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仲宇

作品数:19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腰椎
  • 10篇融合术
  • 7篇下腰椎
  • 6篇入路
  • 6篇椎体
  • 5篇椎间孔
  • 5篇椎间孔入路
  • 5篇椎间融合
  • 5篇椎间融合术
  • 5篇椎体间
  • 5篇内镜
  • 5篇经椎间孔入路
  • 5篇脊柱
  • 5篇骨质
  • 5篇骨质疏松
  • 4篇椎体间融合
  • 4篇微创
  • 4篇骨质疏松症
  • 3篇血清
  • 3篇血清骨钙素

机构

  • 19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作者

  • 19篇刘仲宇
  • 15篇戎利民
  • 14篇董健文
  • 10篇陈瑞强
  • 9篇杨阳
  • 4篇杨补
  • 4篇谢沛根
  • 4篇刘斌
  • 4篇冯丰
  • 4篇张良明
  • 1篇庞卯
  • 1篇何磊
  • 1篇潘云峰
  • 1篇古洁若
  • 1篇刘畅
  • 1篇王其友
  • 1篇舒涛
  • 1篇蒋雨彤
  • 1篇叶瑜
  • 1篇李尚福

传媒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中国骨科临床...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骨科临床与研...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年份

  • 6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6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节段镜下融合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
2024年
目的:探讨单节段镜下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22年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腰椎单节段镜下融合手术,且住院期间完善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骨密度检测的病例24例,其中男7例、女17例;年龄44~80岁,平均66.0±9.9岁,术后随访时间21.6±12.6(3~47)个月。按是否合并骨质疏松症分为2组,其中8例合并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组),16例不合并骨质疏松症(对照组)。骨质疏松症病例及时予抗骨松治疗。镜下融合手术均采用工作内径7.1mm的同轴水介质大通道脊柱内镜。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术后3d复查腰椎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及腰椎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评价减压与内固定情况;末次随访时行腰椎DR者,评估螺钉松动及融合器沉降情况;术后随访超过6个月且复查腰椎CT者,判断融合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术前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术前VAS、JOA评分及ODI等均无统计学差异。骨质疏松组最低骨密度平均值T=-3.2±0.6,明显低于对照组T=-1.4±0.8(P=0.000)。骨质疏松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29.9±135.2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327.4±68.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术中影像辅助方式、出血量、单侧入路双侧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例数、术后椎间隙高度、住院天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
刘仲宇董健文陈子豪杨阳齐佳坤戎利民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微创手术
内窥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的学习曲线
目的 明确内窥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croendoscopy-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cr...
戎利民杨阳刘斌董健文谢沛根陈瑞强张良明刘仲宇冯丰杨补武文斌
关键词:微创椎体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ful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近年来在微创脊柱外科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本文简要介绍该术式的发展历史、技术要点、适应证、疗效以及并发症。笔者认为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具有与传统手术同样的临床效果,并且能够有效减少组织损伤和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日,但仍需完善远期随访,以进一步评估该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翟正佳董健文刘仲宇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手术后并发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与对照人群血清骨钙素水平比较的Meta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比较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与对照人群血清骨钙素(serum osteocalcin,s OC)水平。方法荟萃分析。检索CENTRAL、Pub Med和CNKI等国内外大型数据库,筛选关于骨质疏松症患者与对照人群s OC水平比较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比较在不同性别及检测不同s OC分子片段的情况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与对照人群体内的s OC水平,以获得相关临床证据。结果共纳入22项女性研究(包括2906人)以及13项男性研究(包括1338人)。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组与对照组相比s OC水平明显升高[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59,5.84),P=0.0006],与PMO的高骨转换率相符。而男性原发性OP发病机制不同于PMO,OP组与对照组相比s O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95%CI(-2.31,3.98),P=0.60],此结果可能与男性原发性OP骨代谢状态较为复杂且存在异质性有关。结论 PMO患者s OC水平升高,结果对于PMO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男性原发性OP患者s OC水平变化情况仍有争议,综合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无差异。s OC检测尚缺乏统一标准,本研究结论尚需高质量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刘仲宇叶瑜戎利民
关键词:骨钙素骨质疏松症META分析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治疗进展被引量:30
2014年
目的总结目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微创治疗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OVCF微创治疗的文献,归纳总结最新研究进展,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利弊并加以展望。结果 OVCF的微创治疗方法较多,旨在镇痛、矫形及增强脊柱稳定性,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经皮椎体成形术是经典术式,镇痛效果好,但易发骨水泥渗漏且椎体高度恢复不理想;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较好,骨水泥注入量较大但渗漏率低;Sky骨扩张系统后凸成形术矫形效果显著但较易破坏终板,且椎体高度的维持能力尚有待明确;OptiMesh椎体成形术可优化填充材料,最大程度还原术后病椎内部的生理环境,但手术易损伤椎旁组织;Cortoss骨水泥毒性小、聚合温度低、可模拟椎体刚度,但实际临床疗效有待明确。多种微创术式与其他术式结合可扬长避短,扩大手术指征。结论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完善与相互结合,OVCF的微创治疗将更安全、有效。
刘仲宇戎利民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微创技术
脊柱关节炎患者临床特征及共患病的性别差异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脊柱关节炎(Sp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合并症的性别差异。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SpA患者346例,其中男280例,女66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病程、家族史、HLA-B27阳性率、临床症状、血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Bath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AS病情活动度评分(ASDAS)、BathAS功能指数(BASFI)及共患病的差异。结果男性发病年龄较女性早(22±7比27±9,P<0.001),晨僵的比例较高(74.3%),CRP及ASDAS-CRP指数更高(P<0.010,P=0.014),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家族史、HLA-B27、BASDAI、BASFI、治疗药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SpA患者共患有HBV感染(26.2%)较女性(8.3%)更多,并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30.5%比14.3%,P<0.01)。通过Logistic分析得出,低体质量(OR=0.94,P<0.001),高ASDAS-CRP(OR=1.58,P=0.006)及男性(OR=8.02,P=0.004)患骨质疏松的概率显著提高。结论男性SpA患者发病年龄较女性早,更易出现晨僵,ASDAS-CRP活动指数升高。两者在疾病临床表现、功能状态、治疗药物等方面未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SpA患者共患有HBV感染较女性更多,且更容易患有骨质疏松。临床医生应提高对SpA患者共患病情况的重视程度。
温义权蒋雨彤刘仲宇黄彩鸿陈启云陈洪尚潘云峰古洁若
关键词:脊柱关节炎性别特征共患病
实时三维CT导航引导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CT导航引导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疗效,总结手术技术要点及存在问题。方法 2020年4月—2021年10月,27例腰椎疾病患者接受实时三维CT导航引导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男18例,女9例;年龄48~84岁,平均63.2岁。疾病类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6例,单纯腰椎失稳症1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症9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3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患者均存在下肢神经症状,其中单侧15例、双侧12例。病程1~300个月,中位数24个月。术中经椎间孔入路8例、经关节突入路18例、联合入路1例;共32个节段融合,其中单节段融合23例、双节段融合3例、三节段融合1例;L_(2、3) 1例、L_(3、4) 4例、L_(4、5) 20例及L_(5)、S_(1) 7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intraoperative estimated blood loss,IEBL)及围术期并发症;术后1周CT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改善情况,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及Cage植入的准确性;评估术前及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腰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度。结果 手术时间255~805 min,平均424.9 min;IEBL为150~290 mL,平均219.3 mL。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12.4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下降,JOA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患者对疗效满意度达优26例、中1例,优良率96.3%。1例术中L_(5)神经根束支部分损伤,对症治疗3个月后部分恢复。术中共植入118枚经皮椎弓根螺钉(其中116枚经导航引导下植入)、33枚Cage(均经导航引导下植入),术后1周复查CT评判导航引导下植钉准确率99.1%、Cage植入准确率97.0%,
杨阳董健文刘仲宇陈瑞强陈子豪翟正佳齐佳坤戎利民
关键词:实时导航三维CT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大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与安全性
2024年
目的探讨大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72例单节段大通道镜下融合患者,其中腰椎滑脱症36例(滑脱组),包括退行性Ⅰ°滑脱15例、Ⅱ°滑脱3例,峡部裂性Ⅰ°滑脱11例、Ⅱ°滑脱7例;术前不存在滑脱的腰椎退行性疾病36例(非滑脱组)。采用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术后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CT评估椎管减压情况,根据Bridwell标准评估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腰椎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1.0±13.3)个月(8~61个月)。滑脱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非滑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ODI、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组术后平均椎间隙高度(13.43 mm)高于非滑脱组(12.0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融合率相近(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大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但对于L5~S1节段峡部裂性Ⅱ°滑脱,镜下融合操作具有较高的技术挑战性。
齐佳坤董健文刘仲宇陈子豪陈瑞强杨阳戎利民
关键词:腰椎脊椎滑脱椎管狭窄
大通道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3年以上随访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分析大通道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间融合术(镜下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3年以上的随访结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镜下融合手术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共28例;女20例,男8例;年龄40~80(58.9±10.6)岁。病程为1~240(44.0±53.3)个月。诊断为单纯腰椎椎管狭窄5例、单纯腰椎不稳3例、腰椎椎管狭窄合并不稳5例、腰椎退行滑脱12例、复发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其中26例为单节段,2例为双节段;12例经椎间孔入路,16例经关节突入路;11例(68.8%)行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使用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价疗效。对随访腰椎CT影像按照Bridwell标准判断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镜下融合手术;手术时间为239~630(399.8±104.4)min。所有病例随访时间为37~61(44.7±6.2)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ODI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增加[(12.2±2.1)mm比(8.3±2.8)mm,P<0.05]。术中、术后及随访时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椎管内骨块残留压迫行走根。随访期间14例复查腰椎CT;其中13例(92.9%)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大通道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间融合术3年以上随访临床疗效令人满意,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术式选择。
陈子豪董健文刘仲宇陈瑞强齐佳坤戎利民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
术中脊髓造影判断XLIF椎管间接减压效果
目的 探讨术中脊髓造影在极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ly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中判断椎管间接减压效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共计7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XLIF手术...
杨阳戎利民刘斌董健文谢沛根陈瑞强张良明刘仲宇冯丰杨补武文斌
关键词:极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腰椎退行性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