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 作品数:14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杨倞《荀子注》之得失及其思想史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杨倞其人虽事迹无考,但他不仅在学术史上第一次为《荀子》作注,对其篇名、篇次加以合理的改易,并且校勘精审、注解详洽,为后世提供了可谓典范的版本。其注文既重视字词之训诂,又重视义理之阐释,得益处远大于失误处,堪称训诂学史上一部佳作。然而,他对荀学重要概念"伪"字的解释却有疏失,释为后天之"人为",脱离了"心性"之"大本",荀学遂受到以程、朱理学家为代表的后世儒者的严厉批判,以致长期隐没不彰。追其本源,杨倞的注解是影响这种思想史发展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围绕"伪"的重新阐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为荀学的真正复兴提供了动力。
- 张明
- 关键词:思想史
- 《狂人日记》“吃人”主题的阐释与还原
- 2016年
- 在《狂人日记》发表之初,作为小说主题意象的“吃人”就在当时的语境下被阐释为“礼教吃人”,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成为迄今权威的阐释话语。随着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的多元化,在“回到鲁迅”研究范式的指引下,鲁迅原初的创作意图被逐步还原。“吃人”既不是对礼教的直接批判,也超出了进化论一人类学的范畴,而是对中国自古以来特殊的权力-道德结构的批判,这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独见。
- 张明
- 关键词:主题意象
- 中晚唐荀学问题析论
- 2016年
- 由韩愈引发的扬孟抑荀的思想潮流,促进了中晚唐时期产生的有关荀学的各种问题和争论。争论的核心议题有三:一是韩愈、柳宗元引发的天人关系之辨,刘禹锡在《天论》中重新提出天人相分、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对荀子的天论思想进行了一番回应;二是有关人性论的争论,以往各种论说,在此时逐渐化约为孟、荀的两种观点,或者倾向于性善,或者倾向于性恶,并最终被宋儒偏执性善一端的态度所终结;三是孟、荀齐号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孟子升格运动在此时已初露端倪,而荀学的命运也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上。
- 张明
- 关键词:荀子人性论
- 韩愈“道统”建构与荀孟地位变迁——中晚唐儒学之变革及结局被引量:1
- 2020年
- 中晚唐时期,韩愈因感于儒学受佛、道二教的挤压,摩袭新禅宗道统,参照《孟子》卒章之说,建构儒家"道统"理论。且以其"排佛老"比诸孟子之"距杨、墨",推重孟子之学"醇乎醇"。相较而言,荀学则被指为"大醇而小疵",不列门墙,一场扬孟抑荀的变革遂与"道统"相伴而生。韩愈之后,伴随"道统"的发展,荀孟之间孰优孰劣的话题纷争不断,莫衷一是。至程朱学派兴起,以"道学"填补"道统",以道学家接续孔孟,"道统"定格;取性善说为心性论基础,孟子升格;因性恶说及其与法家之纠缠而贬抑荀子,荀学见黜。此中之得失,需作深入辨析与研探,荀学之复兴,或可期待。
- 张明
- 关键词:道统荀子
- 荀子的崇学观及其与孟学的分野
- 2018年
- 荀子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在“学”的问题上发挥最多的思想家,《劝学》一篇,酣畅淋漓.素为世人所重,至今耳熟能详。但是,如果我们不仅仅把荀子的这种崇学观视作一般性、孤立的东西,而是置于整个学术史、思想史的领域中来审视的话,那么这种观念实则具有某种实质性的思想价值和标准。
- 张明
- 关键词:《劝学》孟学学术史荀子先秦儒家
- 荀子之"学"与孟子之"心":一种比较性的视野
- 张明
- 论荀学复兴及其当代价值
- 2022年
- 种种现象显示,荀学于当下渐趋复兴之势。反观历史,荀学曾经在中晚唐和清中叶有过两次“复兴”,但因“扬孟抑荀”的思想趋向及未解决“大本不立”的实质问题,荀学始终被贬抑。但是,从荀学的精神特质看,它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务实性;从荀学的历史影响看,它以一种缺席而在场的方式影响了汉唐治世。当下的荀学复兴绝非偶然,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特别是儒学复兴以及党的工作重心第四次大转移为其提供了土壤。荀学复兴因此具备了当代价值:合乎时代之需,提供创新资源,提升文化自信。目前,从人性论与政治哲学,到当代新荀学的理论建设,以及世界影响等方面,显示出荀学复兴在“两创”中的潜力和可能性。
- 张明
- 关键词:荀学
- 重探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地基和道路——评李茂民博士新著《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梁启超五四时期的新文化思想》
- 2006年
- 眼下似乎正处于一个传统文化复兴的历史时期,从幼儿园近年来所发出的“读经”声到著名高等学府新创立的国学院,从越来越隆重的孔子诞辰纪念庆典到纪念黄帝的隆重仪式,无不显示出当代国人对于光辉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无限追忆和眷恋。这与上个世纪20年代的“打倒孔家店”、70年代的“批林批孔”和80年代开始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就迫使我们进一步追问:传统是什么?它是我们前进的思想包袱还是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中国要想走向现代和富强,是应该抛弃传统拥抱西方,还是固守传统拒斥西方?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被这些问题困扰着,徘徊于文化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两端,要么把传统文化看作是前进的包袱予以抛弃,要么把它看作是精神资源予以拥抱。在文化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此消彼长的对立和冲突中,中国新文化建设一直没有找到坚实的地基和正确的道路。
- 张明
- 关键词:中国知识分子文化激进主义新文化建设保守主义地基
- “道”与“文”的纠葛:韩愈“文以明道”观新论被引量:2
- 2020年
- 韩愈提出“文以明道”观,力求在古文创作中体现他复兴儒学、排斥佛老的意图,但是后世的评价或者责备其“道”之不纯,或者批驳其“文”之不粹,“道”与“文”相纠葛,令我们难以恰切把握韩愈的整体面貌。因此,必须拨开迷雾,回到韩愈自身以及他所处的历史境遇,梳理出他关于“道”和“文”的真实思想和创作实践。从“道”的层面,韩愈从儒家士大夫的立场出发,着眼于现实政治,以儒家之道干政,重在践行,但由于身不居其位难以施展,才将“道”的意图表现于古文创作中;从“文”的角度,他以集大成的创作水准,提出“不平则鸣”“气盛言宜”等理论主张,以“道”为“文”之根本和动因,并在文中融入了“道”的内容主题,充分贯彻了“文以明道”的理念。
- 张明
- 关键词:文以明道儒学古文
- 性恶、法家与异端:观念史中的荀子问题
- 佐藤将之教授相关论文所引发的关于荀子与韩非及法家关系诸问题,可以以一种观念史的视角进行回应与消解.先秦诸子之间本无宗派之分,而各求其思想观点面向时代之需,自成一家之言;即便以后世划定的派别观念带入到先秦语境中考察,儒家与...
- 张明
- 关键词:性恶论观念史道统论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