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大伟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阶地
  • 3篇地貌
  • 3篇地貌面
  • 2篇地壳
  • 2篇地壳缩短
  • 2篇地貌研究
  • 2篇河流地貌
  • 2篇河流阶地
  • 2篇背斜
  • 1篇野外
  • 1篇气候
  • 1篇龙门山
  • 1篇河流
  • 1篇洪积扇
  • 1篇风化
  • 1篇冲积
  • 1篇冲积扇

机构

  • 4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4篇姜大伟
  • 2篇丁锐
  • 2篇张世民
  • 2篇刘汉永
  • 1篇刘韶
  • 1篇李伟
  • 1篇郭萌
  • 1篇刘睿

传媒

  • 1篇地质科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龙门山南段青衣江阶地沉积物的化学风化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通过对龙门山南段青衣江阶地的研究,尝试以常量元素所体现的风化特征,来解决阶地对比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主量元素的分析,发现CIA指标、A-CN—K三角模型等,在区分不同年龄的阶地有很好的效果,而且沉积物砾石之间的基质颜色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新老关系。结合流域内更古老洪积扇的研究,发现河流阶地在距今200ka内化学风化速度较稳定,但更老的地貌面风化呈现非线性。另外,在本文研究的600ka时间尺度内,阶地风化速度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体现为冰期风化速度慢,间冰期风化速度快,并具一定的滞后效应。
姜大伟张世民丁锐李伟刘汉永郭萌
关键词:龙门山阶地洪积扇风化气候
龙门山南段前陆区古冲积扇分析及河流地貌面序列的建立——基于地貌面的测年数据、野外地貌分析与调查被引量:14
2016年
通过对龙门山南段古青衣江冲积扇的调查,分析并还原了不同时期的古地貌面,结合现代青衣江两侧分布的阶地,建立了龙门山南段前陆区中更新世以来的地貌面序列。青衣江贯通龙门山南段前陆区,是利用河流阶地研究区域复杂构造的合适对象。但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龙门山前陆区气候湿润,风化严重,较老的河流阶地遭受侵蚀严重而不易保存;另一方面,河流阶地只能反映顺河流单一方向的构造活动特征。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一方面对古青衣江残留的名邛冲积扇和丹思冲积扇进行分析,重建古冲积扇面,并实测多条地貌综合剖面反映扇体与沉积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对冲积扇与现代河流阶地的实地测量,对比分析了两者的空间关系,发现名邛冲积扇早于青衣江阶地,而丹思冲积扇a、b两期(DS-a和DS-b)分别与阶地T6、T5同时形成。基于这些详细的地貌分析,建立了前陆区的地貌面序列。在进一步测试了各级地貌面的年龄后,得出了不同时期河流产生地貌面的年龄与分布范围,其中包括大邑砾岩、名邛冲积扇、丹思冲积扇以及现代青衣江阶地T6~T1。地貌面序列的建立扩大了利用河流阶地研究构造活动的时间尺度与空间范围。另外,对地貌面的成因分析发现,其发育明显受控于气候变化:名邛冲积扇和丹思冲积扇均形成于间冰期的气候温暖时,分别为深海氧同位素MIS 13和MIS 9,并在冰期结束沉积,而在随后的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MIS 11与MIS 7)发生河流改道导致冲积扇废弃;同时,青衣江各级河流阶地也具有明显的气候阶地特征,与冰期、间冰期的交替相对应。
姜大伟张世民丁锐刘汉永刘韶刘睿
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河流地貌研究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的接触带,龙门山自中新世以来发生了强烈隆升,形成了世界上最陡峻的地形梯度带。从四川盆地西边界到青藏高原仅50 km范围内高差达4.5 km,龙门山因此成为研究青藏高原物质向东运...
姜大伟
关键词:河流地貌河流阶地地壳缩短
文献传递
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河流地貌研究
2018年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的接触带,龙门山自中新世以来发生了强烈隆升,形成了世界上最陡峻的地形梯度带。从四川盆地西边界到青藏高原仅50km范围内高差达45km,龙门山因此成为研究青藏高原物质向东运动及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重要场所。关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机制主要有两种端元模型:一种是以地壳缩短为主的大陆逃逸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主要集中在重要的活动边界断裂上;另一种是下地壳流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缘存在整体性的隆升变形。这两个模型的合理性有待于活动构造定量研究数据的检验。
姜大伟
关键词:河流地貌河流阶地地壳缩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