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伟力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级星火计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篇生物降解
  • 3篇四氯化碳
  • 3篇降解
  • 2篇地下水
  • 2篇双金属
  • 2篇金属
  • 1篇地下水环境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乳制品
  • 1篇水环境
  • 1篇土柱
  • 1篇土柱试验
  • 1篇牛乳
  • 1篇去除率
  • 1篇萘胺
  • 1篇稳定性
  • 1篇污染
  • 1篇污染治理
  • 1篇联苯

机构

  • 6篇中国矿业大学
  • 6篇徐州工程学院
  • 5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徐州绿健乳业...

作者

  • 6篇马捷
  • 6篇吴伟力
  • 5篇梁骁
  • 5篇赵海明
  • 5篇肖扬
  • 5篇梁峙
  • 5篇仇琛
  • 3篇韩宝平
  • 1篇权泉
  • 1篇顾烨

传媒

  • 2篇徐州工程学院...
  • 1篇工业安全与环...
  • 1篇环境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上海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共轭亚油酸强化型乳制品的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牛乳液中添加共轭亚油酸(CLA),分析杀菌温度、均质压力、乳化剂类型、CLA添加量对牛乳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脱脂乳中添加0.17%的CLA稳定性较好,口感纯正;当灭菌温度超过100℃时,CLA含量明显降低;以单苷酯、三聚苷酯和蔗糖酯的混合乳化剂,按1∶1∶2混合的乳液稳定性好;35MPa以上的均质压力下,乳液中的脂肪球细小,分布均匀,口感细腻.
王广彬肖扬马捷赵海明吴伟力
关键词:共轭亚油酸牛乳稳定性
四氯化碳在包气带的迁移机理及动态降解被引量:3
2015年
生物降解方法是处理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的主要途径。试验以污染场地土壤为样本,分析土样的有机碳含量、容重、密度、孔隙比、饱和含水率等基本物理特性,并制作成试验土柱,模拟研究四氯化碳在包气带土壤中垂直迁移规律,动态分析影响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四氯化碳随淋溶作用向深层迁移,并在包气带底部积聚;温度是影响生物降解的重要因素,当温度为18℃时,稳定降解率最大为48.2μg/L;该菌株最适宜降解的四氯化碳淋溶强度为42.3μg/L,此时菌株能正常地进行生物代谢;25 g/L的葡萄糖对微生物降解有促进作用,稳定降解率达44.3%。
梁峙韩宝平肖扬马捷梁骁刘喜坤赵海明吴伟力仇琛
关键词:生物降解四氯化碳土柱试验
黄孢展齿革菌对萘胺的降解优化及其动力学研究
2014年
考察了黄孢展齿革菌(Phanerochaete sp.)在不同温度、接种量、外源物质、pH值、以及不同萘胺质量浓度等单因素条件下对萘胺降解效率的影响,设定了5因素4水平对菌株的降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5℃,接种量为20%,外加碳源(海藻糖)浓度为5 g/L,萘胺为100 mg/L,pH为8.5时,其降解率最高,达到78.14%;同时,采用优化方案,建立了萘胺初始浓度为50 mg/L和100 mg/L的动力学模型。
梁峙马捷梁骁刘喜坤吴伟力仇琛权泉肖扬
关键词:生物降解萘胺
外界因素对黄孢展齿革菌降解联苯胺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基于分离到的2株能完全降解联苯胺的黄孢展齿革菌属,考察外源物质对该菌株细胞生长和降解联苯胺的影响,并对不同温度、pH值、接种量以及不同联苯胺质量浓度对菌株的生长和联苯胺降解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pH 7.0、接种体积分数5%、35℃、40h条件下对质量浓度500mg/L的联苯胺的降解率达到了98%;添加不同碳源、海藻糖和蛋白胨能够促进菌体生长;以麦芽糖、酵母粉作为外加碳源时,能够增大OD-16对联苯胺的降解率.
梁峙赵海明马捷梁骁刘喜坤吴伟力仇琛权泉
关键词:生物降解联苯胺
双金属介质反应井对地下水四氯化碳污染治理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实验室土柱淋溶试验,模拟研究化学反应井对地下水中四氯化碳的去除机理和方法。结果表明,四氯化碳在土壤垂直迁移中有滞后现象,200 h后由于截流作用底部取样口浓度高于初始浓度;实验表明50目的铁粉对四氯化碳的转化效果高于其它2种;木炭的吸附效果高于焦炭和椰壳炭;研究发现在双金属共同作用中,铁锌组合优于铁铜组合、铁铅组合。同时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多因素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添加量25.7 g、环境pH值6.1、Fe0/Zn00.858条件下,四氯化碳转化率达到最高值69.4%。研究结果对地下水中有机物的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梁峙韩宝平马捷梁骁刘喜坤赵海明吴伟力仇琛肖扬
关键词:四氯化碳地下水环境
地下水四氯化碳去除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8年
通过实验室模拟淋溶试验,研究双金属介质对土壤地下水中四氯化碳的去除机理与效果。结果表明,从四氯化碳进入土壤200 h后,在淋溶柱底部取样口土壤样品中的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表现出土壤对四氯化碳的截留作用;50目的铁粉对于四氯化碳的去除效果较好;铁锌双金属组合对于四氯化碳的去除效果优于其他组合。采用响应曲面法对试验进行优化:在活性炭添加量25.8 g(对应四氯化碳40 mg的处理量),环境p H值为6.2,Fe/Zn为0.853的条件下,四氯化碳去除率最高达到69.7%。实验结果验证了建立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顾烨梁峙韩宝平马捷梁骁刘喜坤赵海明吴伟力仇琛肖扬
关键词:四氯化碳去除率地下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