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涛

作品数:7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湿地
  • 5篇鄱阳湖
  • 3篇鄱阳湖湿地
  • 2篇水质
  • 2篇水质评价
  • 2篇CO
  • 1篇洞庭湖
  • 1篇信号
  • 1篇信号强度
  • 1篇营养化
  • 1篇云模型
  • 1篇指示生物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日变化特征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健康
  • 1篇生态健康评价
  • 1篇生态系统

机构

  • 7篇江西师范大学
  • 2篇教育部

作者

  • 7篇杨涛
  • 3篇游清徽
  • 3篇阳文静
  • 2篇王野乔
  • 2篇卢成芳
  • 2篇杨涛
  • 2篇王莉莉
  • 1篇赖格英
  • 1篇张琍
  • 1篇简敏菲
  • 1篇高丹
  • 1篇黄琪
  • 1篇徐丽婷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文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南方农机
  • 1篇湿地科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从涨退水看鄱阳湖水位-湖面面积关系被引量:9
2019年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位-面积关系对研究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所建立的鄱阳湖水位-面积关系各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原因在于忽略了涨退水对鄱阳湖水位与面积的影响。在考虑鄱阳湖涨水与退水过程的基础上,利用鄱阳湖2000~2014年实测水位数据与对应的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鄱阳湖同一水位出现多个水面面积情况下湖泊不同面积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并对鄱阳湖水面面积与水位关系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水面面积与水位关系存在不确定性,主要受鄱阳湖涨水与退水过程中鄱阳湖水面比降不同的影响;(2)在同一水位条件下,涨水过程中鄱阳湖水面面积往往大于退水过程的水面面积,同时水面面积的增减变化与涨水退水的幅度变化趋势呈一致性;(3)涨水与退水过程对鄱阳湖水位与面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低水位,随着水位增长到高水位时,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小。
曾少龙赖格英杨涛
关键词:鄱阳湖水面面积
洞庭湖湖区的水资源开发状况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洞庭湖是我国的淡水湖泊之一,近年来河底的泥沙淤积十分严重,尤其在三峡大坝运行后,情况愈演愈烈。自然环境的变化只是原因之一,主要还是人类活动改变地表状况造成的。洞庭湖区人口逐渐集聚,需要大量生活用水的同时企业也排放了大批废水,这使洞庭湖区的水质受到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工程运行影响水资源分配、水质、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城乡供水不足问题日益突出、洞庭湖湖区旱涝灾害以及生态境退化趋势明显等六个方面阐述洞庭湖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杨涛曾少龙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环境水资源
鄱阳湖南矶湿地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的日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分未淹水期和淹水期对2015年4月—2016年10月鄱阳湖南矶湿地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CO_2exchange,NEE)进行观测,分析其日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未淹水期,湿地NEE日变化呈现"U"型分布特征,日间最大CO_2吸收量为18.24μmol·m^(-2)·s^(-1),夜间最大CO_2释放量为24.92μmol·m^(-2)·s^(-1)。在淹水期,除较高洲滩及湖岸高地外,植被被水面覆盖,湿地NEE日变化无明显特征,日间最大CO_2吸收量为2.29μmol·m^(-2)·s^(-1),夜间最大CO_2释放量为12.66μmol·m^(-2)·s^(-1)。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在未淹水期南矶湿地日间NEE月平均日变化与光量子通量密度相关性最高,与气温、降水、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次之,夜间NEE月平均日变化与气温、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相关性较高。在淹水期,南矶湿地日间NEE月平均日变化与光量子通量密度、土壤含水量有关,夜间变化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气温有关。
王莉莉杨涛高晨高丹卢成芳王野乔
关键词:涡度相关鄱阳湖
鄱阳湖湿地CO_2通量观测信号扰动特征被引量:1
2016年
在高动态水位影响下,鄱阳湖区的水面积范围、形态和分布发生着显著的年际变化。受水位变化的影响,鄱阳湖周边湿地植物种群与景观变化十分明显。周期性水位变化和植物变化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CO2的吸收与释放。鄱阳湖及其周边湿地作为特殊的吞吐性湖泊生态系统,对其地球化学过程基本规律的探索,是研究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了野外综合实验站。该站位于鄱阳湖主湖区南部,是赣江前缘三角洲与鄱阳湖之间的水陆过渡地带,是鄱阳湖湿地的典型代表。利用该实验站GHG-Biomet LI-COR涡度相关能量平衡系统2015年4-8月获取的CO2通量监测数据,分析通量观测信号的扰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7月9-15日CO2通量的信号强度最好,8月9-31日信号强度最差,信号强度日变化中,较好的时段为0:00-4:00(凌晨时段),较差的时间段主要是4:00-8:00(日出时段)与19:00-22:00(日落时段);②CO2通量的信号强度受到环境水热要素的综合影响,但与气温、降水量不直接相关,水热要素影响风速、露点温度和空气中水汽含量,扰动CO2通量信号强度的稳定性,在风速强、空气中水分含量高、光合有效辐射低的情况下,CO2通量的信号强度低,不利于涡度相关技术监测生态系统的CO2通量;③利用涡度相关技术监测高动态水位变化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的CO2通量,密集的日常数据检查和仪器维护十分必要,确保监测数据质量。
王莉莉杨涛
关键词:鄱阳湖湿地CO2通量信号强度
基于雷达图的鄱阳湖湿地水质评价被引量:6
2020年
采用雷达图的方法来评价鄱阳湖湿地的水质状况,验证其在鄱阳湖湿地水质评价中的可行性。基于鄱阳湖湿地30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选取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a(Chl-a)、氨氮(NH+4-N)、总磷(TP)、总氮(TN)及重金属铜(Cu)、铅(Pb)为水质评价因子,构建水质雷达图对鄱阳湖湿地进行水质评价,雷达图红色区域的面积大小和形状能直观反映采样点的水质状况及主要的污染因子,并基于雷达图红色区域的面积大小计算雷达图水质指数。结果显示,鄱阳湖湿地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为氮、磷营养盐、重金属及Chl-a;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湿地的水质较好,而河口附近湿地的水质最差;雷达图水质指数与内梅罗指数、主成分水质指数的评价结果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其能较客观地反映鄱阳湖湿地的水质状况。与传统方法以单一数值呈现水质评价结果相比,水质雷达图以可视化的方式、多维度地呈现采样点的水质状况,其结果更直观易懂,尤其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水环境污染的认知和关注度,为水质评价及评价结果的展示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刘玲玲阳文静游清徽游清徽简敏菲方娜杨涛杨涛杨涛
关键词:雷达图可视化水质鄱阳湖湿地
基于云模型的鄱阳湖秋季周边湿地水体富营养化评价被引量:17
2019年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评价过程中存在随机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基于鄱阳湖周边湿地30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选取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及透明度(SD)为水质评价因子,生成云模型对鄱阳湖周边湿地水体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并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反映了鄱阳湖周边湿地水体总体上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该方法能为鄱阳湖湿地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提供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方娜游清徽刘玲玲李菊媛卢成芳卢成芳张琍杨涛杨涛阳文静
关键词:云模型富营养化水质评价鄱阳湖湿地
IBI应用于湿地生态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7年
综述了生物完整性指数(IBI)指数的构建方法,概述了IBI在不同湿地类型中及国内外的应用情况.IBI在河流、溪流和湖泊湿地中应用最广泛,采用最多的指示生物是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主要用于评估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对湿地生态健康的影响及湿地保护管理措施的成效.提出今后须着重考虑对IBI构建方法的优化,同时与遥感、地统计等其他技术手段相结合,拓展IBI方法的空间适用范围,使其成为不同尺度湿地生态监测的有效手段.
徐丽婷阳文静游清徽杨涛黄琪王野乔
关键词: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指示生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