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婷莛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PM2.5
  • 2篇PM
  • 2篇PM10
  • 1篇隧道
  • 1篇通风
  • 1篇临街建筑
  • 1篇降水
  • 1篇CFD模拟
  • 1篇城市道路

机构

  • 3篇同济大学

作者

  • 3篇谭洪卫
  • 3篇胡婷莛
  • 1篇马洪波
  • 1篇张梦成
  • 1篇周岩

传媒

  • 1篇环境工程
  • 1篇建筑热能通风...
  • 1篇环境工程技术...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某临街建筑周围PM2.5垂直分布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通过现场实测和CFD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了某临近街道建筑周围颗粒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周围PM2.5浓度在垂直方向上并不绝对随高度而衰减,若上风向有高层建筑物遮挡,城市主干道街区峡谷内建筑高中层部分容易形成一个主漩涡。在主漩涡的带动下,颗粒物浓度场沿壁面呈现"爬墙效应",将地面交通主干道上产生的颗粒污染物带至建筑上部,进而造成迎风侧顶层颗粒物浓度很高,而迎风侧中部由于处于涡旋运动中心,颗粒物浓度反而很低。此外建筑周围PM2.5垂直分布还与天气条件有明显相关性。
马洪波谭洪卫胡婷莛
关键词:CFD模拟
基于移动监测的城市道路PM_(2.5)和PM_(10)浓度分布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利用移动监测方法采集2016年7月14—16日上海市不同功能街区及道路环境的PM_(2.5)、PM_(10)、水膜高度等数据,研究城市不同街区及道路环境PM_(2.5)和PM_(10)浓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水对PM_(2.5)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水膜高度与颗粒物浓度的变化存在负相关关系。生活区和虹桥商务区内的颗粒污染物以细颗粒为主,虹桥商务区和工业区的部分微环境分别由于工地和路面扬尘的影响会出现PM_(2.5~10)浓度严重升高的现象。小陆家嘴商务区的污染物扩散较好,不易堆积,该街区内没有污染十分严重的区域。实测证明,并不是所有的高架桥都会加重街道峡谷内的空气污染,合理的街道峡谷构造条件下,高架桥对街道峡谷内污染物扩散影响不大。
周岩谭洪卫胡婷莛段玉森
关键词:PM2.5PM10降水
基于移动监测的隧道内部PM_(2.5)与PM_(10)质量浓度分布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以上海市5条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车载移动监测的方式监测记录各条隧道沿程颗粒物(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结合隧道自身特点,探究隧道内部颗粒物分布规律和成因。结果表明:隧道内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主要与隧道自身的通风方式、结构特点和通过的车辆及其形成的活塞风有关。通过平行比较5条隧道的通风效果,发现翔殷路隧道通风效果较好,人民路隧道北线污染较为严重。
张梦成谭洪卫胡婷莛段玉森
关键词:隧道PM2.5PM10通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