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加双

作品数:6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湿地
  • 4篇土壤
  • 3篇沼泽
  • 3篇三江平原
  • 2篇沼泽湿地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水位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凋落物分解
  • 1篇有机碳
  • 1篇蒸发
  • 1篇三江平原湿地
  • 1篇生态试验
  • 1篇生态试验站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量碳
  • 1篇湿地土壤
  • 1篇试验站
  • 1篇数据集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长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6篇张加双
  • 2篇宫超
  • 1篇李晓欣
  • 1篇张法伟
  • 1篇何其华
  • 1篇尹春梅
  • 1篇戴冠华
  • 1篇李猛
  • 1篇路永正
  • 1篇张心昱
  • 1篇章熙锋
  • 1篇唐新斋
  • 1篇孙晓敏
  • 1篇何永涛
  • 1篇朱治林
  • 1篇蒋正德
  • 1篇王吉顺
  • 1篇石福习
  • 1篇赵岩
  • 1篇郭跃东

传媒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中国科学数据...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土壤与作物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三江平原泥炭沼泽孔隙水甲烷浓度变化动态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5
2015年
湿地土壤孔隙水甲烷浓度变化动态对于揭示湿地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于2012年和2013年对三江平原毛苔草泥炭沼泽不同土壤深度孔隙水甲烷浓度的季节变化动态进行监测,并分析了其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季孔隙水甲烷浓度呈单峰变化趋势,不同土层甲烷浓度峰值(80.45~490.95μmol·L-1)主要集中在湿润的生长季末,但年际间存在显著差异;从土壤剖面来看,土壤融通之后,孔隙水中甲烷浓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表层(5 cm和10 cm)甲烷浓度主要受到株高(R2=0.6,p=0.005)和土壤充水孔隙率(R2=0.36,p=0.01)的影响,而深层(20~40 cm)甲烷浓度主要受到土壤温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还表明,表层土壤孔隙水甲烷浓度能够解释生长季甲烷排放通量变化的26%~60%,而且短期的极端降雨事件可能不会对甲烷浓度以及甲烷排放产生即时影响,而是出现大约一周的延迟(time lag)现象,这主要取决于实际土壤湿度.
朱晓艳宋长春郭跃东石福习张加双乔田华
关键词:孔隙水泥炭沼泽土壤温度
2005~2014年CERN野外台站气象观测场土壤含水量数据集被引量:5
2017年
土壤水分是影响陆地-大气边界层能量和物质传输的重要因子。土壤水分含量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陆地生态系统水环境长期定位观测的重要指标。截至2014年,CERN全国范围内包括农田、森林、草地、荒漠与湿地等生态类型的34个陆地生态系统台站,依据陆地水环境观测规范、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规范,设立观测样地,并开展土壤含水量的长期定位观测与数据汇交及质控工作。CERN水分分中心选取了这34个台站2005~2014年气象观测场的土壤含水量长期监测数据,通过进一步统一规范数据格式,形成了全国范围内较长时间序列的公开共享数据集,为土壤含水量时空动态的遥感反演、模型估算验证提供地面实测数据支撑。
唐新斋袁国富朱治林朱治林孙晓敏张心昱戴冠华孙晓敏傅伟常学向戴冠华何其华傅伟黄苛郭永平何其华何永涛李伟姜峻蒋正德李猛李伟李玉强李晓欣李新虎孙聃李玉强鲁志云苏宏新王书伟徐文婷杨风亭王吉顺王书伟徐文婷杨风亭尹春梅张法伟张加双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含水量台站CERN
2005–2015年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水分监测数据集
2020年
本文水分监测数据集选自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三江站)的水文观测数据,包括2005–2015年的地下水水位、沼泽湿地积水水深、水面蒸发。数据采集和质量控制严格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制定的《陆地生态系统水环境观测规范》进行,对开展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水文特征研究具有良好的数据支撑作用。
张加双路永正路永正
关键词:地下水水位水面蒸发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垦殖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影响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沼泽湿地垦殖对全球碳循环有重要影响,可以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反馈调节作用。土壤微生物学指标是反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最敏感的指示因子,可以在早期反映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情况。以我国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湿地垦殖为水田(15a)和旱田(25 a)3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沼泽湿地垦殖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变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沼泽湿地垦殖为水田和旱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显著降低(P=0.001),其中有机碳平均降低了31.50%、51.38%,全氮降低了49.81%、63.88%,旱田减少量显著高于水田,垦殖后全氮损失量高于有机碳引起土壤质量的下降。湿地开垦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基础呼吸显著降低(P〈0.001),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可利用性下降,微生物活性降低,但开垦后二者在0~10和10~20 cm土层间的差异变弱;微生物熵总体表现为降低趋势,旱田和沼泽湿地0~10 cm土层差异不显著(P=0.728),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05),反映出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的降低;湿地垦殖后,水田土壤呼吸商(q CO2)升高,而旱田q CO2值显著降低(P=0.003),说明微生物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对底物基质碳源利用策略发生改变;经回归分析发现,q CO2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微生物对基质碳利用率随土壤质量的改善而降低。
宫超宋长春谭稳稳张加双
关键词: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三江平原垦殖
磷添加对三江平原湿地小叶章立枯质量和分解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立枯分解是湿地植物凋落物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湿地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磷大量流入到自然湿地中,可能会引起草本植物凋落物质量及立枯期分解过程的变化。通过磷添加控制试验(对照,0 g·m^(-2)·a^(-1);磷添加,1.2 g·m^(-2)·a^(-1)),探讨三江平原草甸中土壤磷可用性增加对优势植物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地上部分(杆和叶片)凋落物质量及其在立枯期的分解过程的影响,以揭示磷可用性变化对植物立枯期碳与养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添加引起叶片凋落物氮和磷含量的升高,升幅分别为8.35%和28.33%,但对杆凋落物无显著影响(P>0.05)。在一年的立枯期内,来自于不同磷添加处理的凋落物质量损失速率及微生物呼吸速率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磷添加使立枯期叶片凋落物养分残留量(以百分比计)显著减少(P<0.05):分解一年后,来自于P添加处理的叶片凋落物氮和磷残留量分别为106.64%和49.34%,而对照处理分别为121.84%和63.58%。因此,在该地区的淡水湿地中,人类活动引起的磷富营养化将会通过提高植物组织的养分含量,改变其在立枯阶段的养分释放动态,从而对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张新厚谭稳稳张加双宋长春
关键词:凋落物分解湿地
无机氮添加对湿地土壤CO2和N2O排放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碳氮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两大元素,具有高度耦合性,通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全球环境。湿地是重要的陆地碳汇,特殊环境特点导致土壤有机碳大量积累,大气氮沉降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氮可利用性增加将严重影响湿地碳氮循环过程。然而,不同形态比例的无机氮添加对湿地土壤CO 2和N 2 O排放变化影响还不清楚。本研究以三江平原小叶章季节性积水沼泽湿地和水稻田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比例NH+4-N/NO-3-N添加(1∶0、3∶1、1∶1、1∶3和0∶1,即T1、T2、T3、T4和T5)对CO 2和N 2 O排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添加氮相比,不同比例NH+4-N/NO-3-N添加后CO 2排放明显降低,其中小叶章湿地和水稻田0~10 cm土层CO 2排放分别降低了25.6%(T1)~51.0%(T5)、21.2%(T3)~42.6%(T4),10~20 cm土层则降低了4.39%(T3)~34.5%(T5)、20.4%(T1)~33.2%(T4),CO 2排放随NO-3-N的增加而减少;NH+4-N/NO-3-N添加后小叶章湿地不同土层N 2 O排放变化没有明显规律,但水稻土N 2 O排放显著增加(T5处理除外)。培养结束后,小叶章湿地和水稻土壤微生物量碳在不同无机氮添加处理、不同土层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通过合理管理农业生产活动中无机氮肥种类搭配的使用可以促进湿地土壤碳固定,减缓N 2 O排放,进而减缓全球变暖进程。
张丹宫超宋长春张加双
关键词:N湿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