年
- 采用基尼系数、重心模型、ESDA方法和空间计量分析模型,探究了1988-2013年中国渔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渔业一直存在显著的地理集聚现象和空间自相关特征,渔业地理重心的变化范围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沿线的皖、赣、鄂三省以及苏、皖两省的淮河以北和江淮之间;2)渔业空间关联格局中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在26年间数量减少近半,冷点区和次冷点区数量增多,但未发生变化的类型区居于主体,发生变化的类型区基本表现为梯次逐级减弱的演变特征,各类型区初始呈现出的集中连片分布态势和梯度推移性变化规律渐趋不明显;3)渔业具有正的省际空间溢出效应,沿海地区、产业外部性、人力资本、消费需求、城镇化率、技术水平、产业外向度、政府干预度都会影响中国渔业地理集聚,而交通条件的影响作用尚未凸显。
- 李炬霖芮旸李同昇刘晓琼张健赵新正
- 关键词:渔业地理集聚ESDA
- 中国都市圈功能分工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加强城市间功能分工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至关重要。论文从都市圈视角出发,基于2008—2019年中国26个都市圈面板数据,运用区域功能分工指数、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和Tobit模型等方法,研究了中国都市圈功能分工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绝大多数都市圈功能分工水平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逐渐形成“中心城市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外围城市以发展制造业为主”的空间功能分工模式;中国都市圈功能分工水平区域差异显著,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都市圈功能分工处于较高水平,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都市圈功能分工水平较低;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都市圈功能分工形成的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进而提高了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效率;都市圈功能分工对大规模都市圈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小规模都市圈甚至因为功能分工引起的多样化经济的丧失以及交易成本的增加而抑制其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由于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存在显著优势,因而都市圈功能分工对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能够深化都市圈视角下区域分工的认知,可为都市圈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 李培庆赵新正姜永青姚雯雯郁星
- 关键词:都市圈功能分工
- 基于交通流的关中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基于关中城市群46个城镇之间的公路和铁路客运交通流数据,在多源交通流融合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关中城市群城镇空间联系格局与网络结构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关中城市群城镇空间联系整体上呈现西安—宝鸡"双中心—辐射"格局,局部上"扇形、放射状"空间联系结构较发育;(2)关中城市群网络发育水平较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不均衡性,总体上东部城镇对城市群网络的影响力强于西部城镇;(3)关中城市群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城镇具备对网络的支配作用和"掮客效应",边缘城镇的"中介效应"不显著;(4)关中城市群网络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地形条件差异、交通路网建设、城镇发展水平、行政边界壁垒4个方面因素综合影响。
- 陈浩权东计赵新正李新尧
- 关键词:城市网络交通流社会网络分析关中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