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斌

作品数:4 被引量:50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司法
  • 1篇信息传播
  • 1篇言论
  • 1篇言论自由
  • 1篇司法公开
  • 1篇司法权
  • 1篇司法权力
  • 1篇群体极化
  • 1篇网络民意
  • 1篇民意
  • 1篇考量
  • 1篇互联网时代
  • 1篇价值重估
  • 1篇割据
  • 1篇公共
  • 1篇公共论坛
  • 1篇法权
  • 1篇法治
  • 1篇法治文化
  • 1篇博弈

机构

  • 3篇浙江大学

作者

  • 3篇姜斌
  • 2篇钱弘道

传媒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政法论坛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司法公开的价值重估——建立司法公开与司法权力的关系模型被引量:34
2013年
当前我国法院系统进行的司法公开化改革将司法公开的主旨定位为对法院的公众监督和媒体监督,地方法院在改革措施上将公众和司法权的主要关系局限为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通过两个模型可以说明公众、媒体与司法权的正向关系。第一个模型通过诉讼活动对当事人声誉的影响,分析司法公开如何通过"信号"机制提高法院判决执行力;第二个模型从"公众强制机制"出发,分析司法公开对于法院与行政机关在权力博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两个模型说明,在强调公众和媒体对法院活动进行监督的同时,我们忽视了公众、传媒对司法权的强化作用,当前司法公开改革从理念到具体措施尚需补充完善。
钱弘道姜斌
关键词:司法权司法公开博弈
司法中群体观念的形成机制——司法如何应对民意的前提考量被引量:12
2010年
探究司法如何应对民意,就必须加强对民意形成过程的认识和理解。"群体极化"理论对网络时代的民意形成机制有较强的解释力。理论上,群体极化效应主要由两个机制形成:名誉机制和信息机制。中国因其国情也给群体极化效应提供了特殊要素,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交流模式加剧了群体观念极化的频繁发生。本文以论述"群体极化效应"为主线,加入对关于民意形成机制的其他成果的简单综述,以期能够引起法学界对民意本身的重视。
姜斌
关键词:民意群体极化网络民意司法
“信息割据”下的沟通失效与公共论坛重建——发现互联网时代新的公共论坛原则被引量:4
2013年
传统公共论坛原则关注宪法上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平等保护,却无法解决互联网时代的沟通无效问题。互联网带来了信息传播工具和主体的变革,但由于"信息割据"造成的沟通失效,网络发展对政治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主要表现在"观念市场"的失灵、"群体极化"、标签化倾向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一种新的公共论坛原则对解决这种无效沟通问题提供了可能方案,这种以公共性、兼容性、有效性为核心的新公共论坛原则试图在充分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消减网络传媒的副作用,也为主流媒体如何成为真正的主流、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提供了启示。
钱弘道姜斌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言论自由公共论坛法治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