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超

作品数:27 被引量:161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秸秆
  • 8篇土壤
  • 7篇还田
  • 6篇微生物
  • 6篇秸秆还田
  • 4篇氮肥
  • 4篇腐解
  • 3篇养分
  • 3篇砂姜
  • 3篇砂姜黑土
  • 3篇水稻
  • 3篇作物
  • 3篇微生物入侵
  • 3篇秸秆腐解
  • 3篇教学
  • 3篇教学改革
  • 3篇黑土
  • 3篇腐熟
  • 3篇腐熟剂
  • 3篇促生

机构

  • 27篇安徽农业大学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安徽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安徽省土壤肥...
  • 1篇河海大学
  • 1篇蚌埠学院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安徽六国化工...
  • 1篇江西省红壤研...
  • 1篇安徽省林业科...
  • 1篇安徽省文胜生...

作者

  • 27篇马超
  • 12篇郜红建
  • 11篇柴如山
  • 8篇叶新新
  • 7篇王擎运
  • 5篇屠人凤
  • 5篇朱林
  • 3篇章力干
  • 3篇张震
  • 2篇张朝春
  • 2篇黄界颍
  • 2篇邬刚
  • 2篇马超
  • 1篇刘满强
  • 1篇朱江
  • 1篇董言香
  • 1篇李大明
  • 1篇江彤
  • 1篇刘荣
  • 1篇姜瑛

传媒

  • 4篇安徽农业大学...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土壤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土壤与作物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秸秆配伍腐秆剂还田的最适氮肥运筹方案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为明确沿淮地区秸秆配伍腐秆剂还田条件下氮肥的最佳施用方案,提升该区秸秆还田替代化学肥料的效率。利用布设于安徽霍邱的麦秸配施腐秆剂还田试验,比较了不同氮肥运筹处理:(1)麦秸还田+腐秆剂(CN_(105),C/N=105∶1);(2)麦秸还田+腐秆剂+减基增穗施N肥(CN_(24),C/N=24∶1);(3)麦秸还田+腐秆剂+推荐方案施N肥(CN_(18),C/N=18∶1);(4)麦秸还田+腐秆剂+增基减穗施N肥(CN_(12),C/N=12∶1),在秸秆腐解和水稻生产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氮基肥用量会显著影响腐秆剂的促腐速率,C/N为18∶1时还田秸秆的腐解速率最大(k=0.023),较CN12和CN24处理可分别提高43.75%和35.29%;CN_(18)处理的水稻产量与CN_(105)、CN_(24)和CN_(12)处理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分别为13.64%、0.09%和13.09%(P>0.05);秸秆腐解率与水稻产量和水稻千粒重呈正相关,而与水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呈负相关,其中与产量的相关性显著(P<0.05)。由上可知,沿淮地区麦秸配施腐秆剂还稻田时配施氮基肥使初始C/N为18∶1可显著加速秸秆腐解,并有增产的趋势。
庄睿花朱媛媛王玉宝高楠柴如山朱林马超
关键词:腐秆剂水稻产量
我国典型省份小麦和玉米农田化学氮肥施用与生产运输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被引量:7
2019年
基于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文献调研方法,估算了我国河南、河北和山东3个典型省份在小麦和玉米上消费的化学氮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化学氮肥施用产生的土壤N_2O直接排放、通过挥发沉降和淋溶径流途径损失的氮素导致的N_2O间接排放以及不同种类化学氮肥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结果表明:河南、河北和山东3个典型省份在小麦上消费的化学氮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1536万、847万、1153万t CO_2–eq·a–1,单位播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2.85、3.61、3.09 t CO_2–eq·hm–2·a–1,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0.46、0.60、0.51 t CO_2–eq·t^(–1)·a^(–1);相应省份在玉米上消费的化学氮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717万、720万、912万t CO_2–eq·a–1,单位播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2.19、2.27、2.92 t CO_2–eq·hm–2·a–1,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0.40、0.43、0.46 t CO_2–eq·t^(–1)·a^(–1)。研究表明,化学氮肥消费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化学氮肥在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化学氮肥施用导致的土壤N_2O直接排放这两部分。
柴如山王擎运叶新新叶新新马超屠人凤
关键词:化学氮肥N2O温室气体排放
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子被引量:2
2020年
森林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异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态恢复方向。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一直不清晰。为探明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随林分类型、海拔和土层的变化特征,2016年10月在安徽省东至县梅城林场选择不同林分、不同海拔的6块样地,分层采集0~20 cm和20~40 cm的土样,测定了土壤酸碱度、电导率、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全氮等化学性质。结果表明:1)该人工林地的土壤化学性质主要由林分类型主导,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电导率和总有机碳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别,针叶林的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P<0.05);2)林分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与植物群落多样性无关,主要是通过林木种类(即群落的优势种群)发挥作用的;3)海拔对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也有显著影响(P<0.05),海拔越高土壤性状越好;4)随剖面深度增加,林分类型对土壤特性的影响将增强,海拔的作用会减弱。综上,调控林分类型是改善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有效措施,种植针叶林能有效提升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亚表层土壤活性碳的比例。
王时聪夏尚光许邶黄薇庄睿花马超柴如山王擎运郜红建
关键词: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林分类型土层深度
秸秆还田配施腐秆剂下不同氮肥运筹对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为探明秸秆促腐还田条件下沿淮地区不同氮肥运筹对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为秸秆还田后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通过沿淮麦田的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稻秸还田+腐秆剂(CN_(52),C/N=52∶1)、稻秸还田+腐秆剂+增基减拔施N肥(CN_(11),C/N=11∶1)、稻秸还田+腐秆剂+常规施肥(CN_(17),C/N=17∶1)和稻秸还田+腐秆剂+减基增拔施N肥(CN_(22),C/N=22∶1),并对耕层土壤养分、不同形态碳素、不同形态碳素有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土壤碱解氮以CN_(17)最高,为166.23 mg·kg^(-1),而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以CN_(11)最高,分别为22.12和138.75 mg·kg^(-1);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有效率和可溶性有机碳有效率均以CN_(11)最高,分别为15.52 g·kg^(-1)、11.87 g·kg^(-1)、38.04μg·kg^(-1)、76.49%和0.25%;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也以CN_(11)最高,为204.19;土壤养分含量、碳素有效率与土壤碳库指数的相关性最高。总之,沿淮地区稻秸促腐还田施用氮肥调节土壤初始C/N至11时,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中活性组分含量及其有效率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提升效果最大。
何治逢王时聪尹众王鑫柴如山邬刚刘荣师焕芝马超
关键词:秸秆还田腐秆剂氮肥运筹土壤养分活性有机碳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被引量:1
2019年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要途径,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而现阶段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很好地联系生产实践、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与拓展,创新并融合了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叶新新柴如山史书林李军利马超王擎运章力干屠人凤
关键词:创新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淹水和好气条件下东北稻田黑土有机碳矿化和微生物群落演变规律被引量:11
2017年
通过360 d室内恒温(30℃)培养,研究淹水和好气条件下土壤碳的动态变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淹水条件下,土壤TOC(总有机碳)降幅(8.68%)略高于其在好气条件下的降幅(6.23%),但差异不显著(P>0.05),DOC(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在好气条件下的含量(P<0.05)。土壤有机碳在淹水条件下的矿化速率常数(0.009 5)显著高于其在好气条件下的矿化速率常数(0.007 5)。土壤淹水条件下的AWCD_(96h)(96 h平均光密度)呈现0~15 d显著低于好气条件、30~60 d差异不显著、60~360 d显著高于好气条件的规律(P<0.05)。淹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由以利用氨基酸类碳源为主,演变为以利用酚酸类(30~60 d)和氨基酸类碳源(180~360 d)为主;而在好气条件下则演变为以利用多聚物类碳源(60~360 d)为主。淹水提高了土壤DOC含量,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可利用底物和微生物活性,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酚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利用,加快了土壤有机碳矿化。
张敬智马超郜红建
关键词:矿化特征水分条件微生物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
整合分析秸秆还田对农田杂草多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2024年
整合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农田杂草多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可为秸秆还田利用情景下的草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2000-2022年间发表的41篇关于秸秆还田对草害影响的论文,整理得到426组杂草多度和多样性数据,并运用整合分析方法,探讨作物类型、秸秆还田量、土壤质地、气候条件等因素对秸秆还田抑草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总体上可显著降低农田杂草多度和多样性,抑制效应分别为-42.4%和-8.5%。2)不同条件下秸秆还田的抑草效应存在差异。其中,作物类型是影响秸秆还田对杂草多度抑制效应的关键因子,将秸秆还于稻田、玉米田或油菜田可显著降低杂草多度,抑制效应分别为-62.3%、-34.6%和-56.9%,而将秸秆还于小麦田时的抑制效应(-7.1%)不显著;秸秆还田量是影响秸秆还田对杂草多样性抑制效应的关键因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秸秆还田对杂草多样性的抑制效应显著增强(R2=0.021, P<0.05)。因此,秸秆还田可有效抑制农田草害的发生,而在不同条件下其对杂草多度和多样性的抑制效应存在差异。综合来看,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将秸秆以>7000 kg·hm^(-2)的量还于稻田对杂草多度的抑制效果最好,而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以同等量的秸秆还于油菜田时可以更好地抑制杂草多样性。
苏尧叶苏梅鲁梦醒马跃王玉宝王珊珊柴如山叶新新张震马超
关键词:秸秆还田杂草多样性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被引量:2
2018年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是高等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多数院校该课程教学均无显著成效。为此,从课时数、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当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了探索。明确指出通过明确课程的教学定位,深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重视教学资料的优化,加强师资建设和教学方式、手段改进,或可解决当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教学的问题,为培养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马超史书林屠人凤叶新新柴如山王擎运黄界颍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腐熟剂对茭白秸秆堆肥腐熟效果的影响
2023年
为验证不同腐熟剂对茭白秸秆堆肥的腐熟效果,通过分析秸秆外观、秸秆堆肥养分含量变化以及堆肥产物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红壤丘陵区气候条件的秸秆腐熟剂。本文将腐熟剂接种到以茭白秸秆、畜禽粪以及尿素为材料的堆肥中,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不添加腐熟剂(CK)、添加谷霖微生物腐秆剂处理(T1)、添加沃宝秸秆腐熟剂处理(T2)、添加低量EM菌剂处理(T3)和添加高量EM菌剂处理(T4)。结果表明:在堆肥过程中添加腐熟剂的堆腐外观的变化程度更明显,微生物菌剂处理的C/N在堆肥的60 d降至7.8~10.8,而对照CK则为12.7。随着腐熟过程的推进,pH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水溶性铵态氮和硝态氮呈先升后降的趋势。60 d时,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种子发芽指数为85.4%~96.5%,CK为84.6%。可见,腐熟剂能提高腐解产物的速效养分,加快茭白秸秆的腐解进程,增加秸秆的腐熟程度,降低秸秆腐熟发酵物植物毒性,其中以低量EM菌剂处理效果最好。
邬刚俞飞飞俞飞飞马超袁嫚嫚袁嫚嫚孙志立葛治欢董言香孙义祥
关键词:腐熟剂堆肥EM菌剂
微生物入侵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9年
探明生物入侵的影响因素能够有效防治生物入侵,减少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但现有的入侵研究主要集中于动植物入侵,对微生物入侵关注较少。本文综述了外来微生物自身属性、入侵地生物和非生物状况以及外来种和土著种之间差异等对微生物入侵的影响,比较了微生物入侵与动植物入侵、微生物定殖之间的差别,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内容。外来微生物入侵受其自身种系、形态、大小等特性,入侵地生物多样性、天敌、有效资源等生物或非生物因子,以及外来-本地种谱系距离、生态位差异、相对适应性差异等三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但不同因素之间的关联度、交互性及相对贡献仍不清楚。外来微生物入侵过程与动植物入侵过程、微生物定殖过程有诸多类似之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差异。今后,需加强研究外来微生物独特性状(如:持留状态和群体感应等)对其入侵影响,关注微生物进入新环境的存活数量、扩散范围和影响程度,加强利用定殖研究中常用的微生物作为入侵物种验证经典入侵理论,以及注重观察全球变化下外来微生物的入侵趋势和区分微生物在不同入侵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马超庄睿花王时聪杨欣润柴如山王擎运叶新新张震郜红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