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玉波

作品数:7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无人机
  • 2篇顶板
  • 2篇螺旋桨
  • 1篇单木
  • 1篇底板
  • 1篇胸径
  • 1篇悬臂
  • 1篇遥感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质量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收纳
  • 1篇评价指标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自然保护
  • 1篇自然保护区

机构

  • 6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四川省野生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7篇张玉波
  • 4篇李俊生
  • 4篇杜金鸿
  • 4篇王伟
  • 3篇刘方正
  • 3篇陈冰
  • 2篇李俊清
  • 2篇王伟
  • 1篇王卷乐

传媒

  • 2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草业科学

年份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一种无人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人机,该无人机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顶部的保护罩,所述保护罩为整体向上凸出的圆滑罩体,在所述保护罩内部的顶面上设置有控制芯片和天线,所述机架包括上顶板和下底板,在所述上顶板和下底板之间设置有连接螺旋桨...
张玉波王伟杜金鸿李俊清孙立
文献传递
基于人工地物时空变化的自然保护区空间近邻效应评估:以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被引量:10
2017年
已有研究表明,建立自然保护区会对其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即自然保护区的空间近邻效应。当前,一些自然保护区的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体现在人工地物的时空变化上。研究基于人工地物时空变化的自然保护区空间近邻效应,关系到自然保护区及其保护对象长久的生存和安全。为研究空间近邻效应的变化区间和作用距离,识别驱动因子,本文以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对自然保护区周边20 km范围内的空间进行分割,结合1990–2015年遥感影像解译和人工地物提取,利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和驱动因子的相关性检验分析,提出了基于人工地物时空变化的空间近邻效应评估技术。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区域内人工地物面积及景观格局不断扩大和扩张,人为活动影响在增强。(2)人工地物的空间近邻效应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强,随距离尺度的增加而下降。(3)空间近邻效应的变化趋势在各区间内的显著性和驱动力因子为:第一区间(1–5km)的下降趋势偶见显著性,驱动力来自防护林;第二区间(6–10 km)的下降趋势具有显著性,驱动力来自城镇用地;第三区间(11–20 km)的下降趋势具有极显著性,驱动力来自农田。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周边土地利用变化受人为作用影响明显,须引起关注。
刘方正张鹏张玉波陈冰杜金鸿王伟李俊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泄露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发育与生物多样性被引量:4
2017年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对中国乃至北半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青藏高原的地貌形成过程和气候条件,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进行基本判断,进而提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建立涵盖青藏高原全境的生态监测体系、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和信息平台、生态建设项目的监测与评估3项建议,以整体提高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
张玉波杜金鸿李俊生李俊清王伟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
中国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 动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案例被引量:9
2017年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而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对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开展动态评价,对我国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集成分析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质量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我国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特征,构建了包含16个指标(14个一般性指标和2个限制性指标)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指数)分为7个等级,以期为科学客观地评价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案例研究看出,2010-2015年间,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指数为-0.7,评价等级为"显著变差"。
杜金鸿张玉波刘方正陈冰李俊生王伟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锡林郭勒草原
利用无人机遥感测定岷江冷杉单木树干生物量被引量:20
2016年
无人机获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已成为单木生物量估算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四川省王朗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为研究对象,利用本项目组自行研制的无人机获取无阴影遥感影像。设置2块样地,其中plot 1为建模样本,plot 2为验证样本。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提取单木树冠面积(CA)数据,并结合野外实测的胸径(DBH),建立DBH遥感估算模型。最后基于CA-DBH模型的有效性,结合已有DBH-SB(树干生物量)经验方程,计算plot 2岷江冷杉单木树干生物量。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提取的单木CA与实测DBH存在较好的非线性相关关系,所建立的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R2达到0.752(P<0.001,n=94)。采用t检验验证CA-DBH模型预测值与观测值的差异,同时计算皮尔森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估算的DBH与实测值偏差差异不显著(P>0.05),其皮尔森相关系数可达0.879,证明利用无人机获取的遥感影像,通过提取的CA估算DBH是可行的。本次实验表明:利用无人机遥感获取影像,通过提取的单木CA进行树干生物量的估算是有效的。
何游云张玉波李俊清王卷乐
关键词:胸径无人机遥感
基于倾向评分配比法评估苍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保护成效被引量:8
2017年
对自然保护区的定期评估有助于提升其管理和保护水平。本研究以苍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大理市、洱源县、漾濞县3个市/县作为子研究区域,构建了基于倾向评分配比(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和配对t检验(paired-samples t-test)的保护成效评估技术方案。选取海拔、坡度、与最近居民点的距离、与最近道路的距离4个因子作为环境变量,通过对每个县单独进行分析,分别对比了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时(1995年)与20年后(2015年)其森林覆盖面积的变化,以此来评估苍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保护成效,并对各环境变量与森林覆盖变化值的关系进行了偏相关分析(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结果表明:大理市境内苍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覆盖变化值显著高于保护区外部,且该区段的森林覆盖率最高。洱源县境内苍山自然保护区内、外的森林覆盖变化率均高于其他2个市/县,且保护区内、外森林覆盖变化值差异不显著。漾濞县境内苍山自然保护区内、外森林覆盖变化率最低,但其保护区外0–10km区域的森林覆盖变化值显著高于10 km以外区域,保护区的存在对其周边0–10 km区域产生了正面的溢出效应(neighborhood leakage)。海拔、坡度、与最近居民点的距离、与最近道路的距离4个协变量在3个市/县的不同研究区段内均与森林覆盖变化值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本研究所采用的倾向评分配比法和按照行政区划对自然保护区分区进行评估的方法,为自然保护区整体保护成效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陈冰刘方正张玉波杜金鸿王伟李俊生
一种无人机的机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人机的机架,该机架包括上顶板和下底板,在所述上顶板和下底板之间设置安装有螺旋桨的固定臂和活动臂,活动臂可在两个夹板之间摆动,从而靠近或远离固定臂,当其远离固定臂时,各个臂之间的距离基本一致,构成放射...
张玉波王伟刘方正李俊清孙立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