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肿瘤
  • 2篇细胞
  • 1篇电磁
  • 1篇电磁辐射
  • 1篇电磁脉冲
  • 1篇肾肿瘤
  • 1篇梭形
  • 1篇梭形细胞
  • 1篇梭形细胞癌
  • 1篇脾脏
  • 1篇脾脏损伤
  • 1篇组织化学
  • 1篇黏液
  • 1篇黏液样
  • 1篇黏液样小管状...
  • 1篇细胞癌
  • 1篇小管
  • 1篇临床病理
  • 1篇临床病理观察
  • 1篇淋巴

机构

  • 3篇解放军第40...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即墨市人民医...

作者

  • 3篇刘小玲
  • 2篇张伟
  • 2篇王炜
  • 1篇俞洵宗
  • 1篇赵辉
  • 1篇陈娟
  • 1篇左红艳
  • 1篇姚华
  • 1篇王德文
  • 1篇高亚兵
  • 1篇尚芳芳
  • 1篇彭瑞云
  • 1篇刘燕

传媒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体视学与...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2例肾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66岁和54岁。1例因体检被发现,另1例因贫血就诊。病理检查:肉眼瘤组织切面呈实性、灰白色,边界多清楚,未见囊性变。镜下瘤组织由多少不一的小管状和梭形细胞区构成,间质富含黏液。瘤细胞部分呈立方状,胞浆透明或弱嗜酸颗粒状,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分裂相少见。部分细胞梭形,束状或编织样排列,似平滑肌瘤。1例以立方状细胞成分为主,另1例以梭形细胞成分为主。免疫组织化学:2例瘤细胞均呈CK(AE1/AE3)、EMA、Vimentin阳性,其中1例并呈Syn局灶阳性;而desmin、CgA、S-100、SMA、CD117、CD34、CD10、HMB45、p53、ER及PR均阴性,Ki67指数均小于1%;术后分别随访7月和11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肾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为罕见的肾脏低度恶性肿瘤,病理诊断时需与其他肾肿瘤鉴别。
张伟俞洵宗王炜刘小玲
关键词:肾肿瘤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3种波段电磁辐射致大鼠脾脏损伤的定量比较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比较3种不同波段电磁波全身照射后脾脏损伤病理变化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电磁脉冲(EMP)、S波段高功率微波(S-HPM)和X波段高功率微波(X-HPM)全身照射Wistar大鼠120只,并设伪照射40只为对照组。分别于辐照后6 h、1 d、3 d、7 d、14 d、28 d、6 m、12 m分批麻醉活杀,取脾脏组织,分别制作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根据淋巴细胞凋亡数、增生程度、脾小体萎缩程度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对辐射损伤的生物学效应进行定量检测和分级。结果电镜下在不同时期均可观察到凋亡和坏死图象。光镜下:三个实验组大鼠辐照后脾脏发生相似的损伤效应,即早期以淋巴细胞凋亡为主,伴随脾小体不同程度的萎缩,中晚期淋巴细胞开始增生和间质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病变经历平台期、高峰期和修复期,各期出现的时间、平台期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程度均存在组间差异:上述变化均以X-HPM组和S-HPM组重于和早于EMP组,尤其以X-HPM组最为明显。结论3种不同波段电磁波均可导致脾脏基本相似的时相性辐射效应,表现为淋巴细胞凋亡、脾小体萎缩、淋巴细胞增生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所致效应的程度及其时相性变化因辐射源的种类和频率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
王炜王德文左红艳陈娟高亚兵彭瑞云姚华刘燕刘小玲
关键词:电磁脉冲脾脏淋巴细胞
鼻腔脑膜瘤1例被引量:1
2015年
患者男性,59岁,右侧渐进性鼻阻半年。患者于半年前受凉后出现右侧鼻腔阻塞感,呈间歇性不完全性阻塞,持续时间大约1周,伴流清涕、喷嚏,无鼻腔异味,无鼻腔出血,无发热、畏寒,无恶心、呕吐,无头痛,自服抗生素类药物后好转;近半年来,症状反复存在,呈进行性加重,受凉或感冒后加重。临床诊断:右侧鼻腔息肉。
赵辉尚芳芳刘小玲张伟
关键词:鼻腔肿瘤脑膜瘤病例报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