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少博

作品数:75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哲学宗教
  • 13篇历史地理
  • 7篇政治法律
  • 7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5篇国学
  • 9篇东学
  • 8篇渊源
  • 7篇儒学
  • 7篇明治
  • 7篇公德
  • 5篇道德
  • 4篇日本共产党
  • 4篇周易
  • 4篇主义
  • 4篇明治时期
  • 4篇共产党
  • 3篇易经
  • 3篇章太炎
  • 3篇儒家
  • 3篇儒家思想
  • 3篇军国主义
  • 3篇《周易》
  • 2篇宣言
  • 2篇以人为本

机构

  • 75篇西安电子科技...
  • 3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南开大学

作者

  • 75篇史少博
  • 1篇张文青

传媒

  • 9篇社科纵横
  • 8篇天中学刊
  • 6篇兰州学刊
  • 5篇管子学刊
  • 4篇理论学刊
  • 4篇东方论坛(青...
  • 3篇东疆学刊
  • 3篇甘肃社会科学
  • 2篇北方论丛
  • 2篇学术界
  • 2篇自然辩证法研...
  • 2篇长江论坛
  • 2篇学术探索
  • 2篇哲学分析
  • 1篇哲学动态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孔子研究
  • 1篇周易研究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 3篇2022
  • 6篇2021
  • 10篇2020
  • 5篇2019
  • 12篇2018
  • 12篇2017
  • 11篇2016
  • 10篇2015
  • 6篇2014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藤田大诚对日本明治“国学”与近代神道学关系的研究
2017年
藤田大诚对日本明治时期"神道研究"如何兴起进行了考证,通过整理、分析日本明治时期进行"神道学"兴起以及发展脉络,他认为传统"国学史"的神道研究,是在传统性的"国学"系的学问的基础上,导入了近代以后"哲学"的学问给予了刺激的结果。藤田大诚还论证了日本明治时期的国学与近代神道学的关系,指出大正时期的"近代神道学"成立的前提,是以"国体"的学问、同时排除"神道"的宗教性作为"近代国学"发展的根据,在强调日本固有之学这点上,日本近代"国学"与"神道学"具有一致性。
史少博
关键词:明治时期
中国近代“国学”的“东学”渊源
2018年
中国近代学者一般把"日本学术"称谓"东学"。虽然中国古代早有"国学"之词,但是古代的"国学"一般指国家的贵族学校。然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一般指本国传统固有的学术。在中国近代,一度出现了"国学"热,根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密切关系。其一,中国近代"国学"概念源于"东学"。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概念借用了近代"日本学术"中的"国学"概念。其二,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的思想深受"东学"影响。中国近代"国学"大师中,大多数国学大师思想都受到了近代日本学术的影响,即受了"东学"之影响。梁启超、康有为、王国维、章太炎、黄遵宪、刘师培等大多数中国近代国学大师,都数次东渡日本,其思想深深留有"东学"之烙印。其三,中国近代从"西学热"到"国学热"深受"东学"影响。由于中国近代"国学"大师受到日本近代"国粹派"思想的巨大刺激,思维方式从热衷于"西学"的对外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转向了潜心研究本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国学热",并且力图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之精神,铸造东方中华之魂,以求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故而,不可回避地说: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史少博
关键词:渊源
日本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上的突破点”被引量:2
2018年
日本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及理论的创新,都集中体现在日本共产党的纲领中,日本共产党的著名代表不破哲三认为:日本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突破点”有三个:其一,革命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论。针对日本的形势进行了发展,认为在日本应该进行民主主义革命。日本共产党认为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实现国家的真正独立、不允许霸权主义的国际秩序;打破无规则资本主义的现状、保障国民的生活和权利、形成有规则的经济社会,并且不断地取得多数国民的支持,逐步在议会中取得领导权。其二,世界情势论。日本共产党用数据分析了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所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是逐步下滑的,与此同时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国家的经济所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几乎是成倍增长的,由此从理论上可以认为:从世界情势看,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国家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其三,未来社会论。在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点是:日本共产党认为我们展望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是再一次的强调通过市场经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日本共产党纲领中指出:通过市场经济进入社会主义,是根据日本的条件形成的社会主义法则性的发展方向。
史少博
关键词:日本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中的民族观及当代意义被引量:4
2018年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它不仅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必然性,而且将人类社会发展同民族问题联系起来进行了考察,揭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的片面性、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进而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也将逐渐消失,走向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共产党宣言》形成了系统的民族观。当今,全球正面临"孤立主义"、"霸权主义"、"唯我优先"、"唯我独大"等狭隘民族观的挑战,探究《共产党宣言》中的民族观,对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倡议蕴含的民族观,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史少博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民族
日本地震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被引量:1
2014年
因为憎恨日本的右翼及军国主义,而拒绝学习日本的长处是不明智的。师夷长技,为了同胞的生命,敢于借鉴日本的地震对策,以减轻地震对我国的伤害。日本的地震预知、日本的地震紧急警报、日本抗震的建筑、日本的救灾应急机制、日本的震前训练、日本的避难所的设立等等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日本的地震对策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要健全我国的救灾机制和有关法律,不让唐山、汶川的悲剧重演。
史少博
关键词:地震对策
明治时代的传染病预防与废弃物规则及对我国启迪
2020年
日本明治时代的传染病预防法与废弃物的规则的细致与完善,值得现代人重新审视与借鉴。历史上,日本也多次爆发传染病,直至明治时代初期,当传染病疯狂流行时,还会死亡数万人。明治政府颁布了相关的法律以及比较健全的相关的条例,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日本明治时期的"传染病预防法"与废弃物规则启示我们:法律秩序是一种最重要、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形式,健全、精细的相关法律以及条例,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关键。
史少博
关键词:明治时代传染病预防
论日本"神道"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神道是日本从太古就有的宗教信念并按照其宗教信念行事的综括名称.日本神道虽然是日本固有的信仰,不仅是日本民族创作、纯粹固有的东西,而且还具有包容性、应化性,以佛教、儒教为首,包容了道教、阴阳五行说、老庄思想等,可以说日本"...
史少博
关键词:儒家思想
论苏轼易学与王弼易学之同异
2015年
王弼解《易》非常注重义理,提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和"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等观点,丰富、完善了义理派的理论体系;苏轼解《易》亦把重点放在"推阐理势"、阐述义理方面,通过简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独到的观点,融合象数而阐明义理。苏轼与王弼解《易》显然都注重义理,观点虽然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还有相异之点:王弼以老解《易》,而苏轼以郭象之庄解《易》。
史少博
关键词:义理
本居宣长对儒学思想的否定
2014年
本居宣长是日本复古国学的集大成者,在日本被誉为江户时期四大国学名人之一。他以"完全摆脱中国思想"为治学目标,极力排斥儒学思想。其一,探求"古道",否定儒学思想。本居宣长通过日本的古文辞学,根据日本的古典著作阐述"古道",认为儒家思想和佛教曲解和遮蔽了日本"古道"的真意,试图摈弃儒家思想和佛教。其二,推崇"神",否定儒学思想。本居宣长否定中国儒学中重视天命、轻视"神"的思想,推崇"神",割裂儒学与日本神道的关系,并且在日本哲学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其三,提倡日本精神,排斥儒学思想。本居宣长主张通过古神话、古传说了解日本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探求日本精神的文化的本质和源泉。他推崇的日本至上优位论,以及日本精神,被后来日本的军国主义者所利用,成为军国主义者向外扩张的理论来源,给亚洲人民造成了灾难和无尽的伤痛。
史少博
关键词:儒家思想军国主义
朱熹论“气禀”与人的道德被引量:1
2020年
朱熹强调后天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也认为"气禀"决定"人之初"的先天"道德"差异性,认为"人之初"人的秉性之差异,就是因为所禀之"气"的昏、明、厚、薄之别而造成。朱熹认为"人之初"所禀的"五行"之"气"与人的"仁""义""礼""智""信"也有密切关系,论证了"人之初"道德具有先验性。朱熹认为"气禀"浊偏成为恶之根源,主要是因为昏浊之气造成对本性的隔蔽,从而影响了人的善的本质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我们反对"命定论"、反对"宿命论",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每个人都存在着个性的不同、天生秉性的差异,我们汲取朱熹理论中的合理因素,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秉性特点,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道德教育的方式,力图更好地、更有效地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朱熹"人之初""道德"差异性决定了道德教育的方式的因人而异,启迪我们针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道德教育方法。
史少博
关键词:道德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