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阳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科技馆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谱系
  • 3篇谱系地理学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2篇地理学研究
  • 2篇手参
  • 1篇地质
  • 1篇东北部
  • 1篇亚热带
  • 1篇叶绿
  • 1篇叶绿体
  • 1篇叶绿体DNA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区
  • 1篇植物区系
  • 1篇中国亚热带
  • 1篇中国亚热带地...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青藏高原东北...

机构

  • 5篇上海科技馆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青海民族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张阳
  • 2篇王晓娟
  • 2篇叶俊伟
  • 1篇南蓬
  • 1篇钟扬
  • 1篇林鹏程
  • 1篇黄艳燕
  • 1篇徐珊珊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植物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7
  • 2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植物手参的谱系地理学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利用叶绿体基因(rbcl和psb A-trn H)对青藏高原地区的10个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种群进行谱系地理学研究,旨在揭示手参的遗传谱系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共得到11个单倍型,分子方差分析显示65.93%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间,FST值为0.659(P<0.01),种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NST(0.398)小于GST(0.626),说明青藏高原地区的手参没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多峰的失配分析曲线和Tajima’s D中性检验(-1.455,P>0.1)表明手参种群近期没有经历扩张;系统发育分析和分歧时间估计表明,现代青藏高原上的手参为本地起源,手参单倍型在19.08 Mya的第三纪中新世时期开始分化,与青藏高原隆起关系密切,青藏高原上手参的遗传分布格局在第四纪冰期之前已基本形成。
鲍武印张阳林鹏程南蓬黄艳燕靳浩飞钟扬
关键词:手参谱系地理学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植物手参的谱系地理学研究
张阳鲍武印林鹏程南蓬黄艳燕靳浩飞钟扬
关键词:手参青藏高原谱系地理学
中国亚热带地区阔叶林植物的谱系地理历史被引量:17
2017年
中国亚热带地区因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备受生物地理学研究关注,丰富的多样性与中新世以来的地质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谱系地理学已成为探讨植物分布模式和遗传格局受地质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手段。总结了该地区阔叶林植物对中新世以来地质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和种群分化的历史成因。在中新世和上新世时,由于全球变冷、青藏高原抬升和亚洲内陆干旱,阔叶林植物被迫向南退缩,形成不同的谱系。同时,亚洲季风的增强为遗传多样性的增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时,大部分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植物在多个避难所间存在长期隔离,不同的避难所种群各自经历局部地区的收缩和扩张。长期的隔离使不同谱系间进一步分化,形成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少部分植物在冰期时向南退缩,并在间冰期时明显向北扩张。最后,就分化时间的准确估计和探究遗传格局背后的机制两方面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叶俊伟张阳王晓娟
关键词:中新世中国亚热带种群历史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缨菊的谱系地理学
2022年
黄缨菊(Xanthopappus subacaulis)是青藏高原地区一种特有的高山草甸药用植物。为探讨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对黄缨菊居群遗传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对黄缨菊20个居群、123个个体的叶绿体DNA片段(psbA-trnH、rbcL和psbI-psbK)进行测序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黄缨菊居群共检测到6个单倍型,其中H1为古老单倍型,除居群P7外其余居群均具有单倍型H1,H3、H5和H6为特有单倍型,单倍型H3为居群P7的私有单倍型,单倍型H5和H6只存在于居群P18,单倍型H2和H4主要存在于青海湖流域的居群;总的遗传多样性(H_(e))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3.101和0.008903;居群间遗传变异(68.98%)大于居群内遗传变异(31.02%),居群间遗传分化较高(F_(ST)=0.68985,P<0.01);居群遗传分化系数N_(ST)(0.727)大于G_(ST)(0.656)(P>0.05),表明黄缨菊在分布区域内不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错配分布和中性检验结果显示,黄缨菊居群可能经历过近期扩张。据此,推测第四纪冰期黄缨菊可能在青海湖流域和甘肃临潭地区存在微型避难所,认为第四纪气候变迁及青藏高原隆升塑造了黄缨菊的现代地理分布格局。
张阳马子兰徐珊珊徐珊珊李梅英
关键词:叶绿体DNA青藏高原
中国-日本植物区系中的谱系地理间断及其形成机制被引量:8
2017年
中国-日本植物区系极高的物种多样性是由多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的地质气候历史和海平面变化共同作用形成的。在揭示物种多样性形成和分化的驱动力时,谱系地理学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以往的谱系地理研究表明谱系地理间断,即不同基因谱系间的间断普遍存在。由西向东,7个普遍存在的谱系地理间断位置位于湄公河-怒江分水岭、田中-楷永线、四川盆地、105°E附近、第二三阶梯分界线、华北地区以及东海和朝鲜海峡。这些谱系地理间断的形成可归因于历史因素和生态因素,往往由地理隔离和环境隔离共同起作用。历史因素是地质事件和气候变化,主要包括青藏高原隆起,亚洲季风和内陆干旱的形成与增强,干旱带的重新增强以及第四纪的气候波动和海平面变化。生态因素是适应性分化,即不同环境中不同选择压力下形成的分化,适应性分化可阻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流,形成谱系地理间断。不过,同一谱系地理间断并不是在所有植物中共享,因为不同植物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主要是扩散能力不同。最后,该文从分化时间的准确估计、地理隔离和环境隔离的相对贡献率以及比较谱系地理学的应用3个方面对未来谱系地理间断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叶俊伟张阳王晓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