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丹
-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危险因素及其新型生存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明确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诱因、临床特征、疾病进展危险因素,并建立新型生存预测模型,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依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衰竭诊疗指南(2018年版)》,选择HBV-ACLF 153例,分析其诱发因素、基础肝病阶段及其治疗药物、临床特征及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预后影响因素,构建新型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慢性肝衰竭联合慢加急性肝衰竭(CLIF-C ACLF)评分预测价值。结果80.39%(123/153)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ACLF。HBV-ACLF诱发因素以停用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应用肝毒性药物为主,肝毒性药物包括中成药/中草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结核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等。34.64%患者诱因不明。临床多以进展性黄疸、纳差、乏力起病,合并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感染等并发症患者短期病死率显著增高(P<0.05)。乳酸脱氢酶、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预测因子,依此构建LAINeu模型,评估HBV-ACLF生存情况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显著高于MELD、CLIF-C ACLF评分(P<0.05),当LAINeu评分≥-3.75时,预后较差。结论停用NAs和使用肝毒性药物为HBV-ACLF常见诱发因素,肝功能失代偿相关并发症及感染加速疾病进展。LAINeu模型可较准确预测患者生存情况。
- 汤玉会张潇潇张思雨崔璐瑶王一奇薛宁宁李路赵丹丹南月敏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
- 血浆GP73联合肝脏硬度检测诊断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临床价值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浆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联合肝脏硬度测定(LSM)诊断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的价值。方法2015年6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9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7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例,另选择健康人56例,使用Fibrotouch检测LSM,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GP73水平。对肝病患者行肝活检。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GP73、LSM及两者联合诊断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在本组196例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S 1期45例(23.0%),S 2期50例(25.5%),S 3期49例(25.0%)和S 4期52例(26.5%),其中≥S 2期者151例(77.0%),≥S 3期者101例(51.5%);S 1、S 2、S 3和S 4期患者血浆GP73水平分别为(118.1±30.6)ng/ml、(135.8±39.7)ng/ml、(175.8±54.8)ng/ml和(228.7±74.6)ng/ml,LSM分别为(6.1±1.8)kpa、(10.1±2.2)kpa、(15.3±4.5)kpa和(23.0±9.4)kpa,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为(94.0±19.4)ng/ml和(5.4±2.0)kpa,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GP73诊断肝纤维化≥S 2、≥S 3和S 4的截断点分别为127.7 ng/ml、142.5 ng/ml和155.6 ng/ml,LSM诊断的截断点分别为8.8 kPa、12.6 kPa和17.9 kPa,两者联合诊断的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917(95%CI:0.875~0.948)、0.954(95%CI:0.920~0.977)和0.950(95%CI:0.914~0.973),其灵敏度分别为71.5%、86.1%和88.5%,其特异度分别为94.6%、95.1%和89.1%,准确性分别为96.8%、92.3%和90.7%。结论应用血浆GP73联合LSM诊断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效能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 崔璐瑶苑喜微刘领弟张莹赵文赵丹丹杨杨南月敏
- 关键词:丙型肝炎肝纤维化高尔基体蛋白73
- 血红素加氧酶1及HAP模型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 2021年
- 目的明确血浆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及其病理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及住院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11例,健康对照组57例。同步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外周血常规及血清生物化学检测结果;血浆HO-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依据肝活检、肝硬度值(LSM)进行肝纤维化(SI~4)分期。统计学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诊断模型,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对比分析HO-1、新建模型及FIB-4、APRI诊断肝纤维化分期效能。结果CHB患者血浆HO-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分别为10.11(7.08~13.12)ng/ml、6.71(5.56~8.45)ng/ml,P<0.001。肝纤维化S1、S2、S3、S4期依次为37、38、38、98例,血浆HO-1水平依次为(6.91±2.80)ng/ml、(8.24±2.44)ng/ml、(9.96±3.46)ng/ml、(12.65±3.70)ng/ml,P<0.001。HO-1、白蛋白、血小板(PLT)为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HAP模型,HAP、FIB-4及APRI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灵敏度、特异度依次为:≥S2为84.62%、72.35%、81.18%和83.78%、81.08%、67.57%;≥S3依次为80.15%、82.09%、85.82%和88.64%、76.19%、60.32%;S4为90.82%、82.29%、86.46%和74.37%、65.77%、48.65%。结论血浆HO-1水平可反映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HAP诊断模型可较FIB-4、APRI更准确反映肝纤维化进程,指导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
- 薛宁宁苑喜微赵文汤玉会张潇潇王一奇赵丹丹南月敏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血红素加氧酶1
- 足月产后绒毛膜癌7例临床分析
- 2012年
- 绒毛膜癌(绒癌)是一种继发于正常或者异常妊娠之后的滋养细胞瘤.其中50%发生于葡萄胎后,25%发生于流产后,22.5%发生于足月妊娠后,2.5%发生于异位妊娠后[1].足月产后绒癌临床并不多见,其发生率约为1/50 000次正常分娩,多发生于生育期年龄,但也有个别发生于绝经后.本文对7例足月产后绒癌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
- 赵丹丹庞义存白莎莎
- 关键词:绒毛膜癌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外科手术
- 血浆支架蛋白SEC16A评估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
- 2023年
- 目的探明血浆支架蛋白SEC16A水平及相关模型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HBV-LC)及肝细胞癌(HBV-HC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1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肝组织病理学诊断的HBV-LC及HBV-HCC患者,设立健康对照组。血浆SEC16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采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应用SPSS 26.0、MedCalc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血浆SEC16A水平与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并建立SEC16A联合诊断模型(SAA),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该模型诊断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临床效能。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新型诊断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健康对照60例、HBV-LC 60例、HBV-HCC 52例,血浆SEC16A平均水平依次为(7.41±1.66)ng/ml、(10.26±1.86)ng/ml、(12.79±1.49)ng/ml,P<0.001;SEC16A诊断肝硬化、肝细胞癌灵敏度为69.44%、71.05%,特异度为89.36%、88.89%。SEC16A、年龄、AFP为HBV-LC、肝细胞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模型SAA诊断界值分别为26.21、31.46,灵敏度为77.78%和81.58%,特异度为87.23%和97.22%;诊断早期HBV-HC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95%、97.22%。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FP水平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移酶(GGT)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而血清SEC16A水平仅在肝硬化组中与ALT、AST呈轻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8、0.260,P值均<0.05)。结论血浆SEC16A可作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志物,SEC16A联合年龄、AFP诊断模型SAA可显著提高HBV-LC及HBV-HCC的早期诊断率,其应用有助于HBV相关系列疾病进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董晨常楚笛赵丹丹张潇潇郭沛霖豆瑶赵素贤南月敏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支架蛋白肝硬化肝细胞癌
- 慢性乙型肝炎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明确一线口服抗病毒药物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及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和脂质代谢、骨骼、肾脏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22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诊治的CHB 458例,分别采用TAF(175例)、TDF(124例)和ETV(159例)治疗,对比分析24、48周病毒学、生化学应答、肝脏硬度值(LSM)变化及骨骼、肾脏、血脂安全性。结果TAF、TDF、ETV治疗24、48周,HBV DNA载量分别较基线降低3.28、2.69、3.14 log10 IU/ml和3.28、2.83、3.65 log10 IU/ml,均较基线显著降低,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完全病毒学应答率依次为73.95%、66.09%、67.19%和82.22%、72.48%、70.49%;低病毒血症发生率为16.67%、21.70%、23.08%,应答不佳率依次为1.11%、3.67%、4.10%;ALT复常率依次为64.00%、63.89%、67.96%和85.33%、80.56%、78.64%,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F治疗48周患者LSM显著改善,P=0.022。随TDF治疗时间延长,血清磷水平逐渐降低,TAF治疗组肾脏、骨骼、磷代谢安全性好,未出现血脂异常及相关风险。结论一线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TAF治疗48周低病毒血症发生率最低,肾脏、骨骼及血脂安全性好。
- 常楚笛董晨赵素贤苑喜微张潇潇赵丹丹豆瑶南月敏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性恩替卡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