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辉
-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 马尼拉俯冲带缺失中深源地震成因初探被引量:5
- 2011年
- 马尼拉俯冲带是整个南海地震活动多发区,地震成因与南海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关系密切。对马尼拉俯冲带地震数据和层析成像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马尼拉俯冲带的地震活动主要为密集的浅源地震,缺失中深源地震。进一步分析揭示:①脱水和榴辉岩的形成在南海洋壳到达软流圈前就基本停止。马尼拉俯冲带南部在较浅的深度就转变为塑性变形,并停止俯冲;北部由于菲律宾板块的斜向仰冲作用,南海板块继续向下俯冲;②俯冲板块在马尼拉俯冲带北吕宋海槽发生撕裂,向南延伸至南海古扩张脊,撕裂深度约100 km。以上两种机制综合作用导致马尼拉俯冲带缺失中深源地震。
- 陈爱华许鹤华马辉刘唐伟
- 关键词:马尼拉海沟中深源地震俯冲带
- 南海东部海盆扩张过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6
- 2011年
- 南海的形成演化一直足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南海的扩张发生在早渐新世-早中新世,并且在南海的扩张中至少包括一次洋脊跃迁.本文采用上升离散地幔流和热对流耦合模型模拟了南海东部海盆扩张、洋中脊跃迁和扩张停止后岩石圈的热结构演化和岩浆熔融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洋中脊跃迁是南海扩张中的一个重要的过程,由于洋脊跃迁使得在两洋脊之间形成一个部分熔融岩浆区,岩浆部分熔融的存在使洋脊之间海底火山分布也相对较多以及地形相对较高,同时造成南侧的洋脊两侧地形以及海山都分布不对称的现象,这反过来也能论证跃迁模型的可行性.
- 许鹤华马辉宋海斌陈爱华
- 中中新世以来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演化模拟被引量:4
- 2011年
- 为了理解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基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过去数十年获得的地球物理数据和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在深入分析盆地构造史、沉积特征等之后,建立了中中新世以来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弹性岩石圈板挠曲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数值方法来模拟盆地演化。通过模拟重建了盆地沉积沉降、构造活动、挠曲变形动态演化过程,预测了不同演化阶段盆地的几何形态、重力异常、沉积厚度等结果。模拟实验预测的0Ma阶段重力异常和盆地地形与实测数据拟合良好;同时模拟结果显示南沙海槽前陆盆地由构造沉积负载造成的最大盆地挠曲仅约2 300m,结合地质资料表明区域地壳在前陆盆地形成之前已经挠曲,且盆地挠曲可能受深部岩石圈负载作用。
- 马辉许鹤华吴世敏刘海龄
- 关键词:前陆盆地数值模拟中中新世南沙海槽
- 南沙海槽前陆盆地热结构被引量:4
- 2012年
- 岩石圈热结构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学性质,从而制约着岩石圈的形成演化。在研究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和岩石圈热结构影响参数基础上,文章采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模拟计算并获得了盆地94N05地震剖面岩石圈热结构。计算表明,盆地区域大地热流平均值约为62mW.m 2;地幔热流值约37—44mW.m 2,对地表热流贡献达60%—70%。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处于构造热恢复阶段,地表热流受中中新世挤压构造环境影响相对较低且主要受深部地幔控制,莫霍面温度介于500—600℃,热岩石圈较薄,厚度约60—70km。通过计算岩石圈热结构及居里面深度特征揭示揭示盆地深部岩石圈温度较高以及热活动稳定可能是南沙群岛海域地震发生很少的重要原因。
- 马辉许鹤华赵俊峰万菊英陈爱华刘唐伟
- 关键词:南沙海槽大地热流生热率热导率热结构
- 中中新世以来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演化研究与模拟
- 弹性和弹塑性岩石圈流变模型我们模拟预测重建了中中新世以来重建了16,12,7,5,0Ma这5个时期的逆冲断层推覆、沉积沉降、岩石圈挠曲和南沙海槽前陆盆地系统演化过程。两种模型预测的海底地形、沉积厚度、地壳厚度、重力异常等...
- 马辉许鹤华
- 关键词:海洋地质数值模拟
- 南沙海槽前陆盆地热流变结构被引量:5
- 2011年
- 为了研究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深部岩石圈的热力学性质,在前人所做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岩石热力学流变参数,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了现今构造逆冲之后和中中新世-全新世逆冲过程活跃时两种状态下的深部岩石圈二维温度场和流变结构.模拟计算表明,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地幔热流贡献达60%~70%,大地热流受深部地幔控制.逆冲推覆构造作用使盆地逆冲推覆带地表热流显著升高了15%~25%,达到70~75mW/m2.盆地沉积层温度在200℃以内,莫霍面温度420~500℃,地壳地温梯度25~30℃/km,盆地热岩石圈厚度为80km左右,横向上变化幅度不大.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深部岩石圈流变性质具有明显的分层特性,为典型的"三明治"结构.盆地岩石圈综合强度由南沙海槽向逆冲推覆带方向呈下降趋势,盆地力学岩石圈厚度50km左右,有效弹性厚度为30~32km.通过模拟盆地深部岩石圈热流变结构,揭示了盆地深部岩石圈具有强地幔、弱地壳的流变学特征,表现为高强度块体.同时南沙海域地震活动与深部岩石圈热结构、热活动和岩石圈综合强度密切相关.地壳内热构造活动弱、岩石圈强度大可能是区域地震很少发生的重要原因.
- 马辉许鹤华施小斌陈爱华刘唐伟
- 关键词:南沙海槽岩石圈温度场有效弹性厚度