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元 作品数:21 被引量:112 H指数:6 供职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血浆气体信号分子H_(2)S水平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浆硫化氢(H_(2)S)水平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潜在价值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就诊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的9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期选择6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均采用荧光探针(ZJ-233)检测入院时外周血H_(2)S水平,比较两组血浆H_(2)S表达水平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一致性检验分析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乳腺癌的评价指标。进一步分析H_(2)S水平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可在外周血中检测到H_(2)S的表达。乳腺癌及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血浆中H_(2)S表达水平分别为9.10±1.44和7.38±0.51,乳腺癌组H_(2)S水平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P<0.05)。H_(2)S的表达水平与年龄、绝经状态、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肿瘤大小、分子分型及HER-2状态有关(P<0.05),而与乳腺癌患者的Ki-67表达及ER、PR状态无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_(2)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6,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90%。H_(2)S水平检测与组织病理结果的Kappa一致性系数为0.677。结论相对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乳腺癌患者血浆H_(2)S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乳腺癌诊断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肿瘤直径越大、TNM分期越晚、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的乳腺癌患者表达更高水平的H_(2)S,且HER-2阳性型乳腺癌患者血浆H_(2)S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分子分型患者,可通过检测血浆H_(2)S水平为患者的后续诊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朱佳成 沈浩元 邓春燕 阳仕雄 胡超华 钱芳 胡迪 田佳乐关键词:乳腺癌 硫化氢 荧光探针 血浆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清扫策略的再探讨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PTC颈淋巴结的清扫策略提供更精准的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经病理诊断为PTC患者的病例资料,探索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肿瘤>1 cm、外周侵犯、双侧癌及多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性别和被膜侵犯无关(P>0.05);当上述危险因素的数量为0、1、2、3、4、5及6个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4/113)、25.2%(72/286)、30.0%(70/233)、38.6%(76/197)、52.5%(53/101)、76.9%(20/26)及100%(13/13)。随危险因素数量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增高(X^2趋势=236.894,P<0.001)。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方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1 cm、被膜侵犯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枚患者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外周侵犯及多灶癌均无关(P>0.05)。当患者累计危险因素数量为0、1、2、3、4、5及6个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1%(1/9)、29.4%(5/17)、79.2%(19/24)、89.6%(43/48)、96.4%(27/28)、100%(21/21)及100%(3/3)。随危险因素数量增加,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增高(X^2趋势=101.094,P<0.001)。结论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与相应危险因素数量成正相关,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多,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也增高。危险因素数量可以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提供一个简洁和直观的指标,更有利于制定个体化及精准的手术方案。 伍庆林 沈浩元 胡超华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3D成像技术联合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用于乳腺癌保乳整形手术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3D成像技术联合胸外侧动脉穿支(LTAP)皮瓣在乳腺癌保乳整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应用3D成像技术联合LTAP皮瓣修复乳房部分缺损的32例乳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前均进行乳腺3D重建,计算术前患侧乳房体积(UBV)和术前预计切除组织体积(PETV)。保乳整形术后进行组织标本切缘病理学评价及乳房美学评价。结果所有32例病人均成功完成手术,且术后无明显肿瘤复发。32例病人PETV为(55.1±15.2)m L,PETV/UBV范围为0.20~0.47,AETV为(59.7±17.3)m L,PETV与术中实际切除组织体积(AET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1)。所有病人保乳术后切缘均为阴性,术后未发生出血和感染。术后6个月,BREAST-Q量表评分乳房满意度为(82.2±2.4)分,胸壁状态评分为(92.8±2.8)分,社会心理状态评分为(90.5±3.8)分,性健康程度评分为(75.6±7.4)分。结论在乳腺癌保乳整形手术中利用3D成像技术能较好预测切除组织体积,联合使用LTAP皮瓣填充保乳术后残腔缺损能有效提高手术美容效果。 徐元兵 潘代 刘懿 康嗣如 沈浩元 孙鑫 苏婷婷 胡超华关键词:乳腺癌 保乳 皮瓣 乳腺癌外科治疗十大热点 被引量:4 2023年 外科治疗是乳腺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乳腺癌的全身治疗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外科治疗理念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导管原位癌的外科治疗策略、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或宏转移的腋窝处理策略、新辅助治疗后的前哨淋巴结活检和保乳的安全性、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时机的选择、年轻乳腺癌的外科治疗、Ⅳ期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植入物乳房重建的放疗时机等,面对这些问题,乳腺外科医生往往存在困惑,本文结合近年来乳腺癌外科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国内外指南,对困惑着乳腺外科医生的乳腺癌外科治疗十大热点问题进行总结,使乳腺癌的外科治疗更加规范化、个体化。 沈浩元 胡超华关键词:乳腺癌 外科治疗 前哨淋巴结 新辅助治疗 保乳手术 年轻乳腺癌 细针穿刺技术对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US-FNAB)后局部组织病理学变化对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前否是行US-FNAB分为观察组(行US-FNAB)和对照组(未行US-FNAB),每组6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前后甲状旁腺激素变化(ΔPTH)、手术前后血清Ca^(2+)浓度变化(血清ΔCa^(2+))、术后24 h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根据甲状腺结节穿刺至手术的时间间隔(FTS)进一步将观察组患者分为A组(FTS≤3 d)和B组(FTS>3 d),结合2组患者的甲状腺穿刺被膜病理学改变特点,探讨US-FNAB对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24 h引流量、ΔPTH、血清ΔCa^(2+)及颜面部或肢体麻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喉返神经完整性、低钙血症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ΔPTH、血清ΔCa^(2+)、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低钙血症、喉返神经完整性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发生颜面部或肢体麻木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术前进行甲状腺结节US-FNAB可能会延长腔镜甲状腺患者的手术时间,而在穿刺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有助于减少这种影响,并降低术后低钙血症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 苏婷婷 徐元兵 潘代 沈浩元 高银华 钱芳 邹园园 胡超华关键词:甲状腺结节 细针穿刺活检 超声 并发症 腔镜手术 Fas、FasL蛋白与乳腺癌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Fas、FasL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as、FasL蛋白在60例乳腺癌及1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Fas、FasL在乳腺癌及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8.33%(47/60)、80%(8/10)及95%(57/60)、70%(7/10),Fas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低于乳腺良性肿瘤,FasL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织。Fas、FasL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分期、分子分型、HER-2状况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但Fas、FasL蛋白的强阳性率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及Ki-67的表达明显相关。结论:Fas、FasL蛋白强阳性与乳腺癌的转移、进展相关,可能作为乳腺癌预后的一个评估指标。 沈浩元 邓春燕 戴一菲 韩运涛 彭东杰 余幼林 徐元兵 澎湃 胡超华关键词:乳腺癌 FAS FASL KI-67 预后 CD97和CD5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CD97及其配体CD55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0例TNBC组织及5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CD97和CD55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D97在TNB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其表达与TNBC的Ki-67表达、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脉管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CD55在TNB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其表达与TNBC的KI-67表达、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脉管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CD97与CD55在TNB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CD97、CD55可能参与TNBC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在TNBC进展中发挥作用,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 彭湃 韩运涛 邬攀 徐元兵 余幼林 刘程浩 沈浩元 戴一菲 胡超华 周宏众 武庆林关键词:乳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56例隐匿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诊疗策略探讨 被引量:19 2018年 背景与目的:隐匿性乳腺癌发病隐匿,诊断困难,治疗策略不确定,是乳腺癌领域的难点和热点。本研究探讨了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对56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在术前采用乳腺彩超、钼靶、磁共振及PET/CT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法对隐匿性乳腺癌可疑原发灶检出率及病理符合率的差异。治疗方案采用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行化疗+放疗。结果:乳腺超声、X线、MRI、PET/CT对乳腺可疑原发灶的检出率分别为7.14%(4/56)、29.41%(15/51)、37.50%(18/48)和16.28%(7/43);结合术后病理学检查发现其病理符合率分别为66.67%(2/3)、50.00%(7/14)、50.00%(9/18)和50.00%(3/6);26例患者乳腺超声、X线及MRI均未发现可疑原发灶,其中21例接受病理学检查,阳性率为14.29%(3/21);对39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标本行乳腺病理切片检查,检出原发灶15例,检出率38.46%。根据St.Gallen指南分子分型标准,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和三阴性型比例分别为7.14%、46.43%、12.50%和33.93%。术后随访52例,随访时间10~104个月,中位时间35个月,复发转移4例,死亡0例。检出原发灶的15例患者中,复发或转移2例;未检出原发灶的24例患者中,无复发或转移;行新辅助化疗17例,达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2例,复发或转移2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39例,复发或转移2例;行保乳+腋窝清扫8例,复发或转移2例;腋窝清扫9例,无复发或转移。结论:乳腺MRI检查在隐匿性乳腺癌的排除性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乳腺超声、X线及MRI均未发现可疑原发灶的患者其乳腺病理原发灶检出率较低;隐匿性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可选择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腋窝清扫术、腋窝清扫术;乳腺病理学未检出原发灶的患者复发转移率低于检出原发灶者。 沈浩元 胡超华 胡超华 韩运涛 彭东杰 徐元兵 彭湃 刘程浩 侯意枫关键词:隐匿性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磁共振成像 新辅助化疗 3D成像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术中术前评估的应用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3D成像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术中的术前评估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38例在3D成像技术辅助下行乳腺癌保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3.0 T乳腺MRI检查,通过医学数字成像及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of medicine,DICOM)数据立体建模,构建3D成像技术重建虚拟图像。比较术前预计切除组织体积(predicted resected tissue volume,PRTV)及术中实际切除组织体积(actual resection tissue volume,ARTV)差异性及一致性,并行保乳术后组织标本切缘及乳房美学评价。结果:3D成像技术能准确反映乳腺、肿瘤、腺体及血管等解剖结构及其三维毗邻关系。术中所见与术前3D图像吻合度为97.4%(37/38)。术前PRTV为(61.7±20.1)m L,术中ARTV为(65.1±20.7)m 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1)。术后补充二次手术1例,发生率2.6%(1/38)。术后乳房外形满意度100%(38/38)。结论:3D成像技术可清晰地显示乳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准确评估保乳术切除体积,指导手术切除。 徐元兵 胡超华 潘代 田荣华 沈浩元 彭湃 余幼林 彭东杰关键词:乳腺癌 保乳术 上臂淋巴示踪在乳腺癌腋窝选择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索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究上臂淋巴示踪技术(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在乳腺癌腋窝选择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至2021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138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均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其中联合行上臂淋巴示踪46例(ALND+上臂淋巴示踪组,均为示踪成功的患者),单纯行ALND者92例(ALND组)。分析上臂淋巴结与腋窝淋巴之间的解剖关系。对两组乳腺癌患者术后腋窝引流量、腋窝引流管置管时间、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情况及上臂淋巴示踪的并发症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上臂淋巴示踪+ALND组术后第1天、第2~4天、第5~7天的引流量较ALND组术后引流量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上臂淋巴示踪+ALND组术后总引流量显著少于ALND组(P<0.05)。ALND组术后腋窝引流管留置时间为(10.65±2.08)d,上臂淋巴示踪+ALND组术后腋窝引流管留置时间为(7.85±1.25)d,上臂淋巴示踪+ALND组腋窝引流管置管时间较ALND组明显缩短(P<0.05)。84.8%(39/46)的患者上臂淋巴结在D区被识别。术后上臂淋巴示踪+ALND组淋巴水肿发生率为15.2%(7/46),显著低于ALND组的38.0%(35/92)(P<0.05)。结论上臂淋巴示踪技术可以保护患侧上臂淋巴通道,减少术后腋窝引流量,降低淋巴水肿的发生率。 杨峰 沈雄山 余幼林 胡超华 沈浩元关键词: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乳腺癌 淋巴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