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祎喆 作品数:4 被引量:38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地震可预测性研究的CSEP计划及其启示 被引量:8 2009年 地震可预测性是当前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关注的前沿问题,对此问题的关注也代表了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现状,即采用更务实的态度、"循序渐进"地研究地震的可预测属性。本文介绍了国际上目前在地震可预测性研究中影响较大的"地震可预测性合作研究"(Collaboratory for theStudy of Earthquake Predictability,CSEP)计划,通过对CSEP计划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技术特点的介绍,讨论了其对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可能的启发意义。 蒋长胜 赵祎喆亚洲地区Benioff应变释放和强震活动的周期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9 2010年 为研究亚洲地区强震Benioff应变释放和周期性活动特征,本研究采用了1900—1999年的IASPEI百年目录和2000—2008年的全球CMT目录组成的混合目录,分别考察了亚洲地区1900—2008年MW6.9以上强震的Benioff应变释放时间演化、深浅源地震的累积Benioff应变线性偏离和MW8.0以上强震周期性活动的Rydelek-Sacks检验三方面内容。结果表明,Benioff应变释放整体上大致存在30年左右的强弱起伏;深、浅源地震的累积Benioff应变线性偏离具有不同的周期性活动,其中深源地震约为40年左右,浅源地震具有更长的活动周期;MW8.0以上强震的发生存在33±2年的周期性活动。作为结果的外推,亚洲地区未来10年的强震活动正处于以1990—2020年为活动周期的后三分之一阶段,应变释放水平相对2000—2010年较低,可能与1990—2000年的水平相当。 蒋长胜 赵祎喆 王行舟关键词:强震活动 统计地震学的基本问题 被引量:5 2008年 "统计地震学"决不仅仅是统计学在地震研究中的简单应用。对这一点的忽视常常导致对"统计地震学"意义的低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是系统讨论"统计地震学"基本问题的时候了。这种讨论不仅对"统计地震学"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与地震预测预报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都是有益的。本文的注意力集中于"狭义的""统计地震学",即以地震预测预报为目标的、针对地震现象(主要是地震活动性)的统计研究。我们把"统计地震学"基本问题归纳为7个方面:①地震活动的统计规律及其独立性问题;②长期地震预测的统计方法的有效性问题;③中期时间尺度地震活动的"异常"问题;④可能的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显著性问题;⑤地震的物理可预报性问题;⑥地震预测预报的地震活动性方法的能力和限度问题;⑦地震活动的物理模型的"真实性"问题。本文的目的不是对"统计地震学"提出一个"希尔伯特问题"的框架,而是试图引起更多的讨论,特别是引起人们对超越争论、超越算法的基本问题的关注。 吴忠良 朱传镇 蒋长胜 赵祎喆关键词:地震预测预报 用地震资料估计的龙门山断裂深部形变及其对于汶川地震成因的意义 被引量:16 2008年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被"忽视"的原因之一是地质学证据和GPS测量证据均显示龙门山断裂长期以来形变速率很低。问题是,构造地质的结果是对一个较长的时间尺度的,而GPS结果反映的是较短时间尺度上的、地表上的、水平方向的形变,因此有理由怀疑由此得到的结论能否反映现今龙门山断裂的深部形变的全貌。我们采用类似于Kostrov方法的思路,利用最近30a的地震资料,试图研究龙门山断裂的深部形变,并与其相邻的断裂进行比较。利用ML2.5以上的微震资料,给出了沿龙门山断裂带的累积Benioff应变,并根据震级-频度关系计算了a值的空间分布。作为对照,同时计算了龙门山断裂邻区沿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各区域内的累积Benioff应变和a值。结果表明,在与地质学证据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在与GPS证据不同的时间尺度、不同的深度上,并且不仅考虑到水平形变,与周边的断裂带相比,龙门山断裂带其实并不是一个"安静的"断裂带。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可以回溯性地观察到微震活动的一些异常变化,但这些变化似乎很难用于该地震的预测。我们讨论了相关的观测资料分析对于汶川地震的成因的意义。 赵祎喆 吴忠良 蒋长胜 朱传镇关键词: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