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蝌蚪
  • 2篇蟾蜍
  • 2篇蟾蜍蝌蚪
  • 2篇花背蟾蜍
  • 2篇花背蟾蜍蝌蚪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观察
  • 1篇生物学
  • 1篇师范
  • 1篇师范教育
  • 1篇皮肤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生物
  • 1篇细胞生物学
  • 1篇显微结构
  • 1篇教育
  • 1篇课程
  • 1篇课程考核
  • 1篇课程考核方式
  • 1篇教学

机构

  • 3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烟台大学

作者

  • 3篇李丕鹏
  • 3篇陆宇燕
  • 3篇王晓旭
  • 2篇段婷婷
  • 2篇崔惠生
  • 1篇刘宏鑫
  • 1篇白树崇
  • 1篇王健
  • 1篇王泽
  • 1篇李妍
  • 1篇高凤娟

传媒

  • 2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花背蟾蜍蝌蚪皮肤的结构与发育被引量:3
2013年
为研究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在变态发育期皮肤的显微结构特点,选取G19、G22、G26、G36、G41、G43和G46共7个发育期蝌蚪的连续石蜡切片及成体的背部皮肤切片,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观察了皮肤各层结构的发育时序并进行了相应的测量。结果表明,在G19、G22和G26蝌蚪表皮均为1层细胞;G36蝌蚪皮肤细胞形态和层数在背腹部出现了显著的区别;在G41基本完成了表皮2层细胞的构建;G43期完成完整的真皮构建,其中分布有毛细血管和2种皮肤腺。G46皮肤在厚度、腺体和毛细血管分布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并与成体皮肤结构有明显的差别,显示出蝌蚪在发育过程中皮肤结构的变化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紧密的关联性。
李妍李丕鹏崔惠生段婷婷王晓旭王健陆宇燕
关键词:花背蟾蜍蝌蚪皮肤变态发育显微结构
花背蟾蜍蝌蚪胃的发育形态学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应用大体解剖、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3种形态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在生长发育和变态过程中胃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蝌蚪发育24期(即G24)消化道呈简单的管状结构,胃与小肠等区分不明显,胃壁由内层矮柱状黏膜上皮细胞和其外的扁平上皮细胞层构成;直到26期胃略膨大,呈短粗管状,与小肠和食道可明显区分,胃壁内层的黏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上皮细胞间出现少量杯状细胞;36期的胃管明显膨大,其壁已具有胃的4层基本组织结构,杯状细胞数量增加,黏膜上皮细胞游离面有细长的微绒毛交织成网状覆盖;42期胃发育呈"C"字形,胃壁具备了消化道典型的4层结构,有胃腺芽出现,黏膜细胞的微绒毛短而直立,仅极少数细胞有长的微绒毛;蝌蚪发育到46期,肠道缩短,胃呈"J"字状,占消化道大部分,胃体中胃腺发达。在临近肝一侧,黏膜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较短,胃腺少而小;而在相反一侧,微绒毛较长,胃腺多而大。基于上述结果说明,花背蟾蜍蝌蚪胃在36期已经基本完成了组织结构的分化,在变态发育期间结构和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变态后陆地生活的食性变化。
王晓旭李丕鹏高凤娟白树崇陆宇燕
关键词:花背蟾蜍蝌蚪发育
改进高师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方式的初步尝试被引量:4
2014年
基础教育中推广新理念、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采用类似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校教学方式,完善自我学习能力,以达到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目的。对2012—2013年正式开展这一教学改革试验进行初步总结,包括目前细胞生物学教学的情况和所采用的3种类似过程性评价的课堂考核模式(单元测验、自我评价和讲座)及试验结果。在正式试行过程性评价的2个考核年度中,学生课程成绩统计结果显示,第二考核年度在平时总成绩、期末试卷成绩和课程总成绩3项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其中最突出的是平时总成绩和课程总成绩中的及格率,平时总成绩及格率由30.6%提升到97.54%,课程总成绩及格率由49.25%提升到91.8%。同时,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本次教改的学生普遍接受和认同在高师专业课中尝试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
陆宇燕刘宏鑫王泽崔惠生段婷婷王晓旭李丕鹏
关键词:高等师范教育细胞生物学教学评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