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博文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沈阳化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技计划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篇乳液
  • 5篇丙烯
  • 5篇丙烯酸
  • 5篇丙烯酸酯
  • 4篇改性
  • 3篇环氧
  • 2篇乙烯
  • 2篇有机氟
  • 2篇有机硅
  • 2篇树脂
  • 2篇聚氨酯
  • 2篇环氧树脂
  • 2篇丙烯酸酯乳液
  • 2篇传热
  • 1篇多相流
  • 1篇性能系数
  • 1篇叶片式
  • 1篇乙烯基三乙氧...
  • 1篇乙烯酯
  • 1篇正交

机构

  • 8篇沈阳化工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神华宁夏煤业...
  • 1篇沈阳科创化学...

作者

  • 9篇石博文
  • 5篇裴世红
  • 3篇禹言芳
  • 3篇王丽丽
  • 3篇宋微
  • 3篇陶洋
  • 2篇庄超
  • 1篇吴剑华
  • 1篇孟辉波
  • 1篇赵海刚
  • 1篇武文娟

传媒

  • 2篇化工进展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山东化工
  • 1篇新型建筑材料
  • 1篇中国胶粘剂
  • 1篇过程工程学报
  • 1篇聚氨酯工业
  • 1篇沈阳化工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富马酸混合醇酯-醋酸乙烯酯的制备和表征被引量:3
2016年
润滑油降凝剂富马酸混合醇酯-醋酸乙烯酯聚合物的制备,采用了"先聚合,后酯化"的方式来进行实验,首先在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BOP)的作用下,富马酸与醋酸乙烯酯进行聚合反应,得到富马酸-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之后在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的作用下,与混合醇进行酯化反应,得到富马酸混合醇酯-醋酸乙烯酯聚合物。利用正交和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得到了制备该降凝剂的最佳工艺条件。聚合反应最佳工艺条件:富马酸与醋酸乙烯酯反应物质的量比1∶1、引发剂用量1.5%、聚合时间3.5 h、聚合温度70℃、溶剂用量50%。酯化反应最优工艺条件:富马酸-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与混合醇反应物质的量比为1∶2、溶剂量为50%、催化剂量为1.5%。红外分析表明,制备产物的官能团结构与设计的目标产物官能团相符。将该降凝剂按0.6%(质量分数)的剂量加入到150SN润滑油中,润滑油凝点可降低18℃。
石博文武文娟谭泽宇赵海刚
关键词:富马酸醋酸乙烯酯混合醇酯化反应FTIR
基于CFD-DEM算法的气力输送气固两相流特性分析
2024年
超轻粉体颗粒由于质量较小,在运输过程中易受气流扰动而飘散,物料的管道气力输送过程不稳定,易发生堵塞。为了研究超轻粉体颗粒在旋流气力输送中气固两相流流动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对Komax型静态混合器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发现,带有Komax型元件的水平管道可以改变颗粒的流动情况,改善了水平管道内颗粒堆积和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分别从颗粒相和流体相的流动状态分析得到元件长径比Ar=3时为最优几何结构;通过正交实验极差分析得到影响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因素顺序:输送气速>颗粒质量流量>颗粒粒径。当元件Ar=3时,颗粒-颗粒和颗粒-管壁的碰撞次数与碰撞强度呈现负相关,结合出口颗粒流分散状态,优选输送气速为3~4m/s;主要考虑输送气速对管内压降的影响,提出了带有Komax型元件的水平管道气力运输过程中压降与输送气速和轴向位置的经验拟合式。
禹言芳石博文孟辉波丁鹏程姚云娟
关键词:多相流颗粒流
非牛顿流体在叶片式静态混合器中的传热强化特性
2024年
非牛顿流体在化学、食品和材料等领域具有关键作用,但高表观黏度使其通常具有低传热特性。叶片式静态混合器作为一种高效的传热强化设备,在化工过程强化中具有鲜明的技术特色。本文针对非牛顿流体在Kenics静态混合器(KSM)和Lightnin静态混合器(LSM)内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重点分析了体积流量、元件长径比及流体浓度等参数对羧甲基纤维素(CMC)幂律流体的流动及传热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随着CMC溶液的体积流量增大,管道内的换热系数和压降均增大。静态混合元件的插入使得换热系数和压降显著提高且Lightnin元件产生的影响更明显。元件长径比和CMC溶液浓度影响流体在管道内的流动和换热。随着长径比的减小,传热性能得到提高,但其增大的阻力系数影响占据主导地位,综合换热性能系数(PEC)降低。溶液浓度的增大使得管道换热能力逐步削弱,并对管道内压降的提升有显著影响,综合换热性能降低。总结得出,在体积流量为4.5×10^(-4)m^(3)/s,质量分数为0.374%、长径比为3.0时,KSM的PEC最大为2.114。
禹言芳丁鹏程孟辉波石博文姚云娟
关键词:非牛顿流体静态混合器传热
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合成工艺的优化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利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设计方法,使用由非离子型乳化剂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与阴离子型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的复合乳化剂,以及反应型乳化剂马来酸酐单酯硫酸钠(OS)合成平均粒径为190 nm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有机硅用量、聚合搅拌速度、单体滴加时间、软硬单体配比、聚合温度7个因素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极差分析各因素对单体转化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乳化剂用量>软硬单体质量配比>有机硅用量>单体滴加时间>聚合搅拌速度>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得出制备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最佳工艺条件:乳化剂用量4%,引发剂用量0.6%,有机硅用量8%,聚合搅拌速度180 r/min,单体滴加时间2 h,聚合温度75℃,软硬单体配比43∶54.
裴世红王丽丽宋微石博文
关键词:有机硅丙烯酸酯转化率
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研究与发展状况被引量:13
2011年
丙烯酸酯乳液是一大类容易制备、性能优良、价格低廉、应用广泛,且符合环保要求的聚合物。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研究已经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介绍了丙烯酸酯乳液的基本特性,分析了有机硅、有机氟、聚氨酯和环氧树脂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优缺点,综述了其改性方法及研究现状,对今后丙烯酸酯乳液改性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裴世红陶洋王丽丽庄超石博文
关键词:丙烯酸酯乳液有机硅有机氟聚氨酯环氧树脂
有机氟和环氧树脂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稳定的含氟EP(环氧树脂)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利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复合乳化剂含量、引发剂含量、有机氟含量、EP含量、功能单体含量、交联剂含量和聚合温度等因素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并结合胶膜吸水率和乳液黏度等指标,优选出制备该改性乳液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依次为聚合温度>有机氟含量>功能单体含量>EP含量>引发剂含量>复合乳化剂含量>交联剂含量,后两者是不显著性因素;制备该改性乳液的最优方案为w(复合乳化剂)=2.0%、w(引发剂)=0.65%、w(有机氟)=2%、w(EP)=4.5%、w(功能单体)=2.5%、w(交联剂)=2.5%和聚合温度70℃。
裴世红石博文宋微
关键词:丙烯酸酯乳液有机氟环氧树脂改性
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制备方法的进展被引量:3
2011年
综述了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共混交联法、核壳乳液聚合法、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法、无皂乳液聚合法、微乳液聚合法和细乳液聚合法;介绍了这些制备方法的优势和应用范围,并展望了PUA复合乳液的发展前景。
裴世红王丽丽陶洋庄超石博文
关键词: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
循环射流混合槽内湍流强化传热数值模拟及射流层优化
2022年
循环射流混合槽(CJT)作为一种过程强化设备可以提高湍流的混合效率及反应选择性。为进一步提高其工业应用价值,对循环射流混合槽流场的传热能力进行分析并对其射流层数进行结构优化。在恒壁温的条件下,采用SST k-ω模型分析循环射流混合槽流场区域的非稳态流动传热特性。在充分湍流状态下研究了Re=3260~16303,射流层数M=5~9对循环射流混合槽壁面对流传热特性及流场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9时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异系数C_(h)随Re增加而减少,壁面传热均匀性提高2.8%~19.3%;流场与温度场协同性随Re增加而增加,Re=16 303时的协同角为75.5o比Re=3260时减小约0.5°。Re=9782时C_(h)随M增加而降低,壁面传热均匀性提高2.7%~16.3%;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协同性随M增加而减小,M=9时全局协同性相较于M=5时降低了6.1%。当M=7时中心混合区与射流混合区的场协同角均在73°~74°之间,两区域流场间热量传递能力匹配程度较好;当M<7时中心混合区的协同性优于射流混合区,当M>7时射流混合区协同性优于中心混合区。研究Re及射流层数M对循环射流混合槽热量吸收和传递性能的影响,发现Re的变化对循环射流混合槽吸热量的影响大于射流层数M的变化。
禹言芳孔令敏孟辉波石博文柳东洲吴剑华
关键词:数值模拟湍流热传导场协同
环氧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制备工艺的优化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预乳化乳液聚合工艺,利用L2(556)正交试验合成稳定的环氧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环氧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乳化剂用量4.5%,引发剂用量0.6%,软硬单体配比(质量比)为50∶50,环氧树脂用量10%,交联剂用量2.0%,聚合温度75℃。由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已成功地将环氧树脂接枝共聚到丙烯酸酯分子上,改善了共聚树脂的物理化学性能。
裴世红陶洋王丽丽石博文宋微
关键词:正交试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