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月

作品数:4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省域
  • 1篇水资源
  • 1篇太行山山前平...
  • 1篇碳储量
  • 1篇碳密度
  • 1篇图斑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碳密度
  • 1篇农用
  • 1篇农用地
  • 1篇网格
  • 1篇网格法
  • 1篇粮食生产
  • 1篇空间分异
  • 1篇耕地
  • 1篇耕地资源
  • 1篇LMDI模型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河北省土地整...

作者

  • 4篇孔祥斌
  • 4篇李月
  • 2篇张雪靓
  • 1篇张蚌蚌
  • 1篇祁凌云
  • 1篇张安录
  • 1篇段增强
  • 1篇刘树明
  • 1篇张青璞
  • 1篇胡莹洁
  • 1篇张玉臻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监测单元划分方法的耕地质量监测效率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为例被引量:6
2017年
从耕地质量监测角度出发,探索监测效率最优的耕地质量监测单元划分方法,并尝试构建耕地质量监测效率评价体系,为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以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为例,采用因素组合法、主导因素法、图斑法以及网格法4种方法划分耕地质量监测单元,并从耕地质量监测效果、精度以及成本3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对4种方法的监测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因素组合法划分的耕地质量监测单元的总分值最高,为89.23分,网格法因考虑的耕地质量属性因素较少且划分的单元数目较多,监测效率评价综合得分较低。采用的监测单元划分方法中,因素组合法更适合在县域尺度应用。
张玉臻刘树明孔祥斌李月张蚌蚌张青璞
关键词:网格法
水资源限制下太行山山前平原理论产能核算
耕地是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我国耕地资源匮乏且被过度开发利用.一些粮食主产区地下水水位下降明显,水资源成为耕地产能限制因素,进行耕地水资源限制下生产能力核算有重要意义.通过多数据源融合空间插值计算得到太行山山前平原浅层地下...
李月孔祥斌张雪靓
关键词:耕地资源产能核算水资源空间分异
基于LMDI模型的我国省域粮食生产变化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6
2016年
从耕地利用角度对影响粮食生产变化的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分析;应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 division,LMDI)将影响1980—2010年我国省域粮食生产变化的因素分为粮食单产、复种指数、耕地面积和粮作比例;对粮食生产及其分解因素的统计指标在省级层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增加22 592.3万t,粮食生产格局重心由南重北轻逐渐演变为北重南轻;4个因素中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变化起到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增产作用逐年降低,并被复种指数和粮作比例所替代;耕地面积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全国各省域之间粮食生产变化的分解因素效应有比较显著的空间差异,河北、湖北、新疆等14个区域的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效应的叠加效应使得其粮食生产增加显著,而上海、浙江、福建等复种指数与粮作比例的叠加效应对粮食增产的影响最大。粮食单产效应的逐渐减小与耕地面积累积效应起负面作用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增加主要是粮食单产作用,且正逼于其上限,耕地利用中要严格保护数量,提升耕地质量。
李月孔祥斌张安录张雪靓祁凌云
关键词:粮食生产LMDI模型
1980—2010年北京市农用地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0
2018年
分析北京市农用地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区域及全国农用地低碳利用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与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土壤数据核算北京市农用地表层土壤碳储量,利用生物量遥感信息(NDVI)模型反演林地、草地植被碳储量,对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农用地碳储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10年,北京市农用地碳储量由75.29 Tg-C增至81.13Tg-C,增加5.83 Tg-C,其中,土壤碳储量减少7.51 Tg-C,植被碳储量增加13.34 Tg-C;2)30年间,北京市农用地面积减少14.11×10~4hm^2,其中,耕地流失最为显著,主要去向为建设用地和林地,林地面积略有增加;3)北京市用地类型保持不变的农用地土壤碳储量减少297.63×10~4t,植被碳储量增加1095.21×10~4t,共计增加797.58×10~4t,其中,用地类型保持不变的耕地、林地碳储量增加,草地碳储量减少;4)3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使北京市农用地土壤碳储量减少75.71×10~4t,植被碳储量增加212.49×10~4t,共计增加136.78×10~4t,其他用地类型转为林地使碳储量增加,有利于碳汇的形成,林地转出为其他用地类型均会造成一定碳排放;5)平原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有利于增加北京市农用地固碳量。未来北京市可通过控制农用地面积减少量,优化农用地内部结构,降低用地类型间的转换频率以提高农用地碳储量。研究可为其他区域及全国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提升农用地碳储量提供一定参考。
胡莹洁李月李月段增强孔祥斌
关键词:农用地碳储量土地利用变化土壤碳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